62.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常用的单味中药有哪些? -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调治190问 - 尹国有,肖亚珍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62.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常用的单味中药有哪些?

(1)党参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益气,生津,养血。根据其补中益气之功效,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常配黄芪、白术等;取其补益肺气之功效,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等,可与黄芪、五味子等同用;党参还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作用,故也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可分别与麦门冬、五味子等生津药或当归、熟地黄等补血药同用。此外,对气虚外感及正虚邪实之证,亦可随证配解表药或攻里药同用,以扶正祛邪。

现代研究:党参含有皂苷、微量生物碱、糖类、维生素b1

、维生素b2

、多种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及氨基酸等成分,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胃肠运动,扩张周围血管而降低血压。同时还能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并对化疗、放射线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提升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

注意事项:湿热中满者不宜用。

(2)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根据白术补气健脾之功效,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所致的食欲缺乏,便溏腹泻,脘腹胀满,倦怠乏力等证。治脾气虚弱,食少神疲者,常与人参、茯苓等同用,以益气补脾;治脾胃虚寒,腹满泄泻者,常与人参、干姜等同用,以温中健脾;治脾虚而有积滞,脘腹痞满者,常配用枳实、陈皮,以消补兼施。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还用于脾虚水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治痰饮者,常配用桂枝、茯苓等以温脾化饮,方如苓桂术甘汤;治水肿者,常配茯苓、泽泻等以健脾利湿,方如四逆散。此外,还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之汗多,脾虚气弱之胎动不安等。

现代研究:白术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苍术酮,并含有维生素a、胡萝卜素、甾醇、三萜酯等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肝损伤、抗肿瘤、强壮、利尿及镇静、抗凝血、降血糖和促进胃肠道分泌等作用。作为补脾益气的要药,白术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在处方中随处可见。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焦用。

注意事项: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慎用。

(3)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脾、肾经。

功效应用: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茯苓能健脾补中,故可用于脾虚诸证。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方如四君子汤;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方如苓桂术甘汤;若脾虚湿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等同用,方如参苓白术散。茯苓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还可用于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此外,根据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之功效,还用于心悸失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方如归脾汤;水气凌心之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生姜等同用,方如茯苓甘草汤。

现代研究:茯苓含有茯苓酸、茯苓糖、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麦角甾醇等成分,能抗炎、改善胃肠功能,增强免疫功能,并有保肝、利尿、降血糖、镇静、抗肿瘤等作用,现在主要用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神经衰弱、慢性肝炎、肝硬化、胃下垂、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水肿、各种肿瘤等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4)山药

性味归经:甘,性平。归肺、脾、肾经。

功效应用: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用于脾胃虚弱证,山药能平补气阴,故凡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妇女带下,儿童消化不良等,皆可应用,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方如参苓白术散。山药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益肺肾之阴,还可固涩肾精,所以也常用于治疗肺肾虚弱证,治肺虚咳喘或肺肾两虚之久咳久喘,常配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治肾虚不固的遗精、尿频等,常与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等配合。此外,根据山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功效,还用于阴虚内热,口渴多饮,小便频数的消渴证,常配黄芪、生地黄、天花粉等。

现代研究:山药含有薯蓣皂苷元、胆碱、植酸、止杈素、甘露聚糖、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滋补、助消化、止咳、祛痰、脱敏和降血糖等作用。山药不仅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滋补食品。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大量可用60~250克。研末吞服,每次6~10克。补阴生津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注意事项:有实邪者忌服。

(5)陈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陈皮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诸证,又因其味苦燥湿,故寒湿阻中的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者,用之尤为适宜,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方如平胃散。治脾虚气滞,腹痛喜按、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者,可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方如异功散;若属脾胃气滞较甚,脘腹胀痛较剧者,每与木香、枳实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陈皮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所以也常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嗽等。治湿痰咳嗽多与半夏、茯苓等同用,方如二陈汤;治寒痰咳嗽多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同用。

现代研究:陈皮含有挥发油、黄酮苷、川皮酮、维生素b1

、维生素c等成分,具有祛痰、平喘、镇咳、抗过敏、抗胃溃疡及利胆溶石等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降低胆固醇,其煎剂有扩张气管的作用,所含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同时对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陈皮为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消化不良、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乳腺炎等疾病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注意事项:实热及阴虚内热者慎用。

(6)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和胃安神。《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半夏燥湿祛痰的作用较佳,尤善于治脏腑之湿痰,常用于治疗湿痰阻肺之咳嗽气逆、痰多质稀,寒痰伏肺之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浊中阻之眩晕及癫狂、痰厥、中风之阴闭证等。根据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和胃安神之功效,还用于治疗各种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不寐症等。

现代研究:半夏含有β-谷甾醇、葡萄糖苷、多种氨基酸、挥发油、皂苷、辛辣性醇类、胆碱、左旋*等生物碱及少量淀粉、脂肪等。具有祛痰、镇咳、镇吐、镇静催眠、降血压、抗癌等作用,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纠正心律失常,改善微循环。现在广泛应用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糖尿病、内耳眩晕症等疾病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一般宜制用,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效。竹沥半夏,药性由温变凉,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

注意事项:反乌头。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然经过适当配伍热痰证亦可用之。

(7)黄精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滋肾润肺,补脾益气。黄精能滋肾阴,润肺燥,用于阴虚肺燥之干咳少痰,及肺肾阴虚的劳嗽久咳等。治阴虚肺燥咳嗽可单用熬膏服,或配沙参、贝母、知母等同用;治劳嗽久咳可配生地黄、天门冬、百部等同用。由于其既补脾阴,又益脾气,所以也用于脾胃虚弱诸证,若属脾胃气虚而倦怠乏力、食欲缺乏、脉象虚软者,可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脾胃阴虚而致口干食少、饮食无味、舌红无苔者,可与石斛、麦门冬、山药等同用。此外,还用于肾虚精亏之头晕、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消渴等。

现代研究:黄精含有黏液质、淀粉、糖类、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生物碱等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耐缺氧、抗疲劳、抗菌、增强代谢等作用,并能降血压、降血糖、降低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现在广泛应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神经衰弱、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

(8)桑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本药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常配菊花、连翘、杏仁等同用,方如桑菊饮。桑叶苦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方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门冬、阿胶等同用,方如清燥救肺汤。根据桑叶平降肝阳之效,还用于治肝阳上亢、肝经风热之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及肝肾不足之眼目昏花等。此外,桑叶甘寒,尚能凉血止血,还可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之证,可单用,或配其他止血药同用。

现代研究:桑叶含有脱皮固酮、芦丁、桑苷、槲皮素、异槲皮素、东莨菪素、东莨菪苷等。具有抗菌、降血糖、抗炎等作用。现在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或入丸散。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9)紫菀

性味归经:辛、甘、苦,温。归肺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