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乙脑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对乙脑病毒的抵抗力,清除进入人体的乙脑病毒,防止乙脑发病。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一种是死疫苗,另一种是活疫苗。为的是在乙脑流行前人体有足够的时间产生抵抗力。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注射,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
在国外,俄罗斯已经研制出新型疫苗,可同时抵抗脑炎和艾滋病。
尽管上述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肌体的自身免疫系统与外来的dna不相容,免疫系统会破坏外来的dna,从而使疫苗失去作用。抗病毒基因疫苗不是真正的病毒,是一种类病毒微粒。因此,研究人工安全的基因疫苗,并将其用某种方法保护起来,是科研人员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研究人员用新的疫苗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并与用只含脑炎病毒的基因疫苗进行的实验比较结果。他们发现,类病毒微粒能更有效地、更长时间地提高老鼠的免疫功能。因此,使用该基因疫苗是可以减少疫苗注射的量,降低注射疫苗带来的副作用。
而荷兰的科学家则开发出治疗细菌性脑炎的类固醇与抗生素联合用药。
荷兰阿姆斯特丹学院医学中心的神经学家jandecans等在2002年1月14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接受类固醇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生存率,比单纯用抗生素治疗者高2倍。
现代医学对脑炎的总结性认识
1.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早期在日本发现,国际上亦称为“日本脑炎”,它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痉、脑膜刺激征为特征。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1传播方式
1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子(三带稀库蚊等)叮咬传播,台湾螺线也可传播本病。
3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多见,反复多次隐性感染或病后有较高免疫力。
4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80%~90%病例集中于7~9月份。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2发病症状
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天左右。整个病程分为3期:
1初期:病程第1~3天,有高热、呕吐、头痛、嗜睡;2极期:病程第4~10天,头痛加剧,自好睡、昏睡至昏迷,惊厥或抽痉,肢体瘫痪或假直,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深度昏迷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颅内病变部位不同还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期持续10天左右;
3恢复期:多数病人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语言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人留有失语、瘫痪、智力障碍等,经治疗在半年内恢复,半年后仍遗留上述症状称之为后遗症。
3治疗
尚无特效病原治疗,以抓紧极期病人的抢救治疗为主,重点作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治疗和护理。
4防疫措施
1预防接种:
2灭蚊。
3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隔离期应着重防蚊。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
1致病原凶
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在上呼吸道繁殖产主大量的内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时,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2传染方式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终身免疫,故发病多为儿童。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散发性,有时也可小流行。自从疫苗接种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见。
3发病症状
本病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临床上按病情及表现分为四型:
1普通型: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有寒战、高热、头痛、身痛和呕吐,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70%的病例皮肤粘膜出现暗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小匀的窖点、窟斑1~2日后出现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及腑膜刺激症(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布氏征阳性)。严重者出现谚妄、昏迷。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自门未闭,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痛哭不安,‘甚至惊厥,虽无脑膜刺激症但前当门饱满有助诊断。
(至)爆发型:此型多见于儿童,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此型又分为爆发休克型和爆发脑炎型。休克型除普通型症状外,其突出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精神极度萎靡、有面色苍白,四肢服冷,皮肤出现花纹,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脑脊液多澄清,细胞数略增加或正常。血培养及淤点涂片为阳性。爆发脑炎型,其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终发生脑疝,呼吸衰竭。同时具有休克型和脑炎型症状为为混台型,病死率极高。
8轻型:仅出现皮肤粘膜出血点,涂片染色可发现病原菌,此型多见于儿童。
4慢性败血症型:很少见,多为成人,迁延数月之久,以发热、皮疹、关节病变为特征。
4治疗
1普通型:磺胺蜜啶仍为首选药物,用药24~48小时症状不好改用青霉素g或其他。国外多以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
2爆发型:尽早用静脉推注大剂量青霉素g。脑炎型的要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和呼吸衰竭。
5预防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居室通风好,消毒衣物。对带菌者给予药物治疗。对可疑病人应予观察或治疗。
第三十二章
3,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及后遗症。
1病因
引起脑炎的病毒有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以下途径:
1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经嗅神经侵入脑部。
2血行播散,病毒先在呼吸道或消化道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然后经淋巴管进入血液,最后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有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属变态反应,如麻疹及腮腺炎等。
2发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