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3牛活接触传播。
4经媒介昆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健康人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
3.发病症状
大多数霍乱患者的潜伏期为1~2天。潜伏期后,典型病人起病急骤,少数有头昏、倦怠、腹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为以下三期:即泻吐期、脱水期和恢复期。
4.诊断
凡有下列一项者为疑似病例:
1、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水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周刚循环衰竭和肌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之前,都被视为疑似病例。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对疑似病例,每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三次阴性;血清学检查二次阴性者,可否定“疑似病例”的诊断。
5.治疗方法
1补液疗法
1静脉补液及时、正确的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其中静脉补液对巾型和重型霍乱患者尤其重要。
2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
2病原治疗药物
1网环素作为病原学治疗的首选药物,四环素具有缩短排菌时间、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
2强力霉素强力霉素常用于对四环素耐药的霍乱弧菌。
3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
6.预防和控制
1控制传染源
1发现传染源确诊的霍乱患者是肯定的传染源。此外,对下列情况应确定其是否可作为传染源:与霍乱患者的接触者;有疑似症状和疑似病史的腹泻患者;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其周围居民中使用生水的人群;食物型霍乱爆发中,共同进餐者。
2对传染源的隔离霍乱病人死亡后,尸体应进行火化;对确诊的霍乱病人应作为传染源隔离和治疗;若无法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a.妥善安置患者用专用的房屋或隔离病房安置患者,禁止非有关人员出入。对其排泄物、呕吐物应用生石灰覆盖并及时处理。
b.安全处理粪便患者的粪便用专用器具盛放,加入2%漂白粉混合半小时或用生石灰完全覆盖粪便。
c.保护水源对病人的衣裤、泻吐物等应进行有效的消毒,严禁在各种地面水源(江河、井、塘)洗涤。对可疑受。亏染的水源,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
d、食具用具消毒应对患者用过的食具用具用0.5%漂白粉浸泡洗涤;对剩余食品于煮沸消毒后方可食用。
第二十三章
2保护易感者
由于人类对霍乱普遍易感,目前尚缺乏理想的霍乱菌苗,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保护易感者。
1制定规划,解决好城乡安全卫生供水。
2因地制宜,做好粪便无害化和污水处理。
3严格执法,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4讲求实效,提高卫生宣传效果。
九、超级瘟疫:病毒性肝炎
肝炎杀手肆虐人间
早在2000多年以前,肝炎家族中的甲型肝炎杀手就曾在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记述中。这种被称作流行性黄疸症的肝炎,给雅典造成恐惧与灾难,有不少人死于它的魔掌之下。此后,甲型肝炎在历史上横行上千年。
1858年,肝炎家族中的另一位杀手乙型肝炎出现。1858年,因为在牧羊人中种牛痘,引起了肝炎的流行,科学家们怀疑这是与甲型肝炎不同的另一种肝炎杀手,从而发现了乙型肝炎。乙型肝炎与古老的甲型肝炎相比,传播途径显然不同,甲型肝炎主要是通过口腔等传播,而乙型肝炎则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
1947年,科学家们正式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两大类。此后,这两杀手并行,掀起阵阵风浪。
1955年11月至1956年1月间,印度新德里由于集中式给水水源受生活污水污染,曾引起甲型肝炎大流行,在170万人口中仅黄疸病例就有29,300人。自那以后,印度每隔若千年就发生一次肝炎大流行,至今已十余起。1991年1~4月印度北部城市又发生了一起大流行,发生黄疸病人数达7,900人,发病率高达33%。
20世纪末期,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丙型、丁型、戊型等病毒性肝炎杀手。科学家们还在1992年和:1995年发现了可疑的f型和g型病毒性肝炎杀手。由于f型和c型肝炎杀手致病的确切实证还未找到,目前公认的病毒性肝炎杀手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大兵团。5种病毒性肝炎杀手能引起各种症状相似的肝炎,主要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等。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肝炎爆发性流行在2000年。2000年12月,蒙古肝炎大流行,1/4的人患病。据《世纪新闻报》的报道,蒙古全国240多万人口中肝炎病患者达60多万,每6名孕妇当中就有一名肝炎病毒携带者,0~3岁的婴幼儿童60%被传染上肝炎病毒。这种病毒已对蒙古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蒙古的肝炎的免疫接种工作势在必行。
到目前为止,曾发生过肝炎爆发流行或报道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有数十个,全世界仅乙肝患者便有3亿多。包括亚洲的印度等10个国家,俄罗斯的中亚地区、非洲索马里等10个国家及南美的墨西哥。英、美、法、日、南非等国家曾报道过旅游者发病或局部小流行。其中我国有1亿2千万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肝炎大国”。作为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五型病毒性盯炎在我国国内均有发生和流行。据全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有6亿多人感染过乙型肝炎,大约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3,000万人为阳性,200多万人为急性肝炎患者,每年死于肝炎者35万多人。
1983年上海地区居民曾因食用泥蚶引起2万人发生甲肝流行;1983年又因食用毛蚶引起31万人的甲肝大流行,死亡47人,引起人群恐慌。1986~1988年间新疆南部曾发生戊型肝炎爆发流行,发病人数超过12万。
据卫生防疫部门的疫情报告,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年发病率为95010万,在法定传染病中其发病率位居第三,仅次于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感冒。而根据1988年美国的疫情报告,其病毒性肝炎的年发病率仅为23.1110万,我国的发病率为美国的41倍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甲型肝炎的感染常因年龄与地区的不同而异,年龄愈大,感染率愈高。此外,卫生条件及生活水平差的地区感染率亦高,如农村高于城市,一般为50%~80%。据此推算,我国约有7~8亿人感染过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根据对黑龙江、河北、河南及湖南4省10,484人的调查发现为58%。据此推算,约有6~7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在一般人群中感染率为3.1%。我国尚无确切的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在输血后的肝炎中,丙型肝炎的发生率国外统计为90%以上,国内约为60%~80%。
丁型肝炎几乎都发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根据对全国17个地区1,764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人肝组织开展的检查发现,丁型肝炎抗原(hdag)阳性者有167例,检出率为9.47%。
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传播的肠胃道传染病,人人易感。我国北京、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湖北、山东和新疆等地巳报道有戊型肝炎存在。其流行多与水源被粪便污染有关,少数是通过污染食物而传播的。国内成肝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新疆的南部,波及3个地州23个城镇,曾持续流行20个月,发病人数达12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