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 金刚经鉴赏辞典 - 李利安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第20章

【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1]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2]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3]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4]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5]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6],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7]是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释】

[1]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合称“五眼”,指从低到高的五种智慧,即五种观照世界、人生及人类心识的能力,也即是五种认识方法或认识水平。(1)肉眼:即肉身所有之眼,能见一切外在形象、颜色等,但范围非常有限,凡遇阻隔和遥远之处皆不可见,属于凡夫俗子所具之眼。(2)天眼:天神所具之眼,不论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此眼有由福业而得的欲界天人之眼,也有由禅定之力而得的色界、无色界天神之眼。人类只要修禅定,不必转生此天,也可获得此眼,从而遥视、透视、照见天界及日月风云运行等。(3)慧眼: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所具之眼。能照见真空无相之理。此眼必须具备根本智慧才可获得。二乘具备慧眼同时,还具备以上二眼。(4)法眼:大乘菩萨所具之眼,能照见一切法门及所有差别之事。具备此眼必须获得“后得智”。此种智是得根本智慧之后才可得的一种智慧,它不但可以证真空无相之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众生因果、心念等差别事项。菩萨不但具备此眼,还具备以上三眼。(5)佛眼:惟佛才可具备之眼。此眼智无不及、照无不彻。从元始以来穷未来之际,遍满虚空尽彻法界,雨滴点数、细微之尘,悉知悉见;各类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起心动念、前因后果等千差万别之事无不悉知,无不见性。南朝傅翕曾作五眼颂语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金刚经注解》卷3)“照异体还同”指佛眼观照之境殊胜而能照之眼并非异于前四眼,就是说佛同时具备前四眼。但是如来五眼又不同于菩萨、二乘、天、人各自所具之眼,如佛之肉眼不同凡夫之肉眼但见障内之象,它可见无数世界。佛的天眼也不同于天、人、二乘、菩萨的天眼。天人天眼只见肉眼所不能见;二乘天眼惟见一大千世界;菩萨天眼虽胜二乘而不及佛,惟佛天眼可见河沙佛土。以慧眼来说,二乘慧眼只可照见我空,菩萨慧眼证法空,佛之慧眼则圆照三空,洞彻真性。再以法眼为例,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各有分限,而佛之法眼则无所不知,无一不见。

[2]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合称“五眼”,指从低到高的五种智慧,即五种观照世界、人生及人类心识的能力,也即是五种认识方法或认识水平。(1)肉眼:即肉身所有之眼,能见一切外在形象、颜色等,但范围非常有限,凡遇阻隔和遥远之处皆不可见,属于凡夫俗子所具之眼。(2)天眼:天神所具之眼,不论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此眼有由福业而得的欲界天人之眼,也有由禅定之力而得的色界、无色界天神之眼。人类只要修禅定,不必转生此天,也可获得此眼,从而遥视、透视、照见天界及日月风云运行等。(3)慧眼: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所具之眼。能照见真空无相之理。此眼必须具备根本智慧才可获得。二乘具备慧眼同时,还具备以上二眼。(4)法眼:大乘菩萨所具之眼,能照见一切法门及所有差别之事。具备此眼必须获得“后得智”。此种智是得根本智慧之后才可得的一种智慧,它不但可以证真空无相之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众生因果、心念等差别事项。菩萨不但具备此眼,还具备以上三眼。(5)佛眼:惟佛才可具备之眼。此眼智无不及、照无不彻。从元始以来穷未来之际,遍满虚空尽彻法界,雨滴点数、细微之尘,悉知悉见;各类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起心动念、前因后果等千差万别之事无不悉知,无不见性。南朝傅翕曾作五眼颂语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金刚经注解》卷3)“照异体还同”指佛眼观照之境殊胜而能照之眼并非异于前四眼,就是说佛同时具备前四眼。但是如来五眼又不同于菩萨、二乘、天、人各自所具之眼,如佛之肉眼不同凡夫之肉眼但见障内之象,它可见无数世界。佛的天眼也不同于天、人、二乘、菩萨的天眼。天人天眼只见肉眼所不能见;二乘天眼惟见一大千世界;菩萨天眼虽胜二乘而不及佛,惟佛天眼可见河沙佛土。以慧眼来说,二乘慧眼只可照见我空,菩萨慧眼证法空,佛之慧眼则圆照三空,洞彻真性。再以法眼为例,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各有分限,而佛之法眼则无所不知,无一不见。

[3]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合称“五眼”,指从低到高的五种智慧,即五种观照世界、人生及人类心识的能力,也即是五种认识方法或认识水平。(1)肉眼:即肉身所有之眼,能见一切外在形象、颜色等,但范围非常有限,凡遇阻隔和遥远之处皆不可见,属于凡夫俗子所具之眼。(2)天眼:天神所具之眼,不论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此眼有由福业而得的欲界天人之眼,也有由禅定之力而得的色界、无色界天神之眼。人类只要修禅定,不必转生此天,也可获得此眼,从而遥视、透视、照见天界及日月风云运行等。(3)慧眼: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所具之眼。能照见真空无相之理。此眼必须具备根本智慧才可获得。二乘具备慧眼同时,还具备以上二眼。(4)法眼:大乘菩萨所具之眼,能照见一切法门及所有差别之事。具备此眼必须获得“后得智”。此种智是得根本智慧之后才可得的一种智慧,它不但可以证真空无相之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众生因果、心念等差别事项。菩萨不但具备此眼,还具备以上三眼。(5)佛眼:惟佛才可具备之眼。此眼智无不及、照无不彻。从元始以来穷未来之际,遍满虚空尽彻法界,雨滴点数、细微之尘,悉知悉见;各类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起心动念、前因后果等千差万别之事无不悉知,无不见性。南朝傅翕曾作五眼颂语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金刚经注解》卷3)“照异体还同”指佛眼观照之境殊胜而能照之眼并非异于前四眼,就是说佛同时具备前四眼。但是如来五眼又不同于菩萨、二乘、天、人各自所具之眼,如佛之肉眼不同凡夫之肉眼但见障内之象,它可见无数世界。佛的天眼也不同于天、人、二乘、菩萨的天眼。天人天眼只见肉眼所不能见;二乘天眼惟见一大千世界;菩萨天眼虽胜二乘而不及佛,惟佛天眼可见河沙佛土。以慧眼来说,二乘慧眼只可照见我空,菩萨慧眼证法空,佛之慧眼则圆照三空,洞彻真性。再以法眼为例,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各有分限,而佛之法眼则无所不知,无一不见。

[4]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合称“五眼”,指从低到高的五种智慧,即五种观照世界、人生及人类心识的能力,也即是五种认识方法或认识水平。(1)肉眼:即肉身所有之眼,能见一切外在形象、颜色等,但范围非常有限,凡遇阻隔和遥远之处皆不可见,属于凡夫俗子所具之眼。(2)天眼:天神所具之眼,不论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此眼有由福业而得的欲界天人之眼,也有由禅定之力而得的色界、无色界天神之眼。人类只要修禅定,不必转生此天,也可获得此眼,从而遥视、透视、照见天界及日月风云运行等。(3)慧眼: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所具之眼。能照见真空无相之理。此眼必须具备根本智慧才可获得。二乘具备慧眼同时,还具备以上二眼。(4)法眼:大乘菩萨所具之眼,能照见一切法门及所有差别之事。具备此眼必须获得“后得智”。此种智是得根本智慧之后才可得的一种智慧,它不但可以证真空无相之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众生因果、心念等差别事项。菩萨不但具备此眼,还具备以上三眼。(5)佛眼:惟佛才可具备之眼。此眼智无不及、照无不彻。从元始以来穷未来之际,遍满虚空尽彻法界,雨滴点数、细微之尘,悉知悉见;各类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起心动念、前因后果等千差万别之事无不悉知,无不见性。南朝傅翕曾作五眼颂语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金刚经注解》卷3)“照异体还同”指佛眼观照之境殊胜而能照之眼并非异于前四眼,就是说佛同时具备前四眼。但是如来五眼又不同于菩萨、二乘、天、人各自所具之眼,如佛之肉眼不同凡夫之肉眼但见障内之象,它可见无数世界。佛的天眼也不同于天、人、二乘、菩萨的天眼。天人天眼只见肉眼所不能见;二乘天眼惟见一大千世界;菩萨天眼虽胜二乘而不及佛,惟佛天眼可见河沙佛土。以慧眼来说,二乘慧眼只可照见我空,菩萨慧眼证法空,佛之慧眼则圆照三空,洞彻真性。再以法眼为例,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各有分限,而佛之法眼则无所不知,无一不见。

[5]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合称“五眼”,指从低到高的五种智慧,即五种观照世界、人生及人类心识的能力,也即是五种认识方法或认识水平。(1)肉眼:即肉身所有之眼,能见一切外在形象、颜色等,但范围非常有限,凡遇阻隔和遥远之处皆不可见,属于凡夫俗子所具之眼。(2)天眼:天神所具之眼,不论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此眼有由福业而得的欲界天人之眼,也有由禅定之力而得的色界、无色界天神之眼。人类只要修禅定,不必转生此天,也可获得此眼,从而遥视、透视、照见天界及日月风云运行等。(3)慧眼: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所具之眼。能照见真空无相之理。此眼必须具备根本智慧才可获得。二乘具备慧眼同时,还具备以上二眼。(4)法眼:大乘菩萨所具之眼,能照见一切法门及所有差别之事。具备此眼必须获得“后得智”。此种智是得根本智慧之后才可得的一种智慧,它不但可以证真空无相之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众生因果、心念等差别事项。菩萨不但具备此眼,还具备以上三眼。(5)佛眼:惟佛才可具备之眼。此眼智无不及、照无不彻。从元始以来穷未来之际,遍满虚空尽彻法界,雨滴点数、细微之尘,悉知悉见;各类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起心动念、前因后果等千差万别之事无不悉知,无不见性。南朝傅翕曾作五眼颂语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能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金刚经注解》卷3)“照异体还同”指佛眼观照之境殊胜而能照之眼并非异于前四眼,就是说佛同时具备前四眼。但是如来五眼又不同于菩萨、二乘、天、人各自所具之眼,如佛之肉眼不同凡夫之肉眼但见障内之象,它可见无数世界。佛的天眼也不同于天、人、二乘、菩萨的天眼。天人天眼只见肉眼所不能见;二乘天眼惟见一大千世界;菩萨天眼虽胜二乘而不及佛,惟佛天眼可见河沙佛土。以慧眼来说,二乘慧眼只可照见我空,菩萨慧眼证法空,佛之慧眼则圆照三空,洞彻真性。再以法眼为例,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各有分限,而佛之法眼则无所不知,无一不见。

[6]若干种心:“心”为佛教常见名词之一。分类很多。此处之“心”,梵文音译“质多”、“质多耶”、“质帝”,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与“识”、“意”等概念相同。如《俱舍论》卷4说:“心、意、识、体一。”“若干种心”即各种各样的思维活动。佛教把一切属“心”之现象称为“心法”。其中又包括两种,一是“心王”,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识体自身(法相宗的“心王”还包括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为精神作用的主体,主要指与所对境界相接触而形成分别、虑知及积累和保有经验等能动作用。二是“心所”,也称“心所有法”,即相应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为“心”所有,故名。

[7]因缘:指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就果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因”是在生“果”中起主要的、直接的作用的条件;“缘”是起间接的、辅助作用的条件。《维摩诘经·佛国品》罗什注说:“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僧肇注说:“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有时“因”与“缘”亦简称“缘”。由因缘关系而产生的“法”即称“缘起法”。

【译文】

如来佛以五眼观照为例,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肉眼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佛有肉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天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天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慧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慧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法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法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佛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佛眼。”

如来佛又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恒河中那无量无数的沙子,如来佛说它们是不是沙子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佛曾经说过,恒河之沙就是沙子。”

如来佛又进一步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譬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个沙粒又是一条恒河,如此无量无数条恒河中的沙粒就更是无法称计了。如果有如此沙粒之数那么多的佛世界,你认为这些世界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答道:“极多,世尊。”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在这么多的国土中有不可胜计的众生,每个众生又都有各种各样的心思。所有这些众生的一切心思,如来佛都能洞察无遗。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认为,所谓的各种心思实际上皆非真实本心,都只不过是从六尘影现出的虚妄之心,而且瞬息万变,攀缘不停,不得执取,所以仅仅是假名称作的心。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须菩提,所有众生的一切心思无非是追忆过去、执着现在、攀缘未来,所以要寻觅心的着落,只就这三际察看即可。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现在的本性空寂,三际皆不可得,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心都不是真实可得之心。”

如来佛又设一问: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将大千世界所有的七种珍宝拿来布施,那么此人由于这种因缘而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是的,世尊。此人由这种无量七宝布施的因缘而获得的福德是非常多的。”

如来佛说:“须菩提,此人由此所得福德的确很多。但是,如果认为这种福德是实实在在的,如来佛就不会说他所得的福德很多。因为这种福德从本质上讲也是虚妄不真的,是不可执着的。如果悟得这一点,修福而不住于福德之相,那么,如来佛就说所得福德很多。”

【赏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