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分家协议
第四章分家协议
在凤凰阁北街拆迁指挥部门口的宣传栏里,贴着“凤凰阁古城房屋拆迁公告”和“被拆迁房屋的公告”,姚锦翊所住的老房子赫然在列。此刻姚培宇正默默地站在宣传栏前面看着,为了看到更清楚一些,他特地戴上了老花镜。
旁边的王丽珠喋喋不休,指手画脚地说着什么张家王家李家正打算搬家了,谁谁家的拆迁款多少多少……姚培宇对于t老伴儿的唠叨置若罔闻,他在认真地阅读公告。
看完之后,两人推着自行车,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感慨,他们对古城改造心怀不满。他们身后的影子随着他们向凤凰阁方向一点一点地移动。不一会儿两人就来到楼西姚家老宅门口,老远就看见叔伯兄弟姚培康正站在大门口,和街头门市部的孙姨聊天,看见大哥大嫂来了,姚培康热情的把两人招呼到家里。
姚培康年届六旬,他继承了姚家祖爷爷的白头发,虽然头上发量挺多,但是白花花一片,黑发数量屈指可数。他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正眉心有一颗肉痣,又因为兄弟中行三,外号人称“三只眼”。
他们几人进屋落座之后,姚培康开门见山地问道:“大哥,拆迁的事儿,小翊是如何打算的?”
“他是国家机关干部,要服从安排,恐怕得带头签字。”姚培宇说,“我们准备帮他找一下房子,先租房住一段时间呗。”
“最近六子家已经行动了,他这一搬家,搞得邻居们人心惶惶,大家本来都说要抻一抻,大家都嫌拆迁补偿款太少了,每平方才给四千多!你说,这点儿钱,去哪里买房?”姚培康垂头丧气的说。
“三兄弟,你咋办?你家的这座楼能保留不?”王丽珠咋咋呼呼地说,“刚才看到拆迁公告里,好像你家也在被拆迁的范围里面呀。”
“唉!还不知道咋办呐!”姚培康说,“前几天拆迁办的来人了,他们只是看了看我家房子的结构和土地证、房产证。至华帮我们写了一个申请住房保留的报告,昨天刚刚递上去了。”
姚培宇听后百感交集。说道:“三兄弟,想当年咱们姚家真可谓家大业大,门口一溜儿的门脸儿都是咱们的,可惜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一间都没守住!到咱这一辈儿人,老宅子里只剩下你我两家。照现在这种情况来看,小翊也不得不搬走了,就指望你来守住姚家的根儿了!”
三人一阵儿唏嘘,感慨万分。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人就像一片疾风中飘零的树叶,大地是它们唯一的方向。时代的风暴来袭,人们只能接受洗礼,其它的无能为力。
王丽珠转到后院的小儿子家里,这个时间点,儿子儿媳正在上班,家里没人。她打开屋门,把昨天蒸的大肉包放到屋子里,然后老两口就和姚培康告辞离开了,现在他们两人重任在肩,准备到处去转转,帮姚锦翊租个合适的房子。
姚培宇老两口现在住在林业局家属院,是一处一百一十平米的三居室,他家虽然可以容下姚锦翊三口人暂居,但是老两口不想接纳姚锦翊一家,两代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迥异,一两天还好,两家长期住在一起实在不方便,难免会产生矛盾。
对于夏予竹这个小儿媳,王丽珠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夏予竹的娘家位于凤城城乡结合部,说她娘家人是农村人吧,家里不种地,仅有的二亩地也不种粮食。说是城里人吧,可是他们的户口是农业的。夏爸爸是退伍军人,后来转业到凤城老家,曾经是凤城公安局的一名干警,已经退休了。夏妈妈精明能干,多年来独自一人经营一家规模不小的超市,她的商业嗅觉非常灵敏,一有商机就立刻行动,商业判断力也非常高,做生意十分果断,总是能够准确地分析市场趋势,生意做的非常稳健。她家超市每天门庭若市,顾客如云,这些年挣不少钱。
夏爸爸退休后,一直帮老伴打理着这家超市。
夏予竹是夏家的第二个孩子,见到她,就仿佛窥见了奥黛丽·赫本的灵魂印记:那位同样娇小玲珑的传奇女子,脸庞圆润可爱,弯弯的月牙眼,柔软饱满的红唇,娇俏玲珑的小瑶鼻,眉如远山,眼似秋水,流盼之间透出一股灵动之美,犹如天使般惹人怜爱,气质中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俏皮与灵动。
她从小学习能力很强,成绩一直很优秀,很遗憾高考那年她发挥失利,本来可以上个名牌大学,结果走进了在本省综排第二的省师范大学。在他们那个年代,这也已经很不错了,当时能够考上本科的人凤毛麟角。
夏予竹当年想去外省上大学,以她的高考分数去外省读大学,那里的大学在全国的排名远高于本省的师范大学,但是夏予竹的父亲死活不同意,他不会放手女儿飞太远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以夏予竹的绩点和优秀表现,她完全有机会留在省城就业,但是夏爸爸爱女心切,无论如何接受不了夏予竹不在眼前的情景,他像魔怔了一样,几乎一天一封信,不惜动用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不遗余力地把夏予竹薅回了凤城。
一向性格倔强的夏予竹面对父亲的执拗,却表现出了百分之百的包容。她很崇拜自己的父亲,也非常珍惜这份亲情,她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没有几个人希望你过的好,或者说希望你过的比他好。她乖乖的回到了凤城,全盘接受了父亲为她的设计人生道路:工作、恋爱、结婚、生子,一切顺理成章,按部就班。
也的确如此,这几年她的生活安逸闲适,日子过的就像是一首悠长的诗,轻轻地在心中低吟。她生活的旋律柔和,节奏缓慢,这一切使她心静如水,充分享受到了岁月的静好。
结婚后,她对于婆婆王丽珠,总是亲近不起来,反倒是和公公姚培宇很熟络。人同此心,感情是相互的,王丽珠对她也是若即若离,客气有余,亲密不足。
婆婆就是婆婆,妈妈就是妈妈,婆媳之间保持合适的分寸才好。
姚培宇和王丽珠从姚家老宅子出来之后,来到在夏予竹单位附近,他们像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打算就近找一处合适的房子来租。在凤城实验小学周围,比较大的居民小区有区委家属院和毛纺厂家属院。在区委家属院小区门口的宣传栏里,贴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租赁广告,看起来像胡乱贴到展板上形状不一的白色补丁。小广告的字体各异,有钢笔写的,有毛笔写的,甚至还有红笔写的。其中有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王丽珠很中意,她掏出一支笔和一张纸,记下广告上面的电话,准备打电话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毛纺厂家属院的房源倒是挺多,房子的面积和户型选择性更大,但是姚培宇嫌弃那里业主的文化程度不高,不好相处。王丽珠却不以为然:“咱付钱租房子,管他房东和邻居都是些什么人!”
姚培宇嘟嘟囔囔的说:“那不行,真正入住后,不是交租金这么简单的事儿,涉及到室内的设施维护和家具家电使用等等,还有邻里之间的相处问题。”
王丽珠不再说话,低头写下几个中意的房子的电话。
近两年,凤城的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装潢华丽,门面壮观的售楼处,人气爆棚,特别是黄金位置的楼盘,销售量如火如荼,人流如织,引爆了一波又一波的抢购热潮。
姚培宇两人顺便又逛了逛林业局附近的一家楼盘,有家叫做“舜耕山庄”的楼盘刚开业,高大阔气的售楼部大厅,看起来典雅大方,大厅中心宽敞明亮,正中间摆着一个偌大的沙盘,上方的绿色的小灯如沐春雨,春意盎然,美丽的房子、完美的户型和阳光的朝向,看起来让人怦然心动,令人向往。
售楼小姐脸上挂着甜蜜的微笑,她亲切的牵着王丽珠的手,温柔的向他们介绍房子的地理位置、户型设计、装修风格等等,听得两人激动万分而又云山雾罩。他们忙不叠地拿了一大叠的宣传资料,准备回家给姚锦翊去看,热情的小姐姐把他们送出老远……
接下来的一些天,老两口吃完饭,就骑着他们的凤凰牌自行车出发,四处打听租房信息,随身带的小本本上记了一串电话。姚锦翊对爹娘的行为不以为然,一直劝他们先稳住,别瞎操心,等等再定。但是不管咋说,也拉不住二老那颗狂热的找房子的心,也就随他们去了。
一天王丽珠的工友李阿姨来她家串门,说她家老大,刚刚在一家叫做水韵家园的楼盘交的首付,定下一套房子,价格大约四千三一平,小高层,位于技师学院旁边儿,离姚锦翊的单位不远,可以考虑一下。
“太棒了!”王丽珠最近对房子达到痴迷的地步,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现在她见风就是雨。
她立刻跟随李姨赶往水韵家园,想一探究竟。
这也是是一个刚开的新楼盘,其实它是一个回迁小区,近半数的业主是回迁户。楼盘的占地面积不大,建筑规模较小,只有三栋楼,一座小高t层两座多层。在凤城,最近几年小高层是一个新兴的事物,颇受人们的亲睐,各大楼盘把它做为卖点大肆宣传,以此为噱头,吸引买房人的目光。
水韵家园的售楼处小姐姐,像是王丽珠失散多年的大侄女,嘴巴像抹了蜜一样,一口一个大姨叫的好甜,叫的王丽珠只犯迷糊。她只记住小高层的优点是什么通风采光好、进出电梯方便、建筑立体美观之类的。哎呀,总之好处多多,说的王丽珠心向往之,蠢蠢欲动。
回到家后,她把情况告诉姚培宇,姚老爷子对水韵家园不感冒。
他说:“回迁房的质量有保证吗?竟然一平米比其它的新楼盘便宜五百块钱,便宜没好货!”
他继续唠叨,“况且这种小区的物业管理非常混乱的,和回迁户混住在一起,那些原住居民可不好惹呀!”
王丽珠想了一下似乎有道理,也就按下了那颗躁动的心,取消了怂恿小儿子在这里买房的念头。
姚培宇老两口两儿一女。大儿子姚锦熙是一名中专生,毕业后,几经转折入职凤城锅炉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凤城锅炉厂是非常不错的单位,隶属于国企,这单位很难进的。
姚锦熙进入锅炉厂后一直跑销售,是一名业务员。他和销售科的几名员工,一起负责锅炉厂的产品销售、维护老客户和寻找新客源,同时还收集、反馈市场信息,参与分析、评价,为销售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那时候他很忙,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当凤城普通人的工资还在两位数徘徊的时候,他每月就会有两张毛爷爷进账,着实让人眼红。可惜姚锦熙只是搭上了锅炉厂的末班车,两年后,红红火火锅炉厂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效益一路不断下滑,直至工厂倒闭,职工全部下岗。不过幸运的是他赶上了锅炉厂福利分房的最后一波大潮,顺利地住进了锅炉厂的家属院,两室一厅八十平米,全家人都为之兴奋不已。姚锦熙的福利房比较便宜,姚培宇出了不到三万块钱就替他把房子买了下来。
到了姚锦翊结婚的时候,需要在老宅子上盖房子。为了准确评估老宅子的土地价格,王丽珠还专门放出风声,说是要出售老宅子,想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它的市场价。当时粮局的一名职工,要用一万五千块钱一口价买下这块地皮,当然不成交了。
有了姚家老宅子地皮的价值是一万五这个基数,接下来姚培宇给小儿子建房,预算就非常好做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厚此薄彼,为了公平起见,做到一碗水端平,老两口决定紧缩开资,小算盘打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敲定小儿子的房子,总造价不能超过三万,要和姚锦熙的楼房价格齐平。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姚锦翊现在所住的房子,虽然房龄不长,但是房子的建筑质量非常拉跨的原因了。所谓的破窗户破门和漏风的山墙,说白了,它是一个两子家庭做平衡的结果。
弟兄俩的房子价格一样,姚锦熙很满意,姚锦翊虽然颇有微词,但是人轻言微,做为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有意见又能怎样,能翻出什么浪花?唯有接受罢了。
好男不吃分家饭,靠人不如靠己,姚锦熙蹙着眉头默默地认了。
新房子建好之后,一天姚培宇当着两个儿子的面,拿出事前拟定好的分家协议,让他们签字画押。内容就是锅炉厂的楼房是姚锦翊的,老家的平房归姚锦翊,姚锦熙很高兴,爽快地在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姚锦翊嘴角蠕动着,眉头紧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说什么,然而最终还是欲言又止,看了一眼父母,默默地签字了。姚培宇又满意地看了一遍分家协议,在姚培宇和姚锦熙两个名字后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且按上了手印。纸上大拇指的痕迹,像三朵红艳艳的梅花,分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