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韩泰平叛归来 - 大韩之忠心靠山王 - 人间悲欢客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8章韩泰平叛归来

阴沉沉的天幕似一块巨大的铅板,沉甸甸地笼罩着河东府云山府。铅灰色的云层堆积如山,仿佛随时都会崩塌,将下方的一切碾为齑粉。太尉韩泰的营帐内,气氛凝重得似能拧出水来。地上的毡毯破旧且沾满了泥尘,角落里的炭火盆散发着微弱的红光,勉强抵御着帐外的寒意,却无法驱散这压抑的氛围。昏黄的烛火在这压抑的空间里摇曳不定,光影在帐篷壁上晃荡,宛如不安的幽灵。四周的兵器架上,刀剑林立,寒光在黯淡的光线中闪烁,似在低吟着金戈铁马的往昔。

韩泰如同一尊威严的雕塑,端坐在行军椅上。那身厚重的铠甲,每一片甲叶都像是岁月与战火的铭刻,纹路在微弱的烛火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在低诉着往昔的赫赫战功。身旁的帅旗上,醒目的“韩”字,随着从帐外灌入的寒风剧烈舞动,发出“呼啦呼啦”的声响,似是在呐喊,又似是在悲叹。身为靠山王府第三位王爷,又手握大韩帝国兵马大权,他本是这乱世之中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如今却被京都之事搅得心烦意乱。

京都之事,仿若一道晴天霹雳,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影密卫的飞鸽,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携着密信穿越了重重山峦与云海的阻隔,悄然降落在营帐的窗台。韩泰伸手接过信鸽,解下密信的那一刻,他那原本沉静如渊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疑惑。当他展开信笺,目光快速扫过,刹那间,怒目圆睁,好似两团燃烧的火焰。他那宽厚的双手猛地一拍扶手,“砰”的一声闷响,惊得案几上的笔砚都微微颤抖。这声音在寂静的营帐内回荡,如同一记重锤,帐外站岗的士兵们不由得浑身一震,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兵器,彼此交换着不安的眼神。

“陛下怎可如此行事啊!”只听一声怒吼,如同一阵汹涌澎湃、排山倒海般的海啸骤然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势瞬间冲破了营帐那脆弱的束缚。这吼声振聋发聩,犹如洪钟大吕一般,震得那原本就显得有些昏黄黯淡的烛火剧烈地跳动起来,仿佛随时都会熄灭似的。

摇曳不定的烛火投射出狂乱舞动的光影,它们像一群受惊的野兽,在狭窄的帐篷内四处逃窜、横冲直撞。而发出这惊天地泣鬼神怒吼之人,正是韩泰。此刻,他那张原本英俊刚毅的面庞因为极度的愤怒而变得扭曲狰狞,浓密乌黑的眉毛紧紧地拧成一团,形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恰似两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天际。

他脸上的肌肉由于情绪激动而不停地剧烈抽搐着,每一道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这些纹理就是他内心深处汹涌澎湃的愤懑与不屈的象征。在他身后不远处的兵器架上,静静地摆放着先父韩风留下的珍贵遗物——一把制作精良、精美绝伦的佩剑。

那把佩剑的剑柄上精心镶嵌着数颗璀璨夺目的宝石,在微弱烛光的映照之下,散发出一种幽微而又神秘莫测的光芒。这些光芒时而闪烁跳跃,宛如夜空中划过的流星;时而柔和静谧,恰似深谷中流淌的清泉。它们似乎正在默默地回忆着曾经属于韩风的那些光辉岁月和无上荣耀,然而现如今,这所有的一切美好过往却都被从京都传来的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无情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使得未来充满了无尽的变数和未知的严峻挑战。

“车鹏!”韩泰的呼喊声仿佛一道晴天霹雳,骤然在营帐内炸响,回音激荡不休。这声音震得营帐内的物品微微颤动,就连空气中的尘埃也被惊得四处乱舞。

车鹏,那位身材魁梧得好似一座铁塔般的侍卫长,此刻正昂首阔步地走来。他一脸浓密的胡茬,坚硬如钢针一般,根根直立,仿佛是大自然特意雕琢而成,每一根胡茬都散发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刚毅和果敢之气。而他那双深邃如海的眼眸里,则闪烁着对韩家三代坚定不移的忠诚之光,恰似一把熊熊燃烧且永不熄灭的火炬,无论风雨如何侵袭,都始终照亮着前方的道路。

多年来,车鹏已经先后追随过三任靠山王,历经了数不清的刀光剑影以及血雨腥风。那些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灵魂深处,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然而,正是这些生死磨砺让他变得越发强大和坚韧,成为了韩泰身边最值得倚重和信赖的得力下属。

当听到韩泰的召唤时,车鹏没有丝毫犹豫,脚下如生风一般,瞬间化作一道黑影,急速冲入营帐之中。紧接着,只见他动作干净利落地单膝跪地,右手握拳紧紧贴于左胸之上,同时低下头去,以洪亮如钟鸣般的嗓音高声回应道:“王爷,末将在!”

韩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那宽阔的胸膛随着呼吸如同风箱一般剧烈地起伏着。显然,此刻他内心正经历着一场狂风骤雨般的情绪波动,但他极力控制着自己,试图让那颗躁动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终于,经过一番努力,他缓缓开口说道:“京都方面刚刚做出决定,裁撤了一大批士卒。这些人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如今却面临着流离失所的困境。本王实在无法坐视不管,任由他们在这乱世之中受苦受难。所以,我想派你前去负责处理这些士卒们日后的生计问题。记住,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他们,务必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

车鹏微微抬起头来,他那双坚毅的眼眸如同两块坚硬无比的磐石,直直地凝视着韩泰的眼睛,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犹豫。只见他双手抱拳,郑重其事地回应道:“末将领命!王爷放心,即便前方道路布满荆棘,哪怕需要我赴汤蹈火,我也定会不辱使命,坚决完成您交付给我的重任,绝对不会辜负王爷对我的信任与期望!”

韩泰站起身来,他那高大的身影在营帐内投射出长长的黑影,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鹰。他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踏得地面都似乎微微颤抖。片刻后,他突然停下脚步,宛如一座突然凝固的山峰,决然道:“从中军大帐之中抽出三十万白银,用作此事的善后款项。这些士卒皆为我大韩的热血勇士,他们曾为帝国抛头颅、洒热血,绝不能让他们寒心。”车鹏再次抱拳,那手臂上的肌肉贲张,如同钢铁铸就,领命后,他起身,转身,步伐坚定地退出营帐。

韩泰望着车鹏离去的背影,那背影逐渐消失在帐外的黑暗与狂风之中。他缓缓走到营帐门口,狂风如刀,呼啸而过,吹起他那黑色的披风,猎猎作响。他犹如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独自承担着这风雨欲来的重压,深邃的目光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思绪如麻,纠结缠绕。他深知,自己的这个决定,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必将在这动荡不安的大韩帝国掀起惊涛骇浪,而未来的路,又将何去何从?

帐外,狂风依旧呼啸着,如同一头失控的巨兽在天地间肆虐。狂风无情地吹打着营帐,营帐上的绳索被拉扯得“嘎吱嘎吱”作响,那声音仿佛是营帐发出的痛苦呻吟,好似不堪重负,随时都会被这狂风扯碎。韩泰坐在营帐内,听着这恼人的风声,微微皱眉,心中不禁忧虑起这恶劣的天气是否会影响后续的行程安排。他转头向帐外的护卫吩咐道:“去,将行军司马与长史叫来。”护卫领命,身姿一挺,迅速转身,迎着那如刀般割面的狂风,大步离去。

没过多久,只见行军司马和长史二人步履匆忙地赶来了。那行军司马身材高大而挺直,犹如一棵苍劲的青松。虽然经过长达数月的激烈征战,岁月的风霜无情地在他那张原本刚毅的面庞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使得他看上去略显疲惫不堪,但他迈出的每一步依然坚定有力,仿佛脚下踏着千军万马。从他那深邃如潭水般的眼眸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久经沙场、历经无数生死考验所磨炼出来的干练气质以及坚不可摧的毅力;这种眼神如同寒夜中的火炬一般明亮耀眼,令人不敢直视。而他行走之间,更是自有一种属于军人独有的沉稳风度,举手投足皆散发着威严之气。

与此同时,那位长史的身影也映入众人眼帘。与行军司马相比,长史的身形要显得清瘦许多。他身穿一件素雅的青衫长袍,衣袂飘飘,在这充满铁血气息、尽是甲胄戎装的营帐之内,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且引人注目。他的面容白净文秀,神态之间流露出几分文人墨客所特有的儒雅之风;然而,那微微蹙起的眉头以及闪烁于目光深处的谨慎之色,又让人感觉到他并非只是一介纯粹的书生。尤其是当他望向韩泰的时候,眼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由衷的敬重之意,显然对这位上司心怀敬意。

两人小心翼翼地掀开营帐门帘,轻手轻脚地走了进去。待站定身形后,他们恭恭敬敬地向着营帐内正中央端坐的将领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行完礼后,韩泰微微抬起头来,目光直视着那位将领,开门见山地问道:“不知如今河东、云山两府的叛乱是否已经被妥善处理完毕?”他的声音平稳而有力,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此刻他的内心远不如表面看上去那般镇定自若。

实际上,韩泰看似面色沉静如水,但其内心深处早已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翻腾不休。他深知这次叛乱的平定与否意义非凡,它不仅仅关乎到河东和云山这两个地方百姓们的安居乐业,更是有可能会对他在京都的处境产生一系列难以预测的微妙影响。因此,对于这件事情的具体进展情况,他迫切需要得到最为准确且详尽的信息,唯有如此,他才能够依据这些情报迅速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

行军司马上前一步,抱拳道:“王爷,此次我大军历经数月苦战,将士们奋勇杀敌。河东、云山两地那些叛民负隅顽抗,但在我军的铁蹄之下,如今已全部被消灭。其间,我们遭遇了敌军在山谷中的埋伏,当时山谷中喊杀声四起,乱箭齐发,我军一度陷入困境。但好在将士们平日训练有素,迅速调整阵型,前军变后军,后军作先锋,相互配合,才得以突围成功。而在云山府的攻城战中,更是惊心动魄,我军的投石机不断向城内投射巨石,那巨石呼啸着划过天空,砸向城墙时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地动山摇,烟尘弥漫,那场面至今仍在末将耳边回响。”行军司马回想起那些激烈的战斗场景,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为将士们的英勇表现而自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行军长史微微点头,接着说道:“王爷,如今叛乱既平,不知是否打算大军回京?”

韩泰眉头紧锁地站起身来,双手背于身后,在营帐内缓慢而沉重地踱着步子。每一步都仿佛带着他内心的挣扎与纠结。

一方面,他那炽热的心早已飞向了遥远的京都。那里,韩明帝正忙碌地处理着各种事务,而他深知自己作为朝中重臣,在京都所拥有的地位和庞大势力都急需他本人亲自回去加以巩固和精心维护。毕竟,权力的宝座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长时间远离政治中心,很可能被他人趁机取代或削弱影响力。

然而,另一方面,一想到这漫长且充满未知危险的归途,他那颗原本坚定的心不禁打起了鼓。一路上是否会遭遇敌袭?会不会有奸人暗中设下陷阱等待他自投罗网?这些担忧如阴云般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更令他忧虑的是,即便顺利抵达京都,等待他的又是怎样一番错综复杂的局面呢?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经过短暂却又漫长的思索,韩泰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气,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一般说道:“嗯!如今叛乱已然平息,但仍不可掉以轻心。留下一部分精锐大军分别在两府驻守,务必确保当地政务与军务得以妥善处理,同时也要全力维持地方的稳定局势。三日后,大军拔营起寨,班师回朝!长史啊,事不宜迟,你立刻派遣精明能干的斥候速速前往兵部与吏部通报消息。切记,一定要将我军的具体人数、详细的行程安排以及所需的各类物资补给等等情况准确无误地告知他们,容不得有半点儿差池。”

此时的韩泰心中暗自思忖道,唯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归途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变数。如此一来,待回到京都之时,方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从而在波谲云诡的朝堂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行军长史不敢有丝毫怠慢,急忙抱拳施礼,高声回应道:“谨遵王爷之命!末将必当全力以赴,精心部署,确保万无一失,绝不辜负王爷您的信任与重托!”言毕,他迅速转头与一旁的行军司马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只见那行军司马微微颔首,表示心领神会。随后,二人一同向王爷深施一礼,然后转身退出营帐。

韩泰静静地伫立在原地,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直至身影消失在营帐门口。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空荡荡的入口处,仿佛还能看到刚才两人离去时的匆匆步伐和坚定神情。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五味杂陈,既有对即将踏上归程的热切期盼,又充满了对京城局势变幻莫测的深深忧虑。

想到此处,韩泰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了拳头,手背上青筋暴起。他深知此次回京之路必定布满荆棘,危机四伏,但身为一军统帅,他必须要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风起云涌、波谲云诡的时局之中,唯有保持冷静沉着,运筹帷幄,才有可能掌控全局,化险为夷。于是,他闭上眼睛,在心中默默地祈祷起来,祈求上苍保佑此行一帆风顺,所有计划皆能按部就班地实施,让自己得以成功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扞卫国家的安宁与稳定。

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透过那雕龙画凤、朱红漆金的窗棂,洒落在光可鉴人的金砖地面,却未能给这凝重的氛围增添丝毫暖意。当来自河东府云山府的传讯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打破了原有的平静,朝堂内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嘈杂的议论声交织回荡,不绝于耳。

韩明帝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中,他身着一袭明黄色绣着五爪金龙的锦袍,袍角的金色丝线随着他微微的动作闪烁着光芒,头戴的冕旒垂落,遮挡住了他部分冷峻的面容,但那从缝隙间透露出的双眸,却犹如寒潭般深邃冰冷,面色阴沉得似能滴出水来。他修长且骨节分明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一下又一下,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是他内心波澜的回响,他深知太尉韩泰在帝国的地位举足轻重,犹如擎天之柱,而此次韩泰未经京都许可便自行决定大军回京之事,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以及可能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掀起的惊涛骇浪、引发的连锁反应,都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兵部尚书谢启之,身姿笔挺如松,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率先出列。他微微扬起头,目光恭敬却又透着一丝不容置疑,先向韩明帝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而后直起身来,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在这喧闹的朝堂之中竟也有了几分穿透力:“陛下,太尉韩泰率大军平叛,历经数月艰辛,其间血雨腥风、出生入死,终是平定叛乱,此等功绩犹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大韩之疆土,如今凯旋而归,实乃我大韩之幸事,理应得到妥善安置,以酬其劳。臣以为,当按照我朝惯例,于京都城外择一开阔之地,命能工巧匠精心搭建一座气势恢宏的凯旋门,以五彩绸缎、缤纷鲜花装饰其上,使其宛如仙境之门。待太尉大军归来之日,令将士们身披荣耀战甲,整齐列队,在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之中,威风凛凛地穿过凯旋门,百姓们夹道欢呼,声震云霄,如此一来,既能彰显太尉之赫赫功绩,鼓舞三军士气,使其效命之心更坚,亦能向天下昭示陛下之圣明,恩宠贤能,公正无私,此乃一举多得之良策。”他一边说着,一边双手微微舞动,仿佛此刻那盛大的凯旋仪式就在眼前展开,眼中满是憧憬与期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吏部尚书候岩昌,身形略显清瘦,一袭青灰色的官服更衬出他几分文人的儒雅与内敛,此刻却微微皱起了眉头,那眉头间似有沟壑纵横,满是忧虑之色。他缓缓向前迈出一步,动作不紧不慢,尽显沉稳,拱手向韩明帝行礼之后,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地进言道:“陛下,太尉平叛之功固然可嘉,然其未提前与京都商议便自行决定大军回京之事,此乃逾越之举,恐有违我大韩朝廷传承已久的礼制。臣窃以为,应先选派一位能言善辩、心思缜密且深得陛下信任之臣前去迎接,此臣至军中,当以陛下之威名与恩泽,向太尉表明陛下对其重视有加,对其功绩铭记于心。同时,暗中安排我朝潜伏于军中的精锐细作,不动声色地查探其兵力部署详情,诸如兵种分布、营帐布局,更要洞悉其内心真实意图,是否暗藏不臣之心,以防不测风云,此乃万全之策,陛下不可不察。”他的眼神中透着深深的谨慎与不安,仿佛已经透过这朝堂的高墙,看到了那隐藏在远方大军背后的暗流涌动。

几位大臣也纷纷附和,各抒己见。有的大臣满脸兴奋激昂,双眼放光,极力主张大开城门,倾全城之力热烈欢迎,认为唯有以最热忱的姿态相待,才能让韩泰感受到朝廷的信任与倚重,从而稳定其心,使其不生异念;有的则眉头紧锁,神情严肃,认为必须要慎之又慎,不可有丝毫懈怠,需在城中各个要害之处加派人手,严守城门、城楼,连那城墙上的弩机都要重新检查调试,箭矢准备充足,以防万一有变,方能有备无患。

韩明帝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激烈争论,犹如一座沉默的雕像,良久不语。他的目光深邃而悠远,似乎穿透了这朝堂,望向了未知的远方。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传朕旨意,令御林军即刻整肃军容,将士们需身着崭新的明光铠,手持锋利长枪,队列整齐划一,于城外十里之处安营扎寨,营帐排列需如棋盘般规整,与韩泰大军形成对峙之势,此阵仗既要彰显我大韩天朝上国之威严,让其知晓君臣有别,又要把握分寸,不至于引发不必要之冲突。命礼部速速筹备犒赏之物,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美酒佳肴,务必丰盛无缺,不可有丝毫差池。再选派朕之亲信大臣,此人需德高望重、能洞察人心、善言辞应变,前去与韩泰会面,向其传达朕之旨意,令其约束麾下将士,不得寻衅滋事,务必按序入京,不得惊扰城中百姓,若有违令者,军法处置。”

大臣们领命而去,京都城内顿时忙碌起来,大街小巷皆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息。街道上,百姓们听闻大军即将归来,有的面露期待之色,早早地便站在街边,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盼望着能一睹王师之威武风采,想象着那凯旋的军队如天兵下凡般的壮观场景;有的则心怀忧虑,眼神中满是不安,低声与旁人议论着朝堂之上的种种,担心这其中暗藏的政治风云如汹涌的潮水般会波及自身平静的生活。而皇宫内,韩明帝缓缓站起身来,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窗边,双手背在身后,望着远方那云雾缭绕的天际,心中暗自思索着如何在这场与韩泰的微妙博弈中,如走钢丝般小心翼翼,既维护皇家那至高无上的尊严,又避免引发内乱,确保大韩帝国这一艘巨轮能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平稳航行,那眼神中透着无尽的疲惫与凝重,仿佛整个帝国的重担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韩泰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京都进发。队伍如一条长龙,延绵数里,铠甲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旗帜随风飘扬,猎猎作响,发出呼呼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胜利的荣耀。

行军途中,韩泰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面容冷峻,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京都的方向。他深知此次回京,面对的将是复杂的局势与未知的挑战,但他毫不畏惧,心中早已做好应对的准备。身旁的车鹏紧紧跟随,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他的手始终按在剑柄上,那剑柄上的纹路已被他的汗水浸湿,显示出他内心的紧张与戒备。

随着距离京都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气氛。当大军行至城外十里处,御林军早已严阵以待,营帐整齐排列,士兵们个个神情严肃,手持兵器,与韩泰的大军形成对峙之势。韩泰见状,微微皱眉,他勒住缰绳,示意大军停下。

此时,韩明帝派来的亲信大臣上前,宣读旨意,要求韩泰约束将士,按序入京,不得惊扰百姓。韩泰翻身下马,单膝跪地,领旨谢恩,随后站起身来,高声命令将士们遵守旨意,不得妄动。

进入京都,街道两旁百姓们围聚观看,有的眼中充满敬畏与好奇,有的则在窃窃私语。韩泰目不斜视,率领着将士们稳步前行,马蹄声在石板路上敲击出清脆的节奏,回荡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他心中明白,这场与韩明帝的暗中较量,才刚刚拉开帷幕,而他必须步步为营,谨慎应对,以确保自身与将士们的安危,同时维护自己在帝国的地位与威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晨曦初照,金殿辉煌,雕龙画凤的梁柱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威严的气息。金殿的地面由光洁的大理石铺就,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大韩帝国的辉煌历史,映照出的光影似有皇家威严流淌其中。韩泰昂首阔步踏入朝堂,他身着的华丽朝服以锦缎织就,其上金丝绣线勾勒出的祥瑞图案随着步伐轻轻摆动,闪烁着点点金光。腰带上的玉佩温润通透,每一块都精雕细琢,相互碰撞时发出的清脆声响在寂静的朝堂前奏起了独特的乐章。此刻的他,表面镇定自若,仿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然而心中却思绪万千,犹如乱麻纠葛。他深知此次上朝,面对的必然是一场激烈的交锋,那些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他早有预料,只是不知韩明帝会作何态度,自己又能否全身而退,继续守护靠山王王府的荣耀与地位。身后跟着的车鹏,身姿挺拔如松,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那眼神似鹰隼般锐利,时刻准备应对任何突发状况,他的手悄然按在腰间佩剑之上,剑柄的纹路被他的掌心微微摩挲,似在安抚着随时可能出鞘的利刃。

众臣参拜过后,朝堂内寂静无声,气氛却如暴风雨前的宁静般压抑。吏部尚书候岩昌打破了沉默,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殿前,脚下的官靴踏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声响,手中的笏板微微颤抖,那颤抖似是他内心波澜的外在体现,面色凝重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当治韩泰之罪。韩泰未得圣谕,私自率平叛大军回朝,此乃违逆之举,扰乱朝纲,其心可诛,望陛下明察。”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仿若洪钟敲响,一些官员们听闻,纷纷点头,小声附和,眼神中或有畏惧,如胆小的野兔般躲闪;或有幸灾乐祸,嘴角那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似在期待一场好戏开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