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功能研究
张燕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内容丰满、结构清晰、功能全面、主题突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它向全社会集中简洁地展示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坚持的思想文化旗帜,要实现的理想信念,要接受和吸纳的精神资源,要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价值观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造,它第一次完整清晰地构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揭示了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境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角度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不但是一个思想理论认识体系,也是一个表达人们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评价的价值观体系。它不仅表达人们的利益所在,而且表达人们社会活动的意义所在。人们对自己社会活动的价值追求,是要理解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价值,是要形成一定的社会理想目标、精神家园和道德规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形成社会认同并获得精神寄托和精神动力。“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最高点便是它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状况已经获有一个思想——它已经将它的法律、正义、道德归合为科学,因为这种(客观和主观的)统一里含有‘精神’自身所能达到的最深切的统一。”因此,历史上每一个成熟的社会,都会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体系,其中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凝聚该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作用。
从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来看,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核心价值体系不但要吸纳历史上既有的传统价值体系的优秀文化资源,还要充分反映该社会形态的发展程度。一般说来,只有在社会制度达到相对成熟以后,才能系统地总结出来。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从春秋到战国时代的五百年间才逐步形成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到了汉代,经过大思想家董仲舒的概括,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才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宗教改革到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三百多年,自由、平等、人权的价值观才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
实际上,我们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归纳和总结是经历了一个曲折历史过程的。改革开放前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同时也由于缺乏足够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上,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从意识形态的内容上看,不但忽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且自我封闭,排斥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价值理想追求上,脱离了当时社会实际,搞“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等;就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解上,也出现了片面的、教条化的错误,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实践观点去理解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系统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形成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政治建设规律,也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其重要标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观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资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要求的体现。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对*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成果的提炼和概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全面的价值观支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物质文明,而且需要大力发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愈发展,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会提出更迫切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建设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系统的全面的价值观支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基础
价值观基础是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形成社会成员共识的功能体现。因此价值观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意识形态关键。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党就会分解,国家就会分裂,民族就会解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统一、延续、发展,就是因为一直重视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重视价值观教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价值领域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统一全党全国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载入宪法,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这也给新时期的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价值观基础,为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支撑,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揭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是永远要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这就保证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就能够始终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
国家的团结统一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民利益要求的价值理想。正确的价值理想犹如明亮的灯塔,不仅照亮全体社会成员前进的道路,而且点燃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奋斗的意志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它集中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这一愿望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紧密结合。在经济体制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政治体制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在社会发展上,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科学的符合全国各族人民要求的价值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形成提供了深厚宽广的价值精神资源
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一直是价值观重建上的一个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我国进行民主革命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激烈革命时期,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进行了应有的批判,但由于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革命,所以还来不及对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进行细致的传承和转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一度出现贬斥历史文化,僵化封闭时代文化的错误,在很长一个时期严重影响了社会成员的价值构成,也使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单一化、简单化和保守化的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人们的价值精神资源,极大地开阔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空间,扩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视野。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离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凝结,是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智慧和财富,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因此,民族精神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积淀,能够极大地强化和激发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对时代的呼应,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鲜活的价值观。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既反对了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了抱残守缺的文化自大主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道德的价值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他说,道德法则“通过我的人格无限地提升我作为理智存在者的价值,在这个人格里面道德法则向我展现了一种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命。”中国儒家学说的创立人孔子也高度看待道德的价值。《论语》一书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主张从耻感上激发人的道德自觉,促使道德规范成为人自觉的道德行为。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道德发生的规律上激发道德主体的自觉性,突出了道德规范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同时又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吸收中国传统美德,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凸显了道德建设、道德价值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转化,这就从价值观的传承上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继承转化问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生存的根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并且找到了全球化进程中与西方价值观的交流和抗衡上的制高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产生并决定的。然而,社会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了较大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在历史进程中能动地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任何形态下的社会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以较为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作为其理论支撑并为之服务。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的根本政治经济利益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一直以来都发挥着最大限度地获得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和行动上的拥护,并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大发展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大作用。但是,围绕着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引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前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集中表现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明显;新旧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相互冲突;意识形态宣传途径和方法单一老套;世界范围内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相互渗透。面临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继续发挥引导和统率意识形态领域以适应社会存在的作用,只有不断增强先进性和适应性,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立足现实、审时度势、面向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出的及时而缜密的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统摄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既反映社会的长远发展方向,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包含改革开放新的时代精神;既体现了思想道德规范的传统性,又兼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价值观,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愿望与需要,达到了协调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结合中表征价值认同。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地触及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符合时代进步的历史潮流,在我国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找到了与西方价值观交流和抗衡中的制高点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凭借经济上的优势不断推行其强势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企图覆盖、统摄,甚至抹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正经受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然而长期以来,我党虽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但却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难以得到有机整合和充分发挥,在这场与西方国家没有硝烟的软实力较量中就难以处于有利地位。面对这种冲击和压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开创了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根本不同的发展道路,标志着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我们找到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相抗衡的有力武器,确保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与西方价值观抗衡的优势还在于: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目标。我们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但指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指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道路;之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正确道路;之所以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因为民族精神中有着重视人的价值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时代精神中聚集着人的解放发展的现实基础;之所以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因为它凸现了道德价值、道德人格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比西方价值观更高更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的价值观,因此有更坚实的力量抗衡西方价值观,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版。
[3]《论语·为政》,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