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态文明价值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价值哲学发展论 - 周树智主编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第四章生态文明价值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亲霞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

一、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也是我党对时代特点的敏锐把握和捕捉的结果。21世纪生态文明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文明形式。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冯·贝塔朗非曾宣告:“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创的西方文明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它的伟大创造周期已告结束。新的文明,将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表达,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文明。”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拉兹洛在他的《即将到来的人类学生态时代》一文中预言:“过了现在这段杂乱无章的过渡时期,人类可以指望进入一个更具承受力和更加公正的时代。那里,人类生态学将起关键作用。”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托马斯·伯里曾把后现代文明说成是生态时代的精神,他预示人类的未来社会应当是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构建生态世界观是当代思想家的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理论都表明人类正在努力建构这种世界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敬畏、顺应自然,改造、征服自然以及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个阶段。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把日月山水,河流湖泊等都视作有生命力和有意志的对象加以崇拜,人顺从自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到了近代,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空前提高,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自然力的征服,机械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一时期人类越来越相信: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但就在人类过分陶醉于自然的胜利的同时,自然也加剧了对人类进行报复,各种水涝灾害,病毒的袭击等接踵而至。面对这样的局面,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是人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生态价值观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因此人不能总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自己贵于万物,而应该以平等的心态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生态文明应该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主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与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结为一体

为了建设生态文明,首先人们应该树立生态价值观念。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纳入生态文明的视阈之中,追逐时代的步伐,为生态中国、生态世界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人格是一个人的品质、品格、情操、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现代生态伦理学奠基人,法国著名的医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1952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施韦兹(a.schweiger1975—1965)将敬畏生命、崇拜生命和尊重生命视为相同的含义。认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将是新的世界观的核心。施韦兹强调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人类要放弃利己主义,把实现个人精神与道德的完善作为文化的根本目标。

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敬畏感的缺失带来了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为犯罪和自杀。目前大学生杀人案件的增多,而且杀人的残忍程度也有所增加。兰州某大学的罗豫泼毒,清华大学的刘海洋泼熊,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广州某高校的一研究生为争夺女友而杀害另一研究生等事件的频频发生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强烈而且细腻,但是对他人的生命却又表现出冷酷和无动于衷。究其深层原因,他们的内心世界缺乏对人生和生命的追问,缺少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因此,当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们就会随意地,轻而易举地置人于死地;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困境的时候就会随意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外,生态价值观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平等、博爱、宽容的心态。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是主体。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宽容性较差。独生子女的价值观取向上与人类中心主义有类似的地方。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人作为支配者,认为人是价值的起点和核心,人是中心。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在自然界主体地位张扬的结果,是人的能动性空前膨胀的产物。而生态价值观则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法则,承认自然,包括动物应该享有的权利。生态价值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相比较是一种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是一种需要人类有宽容博大的胸襟才能确立的价值观。人与自然是平等、友善、互吸、共存的关系,这与人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尊重生态环境并不排除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因为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在运动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相对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尊重自然、建立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生态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此,生态价值观念的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平等、博爱、宽容的心态,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破除自我主义,平和地与他人、与社会交往。

再者,生态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助于淡化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对精神追求的崇尚。改革开放以后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明显,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急功近利,重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轻视精神追求的倾向。生态价值观不仅要重建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深层次地是要建构人的精神生态和人格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个生态的和谐。生态价值观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觉悟,而且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觉悟。“谁要真正认识、描述生命之物,先得寻找精神的本质和归宿,如果缺乏精神沟通,那它就没有得到生命的全部。”

不仅如此,生态价值观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当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固然重要,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样必不可少。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是当代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时代体现。当代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使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整体,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之间应该追求共同的相互支持的目标,发展共同的责任感,以实现人类的持久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能源、和平、发展等问题,都要求人们树立群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方可能妥善解决。当前培养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成为世界各国德育的共同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教育,培养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人的教育。综上所述,生态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现实中,我们如何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态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生态化是关键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暴雨之前。”要把生态文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要树立生态价值观,培养生态觉悟。生态觉悟的实质不只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更深刻的是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手段,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作用,弥补大学生科学知识的缺乏和对生态环境的无知。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与生态有关的实践活动,树立和强化生态价值观念。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展示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恶化,展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展示当代人类生存中遇到的生态问题等,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实地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加强生态意识。

其次,在大学生中倡导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最后要落脚于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大学生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生态文明视域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绿色消费成为各国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大学生为生存环境的清洁而努力和付出,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我做起,把节能环保贯穿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二是把大学生的消费与环保、节能结合起来。在消费中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而且能够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物种的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

与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密切相关的是适当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适当消费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消费方式。从资源环境学的角度来看,消费涉及从环境中攫取资源以及攫取资源的方式。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超前消费和消费不足都会对资源造成极大破坏。超前消费会增加资源的压力,而消费不足又使得人类对资源的掠夺不择手段。从大学生群体来看超前消费现象目前比较突出。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虚荣心,盲目攀比,穿名牌,高消费。大学生消费并不是一件纯粹个人的私事,经济上还不独立的在校大学生,消费理念还不够成熟。在大学生中提倡“适度消费”,即够用即可,注重对商品基本功能的需求,不是以“张扬显赫”为目的,而是以不妨碍使用为前提。提倡大学生的适度消费,在整体国力水平还不是很强之际,“适度消费”作为一种消费观念,还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多关注精神的享受,让他们懂得并非只有现实的商品以及物质占有才能使人快乐和幸福。

总之,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在全社会生态世界观的建构中起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生态文明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自觉地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冯·塔朗贝,非开放系统论与人类社会、人文科学系统[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7(2)。

[2]e·拉兹洛,即将到来的人类学生态时代[j],国外社会科学,1985(1):15

[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奥〕弗·冯·维塞尔,自然价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