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从实践范畴的存在论意义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
刘世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一、从“实践”范畴的存在论意义上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研究较多的问题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仍有诸多不同看法。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名称的概括仍然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等不同提法。这些不同的提法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为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我认为有必要从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的革命性变革上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1)马克思在创立新哲学和实现哲学革命时,对“实践”范畴的论述是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论述“实践”范畴的意义的。这一层面的论述把“实践”范畴的含义从认识论的层面提升到了世界观的层面,使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阶段,使实践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范畴,这就实现了哲学的革命——由旧唯物主义到了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新哲学革命的纲领中的第十条中写道:“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是社会化的人类。”这一条对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关系极大,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可以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这一条里,马克思指出了他要创立的新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哲学。那么,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相比新在何处?马克思强调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就是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出发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不是就唯物主义的抽象的‘市民’社会,即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性,不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强调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就是强调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是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立脚点和出发点,这就揭示了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的存在论意义,即“实践”范畴的存在论意义。关于这一点有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论述为证。《提纲》第八条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五条批评旧唯物主义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提纲》第九条说“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这些革命性的论述,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劳动活动含义上的“实践”范畴是其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首要范畴,是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忽视这一根本之点,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2)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上定义“实践”范畴,是“实践”范畴上的一次革命,它把“实践”范畴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观念论实践范畴中解放出来,使“实践”范畴同唯心论的观念论、意志自由论划清了界限,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为唯物史观的新世界观和新哲学形态。
单从字面上看,“实践”范畴并不是马克思新哲学的首创,也不是马克思第一次引进哲学。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在其哲学中就论述过“实践”范畴。到了近代,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更有一本书集中《实践理性批判》论述了“实践”范畴。黑格尔在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中多次论述到“实践”范畴,甚至连费尔巴哈在其著作中也讲到“实践”。问题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范畴,与以前这些哲学家们讲的“实践”范畴有根本不同。
其一,马克思是从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范畴的研究上发现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本质的,又从“劳动”范畴上发现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活动是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根本性活动。正是从这一点上马克思指出了“实践”范畴的根本含义是指生产劳动活动,这与康德、黑格尔等人对“实践”的含义、作用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讲的“实践”,不是指人的观念的能动性、意志的能动性,而是指的人类社会实实在在、每天都在进行的生产劳动活动。这种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的基础,是新唯物主义哲学看待世界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这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主张要首先从生产劳动活动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重新理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存在与观念的关系。这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就以生产劳动实践范畴超越了一切旧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
其二,正是由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作为核心范畴和首要范畴,才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形成了科学的哲学含义上的“生产力”范畴。“生产力”这一范畴首先是由经济学家推出来的。马克思在其新哲学中采用“生产力”范畴时赋予其“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的哲学含义。马克思说:“在这里人第一次占有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把自己对象化,为自己创造人的生活条件。”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范畴与“生产力”范畴是有相同内涵的哲学范畴。正是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力看做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的能力,看做人类社会进行的客观的、能动地变革自然和社会的活动,这就不但使“实践”范畴脱离了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抽象“活动”的领域,使“实践”范畴具有现实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另一方面又使“生产力”范畴脱离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的纯粹进行物质财富活动的含义,使生产力范畴成为人变革自然、变革社会的哲学范畴。
其三,强调生产劳动活动意义上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范畴、核心范畴。不仅不会脱离唯物主义方向,而且是坚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性质的根本之点。只有坚持这一根本之点,才能有力地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哲学,才能有力地防止把马克思的哲学倒退到旧唯物主义哲学。我们都知道,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沿袭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路,其结果是走向了机械唯物主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已创立了由***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创立,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收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理论根源。那么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创立这一伟大理论体系呢?最根本的是我们党紧紧抓住了实践观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
(1)真理标准的讨论,恢复和确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地位,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启了创立***理论的起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把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把我们党从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实践标准权威的恢复也成为创立***理论的起点。这一时期,***同志大力支持实践标准的讨论,同时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贡献在于把实践观点与实事求是密切联系起来,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实践观点,坚持实践观点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在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的新起点、新开端。
(2)确立生产力标准,把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认识的深化,进一步凸现实践观点的世界观含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的进程也不断深化。由于前一时期实践标准的讨论还主要停留在认识论层面,即承认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作用,很多人还不承认实践观点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基本观点的作用。因此当改革开放深入到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一些人又回到了“本本”标准上。这表现在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农村大包干的改革、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革等一系列争议上。在这时,***同志提出了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之前,党的十三大在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也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的确立,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思想上的第二次大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的又一重大哲学成果。这一标准的确立不但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且确立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的新理论,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奠定了哲学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上看,新时期我们党对生产力标准的强调,指明了生产力标准的实质就是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意义上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的历史化、具体化。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就必须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只有一以贯之的坚持生产力标准,才能真正彻底地坚持实践标准。毛**同志晚年之所以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就是由于没有从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内在联系、内在统一上把握实践标准,***同志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哲学上看,就是抓住了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统一,因而向前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当然这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推进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体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
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深化,其重大意义还表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的创造性回答,就是建立在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统一的基础上的。大家都知道,在传统的党建理论中对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都是从阶级性上进行论述的,认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的阶级,因此建立在工人阶级组织基础上的工人阶级政党是先进的政党。从阶级性上论述党的先进性,只是从组织基础上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党如何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如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就需要从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统一上进一步揭示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从苏联共产党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看,单纯从阶级性上讲党的先进性,不能解决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之处,就是它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三个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即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或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标准,就是看党能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看能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就是社会实践的要求,这实质上是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这里需要说一下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关系。如前所述,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是一致的,它们都内涵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水平和状况。人民利益标准在作用和功能上与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是统一的。人民利益的实现依赖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包括人民是生产力的主体,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离不开人民这个主体的。同时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民利益只能是一个幻想。基于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推进和创新,还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上。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集中体现了以实践观点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体现了党对实践观点的新认识,体现了党从实践活动的本质上,从实践与人的自由、实践与人的价值追求的统一上对发展本质的新把握。
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时就曾指出,实践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追求自由的活动。在生产力发展早期阶段,这种发展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它发展和积累着人类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又是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形式中发展的。而在生产力的社会化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应该统一起来,也能够统一起来,即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的发展实践和国外的发展经验,明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这就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高度,揭示了发展的目的和意义,这就把发展牢牢地置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使发展沿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从而克服其他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和弊端。
综上所述,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的。
三、紧紧抓住实践观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并没有过时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上创立了新的“实践”范畴,它是对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精神的哲学概括,只要这个时代没有过去,这个根本的哲学观点就不会过时。
从历史上的原创性理论来看,一个新的哲学观点,尤其是其中的核心观点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长久的生命力。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意义上的“实践”范畴,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揭示。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范畴,既吸纳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有益成果,又从时代的新发展中赋予了实践范畴以新的含义,从而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唯物史观新哲学的时代。当代世界进入了全球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时代。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社会理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要在这个时代中继续发展。从1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看,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向度,并不断发展这个基本理论,是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关键。社会主义过去走过弯路,除了经验不足以外,与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有关。
2.要从对“实践”范畴的深化上,取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共识
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年,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进行了30年,但是至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名称上仍然存在诸多不同认识。其中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至今还有人坚持说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当前高等学校的哲学教科书及各类哲学教材仍停留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上。这些教材虽然增加了很多新内容,但“实践”范畴仍然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这些同志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讲起,好像认为不讲这个原理就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这些同志只注意了马克思的哲学同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性,但却致命地忽视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不同点。
其实,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范畴的唯物主义性质是很明确的。在坚持唯物主义观点上它要比旧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的原理要彻底的多。生产劳动活动意义上的“实践”范畴,把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包容在内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实践活动排除的这一根本缺陷。建立在生产劳动实践观点上的唯物主义哲学,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唯物主义高于唯心主义,并能够战胜和克服唯心主义!如果我们在马克思已经创立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情况下,仍然停留在物质第一性的原理上,那我们就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倒退到了旧唯物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诞生100多年的历史来看,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如果不能确认生产劳动活动意义上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范畴,那么不论在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价值观中讲多少实践观点,都会大大削弱和降低马克思“实践”范畴的世界观意义,最终都必然会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3.马克思哲学的实践锋芒是批判的、革命的、开放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
同历史上一切旧的哲学有根本的不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作为其哲学的立脚点和出发点,这就使其哲学理论从内在规定性上具有批判的、革命的、开放的性质和活力。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让哲学的目光永远指向人类的实践活动,永远以实践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就能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突破一个个理论禁区,之所以能取得一个个新的理论成果,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化的时代正确判断时代主题,正确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趋势,正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和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认识,不断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以人为本,这条主线的核心就是“实践”范畴的存在论意义的不断认识和提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上看,这条主线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深厚、最坚实的哲学基础。试想一想,如果没有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范畴存在论意义的阐发和深化,我们不可能正确地分析和借鉴西方哲学中的有益成果,或者是拒绝,或者是成为西方哲学的俘虏。我们在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既纠正了前人的误解和扭曲,又正确吸收了西方哲学中的有益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应对这一切深刻变化、变革的根本,还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勇于面对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继续在实践观点的指引下,勇于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新途径,破解改革开放上的新难题。我们坚信,在破解新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上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