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平民之家出孺子 - 郝妃传奇 - 廖天予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女生言情 > 郝妃传奇 >

第6章平民之家出孺子

郝家村绝大部分是郝氏衍派的后代,像王世明这样的外姓人很少。说起来,他也是偶然的机缘被带到这个村子,之后在这个村子扎根成家、开枝散叶。

王世明自十五岁起从军,一呆就是五年。在一次边陲的会战中,大腿被敌军长枪挑伤,失血过多昏厥,而军队急需行军,只好将他当成重伤人员撇下。幸亏一个挑担四处贩卖的货郎恰巧路过,并好心将其背到最近的一个客店,请来大夫诊治,最终救了过来。

见昏迷多日的王世明最终醒来,货郎喜出望外:“军爷,你可算醒了!你当下感觉如何?我去叫大夫来!”

王世明虚弱地摇摇头:“我这是在哪?你是谁?”

货郎答道:“这是锦园客栈,我是挑担走村串户卖货的,我叫陈云发。前几日路过马里岗山头,见你昏迷躺着胸膛却在起伏喘气,便把你背到最近的这个客栈来了。”

王世明听完,挣扎着想起来谢恩,被陈云发一把拦住,只好躺着说:“多谢陈伯救命之恩!给你添麻烦了!”

陈云发摇摇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没啥。对了,你家是哪儿的,近的话我去叫你家人来照顾你!”

王世明黯然神伤:“我家在通渠,离这远着呢!没个十天八日的都到不了!况且,我若是回去,地保怕担责,恐怕伤还没全好,就会把我送官府,然后又得重回军队,过这远离家乡、刀刃上舔血的日子!”

陈云发见勾起他的伤心,连忙劝道:“军爷,你既不方便回家,若是身体吃得消,不如随我回家,先去我家住段日子调养身体。我们家在你们隔壁省,富长县郝家村。在我家养好身体了要回去的话,从我家走也近许多。我也大半年没回去了。女儿一人在家,挺是牵挂。”

王世明想了想,欣然同意:“如此又得麻烦陈伯一段日子了。你们村叫郝家村,但陈伯你怎么姓陈?”

陈云发回道:“郝家村大部分姓郝,只有不到十户的外姓人,其中陈姓是多数。当年我们爷爷辈逃荒而来,觉着村子不错,便留了下来。”

王世明接着问:“对了,您女儿怎么是一个人在家?”

陈云发叹了一口气:“军爷你有所不知啊!我那老伴生我女儿的时候,难产去了。以前我是一直在家种地和采药,勉强糊口。这两年女儿大了能自理了,地就给她一人料理,我便出来,能赚一点是一点,比在家守着那点地、采草药是要强一点。”

王世明达到:“那是!种田交了粮,手里就剩不了多少,还是出来闯荡钱多一点。对了,陈伯,你别叫我军爷,我叫王世明,你叫我名字吧!”

陈云发点称好,叫来店小儿上了些清淡的饭菜。王世明边吃边问,十分好奇:“女儿家的,一个人你放心吗?”

陈云发笑笑:“当然是我一起在家比较放心。但为了赚钱也没办法。不过话说回来,我女儿也是村里有名的泼妇,从小性格就辣得很,从来只有她欺负别人,别人不敢招惹她。加上我两个兄弟俩家也住得不远,有事需关照时也不远,所以我就狠狠心出来了。”

两个边吃边聊,十分投缘。王世明在客栈里再养了半日,第二天一早,便和陈云发出发回家,行走近半月,来到了郝家村。

陈兰芳虽然为人泼辣,却善良热情,对养伤的王世明照顾有加。

陈云发在家小住了半月后,惦记赚钱,便提出想出门。王世明一听,心想自己伤也养得差不多,便也想出发回家。陈家父女不便挽留,便准备了干粮和盘缠给他,只叫他有空常回去走动。王世明十分感动,带着满满的感激之情上路,心里暗暗想着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来报答。

回到家乡,王家一家老小自然欢欢喜喜,但王家不敢走漏半点风声,以防地保或官府知晓,只能日夜偷偷摸摸,白天呆后山的山洞里,晚上才回家与妻子团聚。日子虽然过得躲躲藏藏,但怎么也比刀光剑影的军营生活好太多。

王世明返乡的第三个月,妻子怀上身孕,为避人耳目,只好也和王世明一起白天黑夜都住入山洞,一日三餐都靠老人偷偷送上山。对外则称回娘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去了。

原本诸事顺利的话,也算喜事连连,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

孕期第八个月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席卷全村,两个老人也被传染,不知情的情况下送饭菜上山时又传染给了体弱的孕妇。孕妇自然难以抵抗疫病,第二日便头痛胸闷,血崩不止,早产生下一个儿子后撒手而去。祸不单行,两个老人也没支撑住,先后被疫病夺走性命。

王世明只好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下山,处理几位家人的后事。疫病肆虐,村里人口锐减,幸存的几个壮年人卷起值钱的细软物品,逃往别处去了。王世明原本想就留家里,但担心婴儿不小心传染上,只好收拾东西也准备外逃。

天大地大,想来想去,只剩前往郝家村去寻陈云发,看他父女能否收留。

跨省尽千里路程,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王世明带着孩子走走停停花了半个月,总算到达郝家村。陈云发刚好在家,陈家父女对王世明的到来十分高兴,整了个空闲的后院偏间给王家两父子住下。从此,王世明便带着儿子王宗清在郝家村落脚。

几年后,陈兰芳慢慢喜欢上家里这个高大魁梧、性情温和的外来汉,借着照顾婴儿的机会,常去找王世明。女儿的心思当然瞒不过做父亲的眼睛。事实上,陈云发恰巧在发愁女儿的婚事,因为女儿泼辣的性格,村里没人家敢上门提亲,眼看着女儿年纪越来越大,陈云发也越来越发愁。

王世明的好,陈云发自然是看在眼里,但他毕竟是个外来人,还带着一个孩子,而自己的女儿却是一个黄花大闺女,传出去也不知乡亲们是否评头论足。

陈云发把自己的顾虑和两个兄弟聊了聊。两个兄弟却十分看好王世明:一来王世明人高马大,人不笨,会点功夫,品性却温顺有加,是个女婿的好人选。二来王世明父母双亡,家中亲戚大多在疫情中离世,王世明定能在郝家村安心居家,尤其是将来与陈兰芳生下一儿半女之后。三来陈家父女对他恩重如山,他必然不会亏待自己闺女。

陈云发听了觉得十分有理,便叫王世明前来坐下,开门见山,直接问王世明是否钟意自己闺女。王世明对陈兰芳有颇是喜爱,自然立即求亲,并表示会安心在郝家村呆下去。话既说明,事便好办。两个年轻人挑了个好日子,拜了天地。

婚后的小两口日子过得不错,陈兰芳自王宗清还在襁褓里起便照顾有加,一直把他当亲儿子养育。虽然心里一直渴盼有自己的孩子,然而天不遂人愿,多年来一直未能怀上。郎中看过不少,却一直未能见效。时间久了,陈兰芳难免心烦意乱、伤心生气,王世明总是好言相哄。好在陈兰芳是个简单的人,看丈夫如此体贴温柔,便没那么介怀孩子的事。

王世明虽是个武人,但多年行军生涯里,走南闯北,见识不少,知晓识字读书的用处和前景,因而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同村中不少与王宗清同龄的孩子,终日跟着爹娘采药、晒药等,其父母从未觉得有必要送去先生那读书识字。

儿子四岁时,说到是否送先生那读书,私底下王世明与陈兰芳还有过争执。王世明虽然高高壮壮、从武出身,但对老婆却十分温顺和忍让,这里面既有对陈兰芳的喜爱,也当然有对陈家恩情的感念。

“采药的人,又不算账,又不教书,又不出门远行写信,学字有啥用?有这上学堂的时间,都能采多少药!”陈兰芳振振有词地说道。

王世明在读书一事上却毫不示弱:“纯属妇人之见!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清儿必须上先生那学去!”

陈兰芳伤心耍泼起来:“你竟然嫌弃我没见识!你找那聪明的女人去过吧!”

王世明无奈:“这哪跟哪!不信你去问郝大爷,孩子到底应不应该上先生那读书!别说清儿是个男孩,就算他是个女娃,只要她爱读,我也会送她去!”

陈兰芳觉得丈夫榆木脑袋不会算数,还不转弯听劝,便气冲冲地直接跑隔壁郝家找郝老汉评理,理也不理后面追着的王世明。

那时郝老汉尚未生病卧床,而是在院子里和儿子儿媳喝茶纳凉,见陈兰芳气冲冲地跑来,赶忙沏茶招呼。

陈兰芳屁股一坐下,便哒哒哒地数落起王世明的不是,跟着进院子的王世明真是哭笑不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郝老汉笑着招呼王世明坐下,静静听陈兰芳吐槽完才开口:“采药、赚钱、打下手当然是好的,但这是现在的好。读书,是将来的好。读了书,将来可以做采药郎,可以做大官,可以做很多厉害的事。没读书,将来就只会采药,只能做采药郎。你说,该怎么选?”

陈兰芳不假思索:“那当然读书好!”一说完就意识到了什么似的,脸唰地红了。其他人呵呵笑起来。

王宗清就这样顺利地去四里开外乡里的廖先生的私塾上了学堂。郝秋双原本也赖着想跟去,无奈先生不收女学生,哭闹一番只能作罢。好在乡下的私塾管得不严,一天只去半日,剩余的半日两个孩子便可作伴玩耍。

王宗清虽然不喜与郝秋双分开,但受父亲影响,也认为读书是件重要的事,放学在家的那半日总是乖乖在家温书写字,不找别的孩子玩耍。哪怕是与郝秋双在一起,也是随身携带书本温习,还不时当起小先生教郝秋双识字和看书。

王氏夫妇除了在安全问题上喜爱管教孩子,其他事情上倒是开明地奉行顺其自然的法子,虽有期待,盼着儿子能读出一个出息的结果,但两个大人从不唠叨,只是安排些晒草药、收衣服等能够兼顾的小事给儿子。

不读书的那半日,不是王宗清去郝家找郝秋双,就是郝秋双过来王家找王宗清。王氏夫妇虽有点心疼儿子浪费时间,不过了解两个孩子在一起也是多半温书识字,便不再反对和担忧。

乡村的夜晚,漆黑一片,晚饭过后,那怕有月光的夜晚,光亮也不足以看书,这对想看书的王宗清来说,自然不是好事。点了一两次蜡烛后,陈兰芳便十分心疼开销了:“清儿啊,去找双儿玩一会吧,到睡觉的时间回来就好。老这么点蜡,多少银子得这么白白烧没了!”

王世明有心想提供条件让儿子夜晚得以看书,不过心知媳妇说的是实情,家里并不宽裕,要夜夜点蜡的确承受不起,只好默不作声。

王宗清善于体恤父母,不光没有吵着要点蜡,还安慰父母:“没事,不点蜡了,我找双儿口头背书温习,书我白天再看就好啦!”王氏夫妇听完,心里十分暖心。

郝大强见女儿爱读书,王宗清又爱教,心里多少有点过意不去,加上邻居多年,十分喜爱这个男孩子,因而但凡赶集之日,都会给两个孩子买点文房四宝之类的物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