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一个被你们当做空气的人
我看到了你的评论,老师说,对某一件事,不能理解的太深入,因为有时候会不理解别人的意思,反到写出了那个人原本没有的道理。
首先称赞你能听老师的话。但是说实话,老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出现不那么全面的认知的情况,或者你没有理解老师真正的意图。
老师说的是做题,但是他是在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才这样说的,因为他知道答案上作者真实的意图,所以才会判断出我们的答案太深入这个界限。
但细细思考,作者本人写文章的时候,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有着什么样的意图,没人会知道,除了作者自己,甚至作者自己都可能不太清楚。
前些年有个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一则笑料,阅读理解中选择的一部分片段,让作者本人做题,作者本人只得到5分,而那道题是20分。
这句话中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过度解读,过度揣摩他人的意图。
运用到现实中,我们再来看一下。
我们是目的性极强的生物,吃东西是为了自己的身体,说话也是为了自己,做事也是为了自己,即使是读书,还是为人处世,都是为了自己服务的,而不是他人,我们是主体。
我们“过度”解读他人的意思,甚至解读出别人本来没有的意思,这也无所谓,甚至应该欢呼雀跃。
这是我们成长的一方面,从他人的为人处世,说话方式来印证自己、提高自己、告诫自己。
我们自己和他人一样,做出同样的事情也会让别人有同样的感受,甚至更多的感受,以他人为镜,因为我们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会面临相同或相似的事情。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别人经历过的事情,说过的话,我们也会说。
过度解读不是多余的,我们所有的思考最终的归宿都是为了映照在自己身上,“过度”解读能让我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事情。
但是,过度解读之后,还有一步更加重要,那就是克制自己表达自己过度解读出来的讯息,一定要克制。
所以从此我学会了闭嘴,不再多讲话,而是多听话。
人有两个耳朵,但是只有一个嘴巴,多听少说,言多必失。我内心的想法不会在现实中告诉任何人,只会让我自己知道。
理解他人说话做事的最根本目的还是为自己服务,也仅仅只是为了自己。
我们在现实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而不去评价他人,也就是通俗的不多管闲事。
而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需要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和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因为我们做事,说话都有特定的对象,总不能一直自言自语。
比如你和你妈妈说话,你妈妈教训你在学校不好好写作业,这时候你就要深层次的过度解读你妈妈说话的用意了。
有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可以不用管,但是总有一些话能让你解读出你妈妈骂你的真实意图。认识到她的所有意图,你就能够从心底接受你妈妈的批评,从此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你不知道你妈妈的意图,下次还是会挨骂的。这里必须要过度解读,因为你不是你妈妈,你不能确定自己解读出来的哪一条意图是真实的,但是好歹缩小了范围,综合所有的意图,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这是我认为过度解读最合适的用法,当我意识到这样的方式后,我的生活变好了很多,解决了我无数烦恼。
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少说多做,谨言慎行。
我们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真实的意图,所以只能尽可能的猜测,选取最大可能性的那个意图,从而做出兼顾他人所有意图的一个决定,或者斟酌出一句话。
这也是我们常讲的谨言慎行,少说多做的深层次原因,因为我们不了解别人真实的意图,即使是进行了过度的解读,也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条意图,才是别人脑海里真实的意图。
所以要克制自己想要表达的冲动,以免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得罪了他人。
过度解读他人的意图,这是我们都应该做的,但是做完之后,不要讲出来,讲出来就没意思了,即使是最亲近的人都不要讲出来。
距离感才是产生美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可以肉体相亲,但很难灵魂契合。
基因教会了我们自私,所以当我看到他人的所作所为,听到他人说过的言语的时候,我会仔细思考他背后的深意,以方便自己做出最为合适的应对,讲出最恰当的话。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会很累,其实并没有,会思考的人都是谨言慎行的人,交际圈很小。而且很多语言交流都是直截了当的,并没有蕴含多少意思,平常不用管就好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佬讲话总会慢半拍的原因,他们需要深度思考,过度解读,从而选择更合适的应对方式。
我想这些平常不用在意的意图,才有可能是你老师真正的意思,这是不要让我们杞人忧天的意思,而不是让我们不要去过多的猜测。
就比如,你爸爸突然给你做一顿饭,而且是大餐,不要过度解读,你就当时你爸爸开心。
又比如你爸爸骂了你,之后不给你道歉,而是叫你出来吃饭,这是他另类的道歉方式,不要过多的脑补。
认知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需要深入的思考,抽丝剥茧,排除大部分干扰,留下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解读的意思。
尤其是面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时候,或者生活中的一些烦恼的时候,深入的或者叫做过度的解读是必要的。
这会让我们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
就像昨天我写的,我父亲说,别人都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这句话的时候,他面对这个现象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解读,所以只能说出这样一句棱模两可的话。
我是独一无二的,别人能忍受的,我不能忍受,我能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无知。
我从“太深入”中的“深”来反驳这个观点。
深有固定的概念吗?马里亚纳海沟很深,水井也很深,河流也很深,“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浅的对比,就没有深的概念。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非他人,又怎知对方的意思?
就像我在第三章对我父亲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我想尽了我认为的他的所有意图,但是我认为我想的太多了,过度解读了我父亲的心理,最终我选择认定,我父亲的意图就是那么简单,他没有我这么多的花花肠子。
我无比确信这一点,我让自己接受这一点,并且不容别人反驳,即使是我父亲反驳我,我也会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与其说是意图选择了我,不如说是,我将父亲的意图当成自己的意图了,我愿意相信父亲就是那样认为的。
因为当我那样相信的时候,我的生活会变得更好。在这时,父亲真正的意图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自己将自己说服了,并且之后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是我认为的过度解读的最根本的目的,为自己解读,而且是向好的方向解读,自己创造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最根本的目的。
虽然直到现在我依旧不知道我父亲当时到底是怎么样的想法。
甚至他可能要比我想的还要多。他可能在那一件小事上思考我的未来,也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