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产条件
该棉区大都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均为土层深厚而土质疏松的冲积土和洪积土。土壤普遍积盐碱,含盐量以北疆准格尔盆地较低,南疆塔里木盆地较高,全疆现有耕地土壤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次生盐碱化,危害较重的面积达到100万公顷,其中南疆约占40%。南疆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抑制棉花的生长发育,由于土壤干旱,导致有机质分解迅速。该棉区又分为北疆北部特早熟亚区、北疆——河西走廊早熟亚区、南疆早中熟亚区和东疆吐善托中熟亚区。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棉花面积、产量迅速增加,由20世纪80年代的15万公顷和5.5万吨发展到1994年的75万公顷和88.2万吨,每667米2
单产也由80年代的25千克提高到1994年的78千克,面积、总产均占全国的20%。棉花面积、产量迅速增加,15年来,新疆棉花产量由88万吨提高到300万吨,增加了2.4倍。
“十一五”期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公顷以上,棉花产量保持在250万~300万吨。其中,2007年为历史最高年份,棉花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78万公顷和300多万吨。2003年以来累计调出棉花1800多万吨,超出同期全国棉花进口量200多万吨,2006—2008年年均调出棉花300万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棉纺工业的高速发展,也为保持国内棉花70%的自给率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前4年,全区棉花单产比1995年增长26%以上,2009年已达到119千克,比1995年增长33%,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平均单产35千克。其中,兵团平均单产达到155千克,喀什地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棉花最高单产可达到200千克。
新疆棉花持续增产的原因是转变生产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棉田高效节水示范面积达到15万公顷,棉田年节水15.8亿米3
,有效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肥水的科学合理配置,从而推动了全区农业高效节水进程。推广机械化采棉技术,“九五”期末兵团推广机采棉技术,现已在40个团场应用,形成了机械制造维修、育种、化学脱叶、机收与加工相互配套的技术体系,改扩建81条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目前机采棉面积达到11.7万公顷,机收率已达23%,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过15年的努力,棉花已经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原棉产值达到300亿元,占全疆种植业产值的65%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3;棉花收入占全区农民收入的35%,占南疆主产区农民收入的60%;棉花加工产值占全疆工业产值的60%~8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棉区先后采用地膜覆盖和矮、密、早栽培技术后,产量大幅度提高,成为我国产量最高的棉区;进入21世纪后,膜下滴灌技术通过建设兵团向地方扩大,对克服盐碱灾害和节约用水起到很好的作用,每667米2
籽棉产量平均在350千克左右,高产地块达到700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