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西周策(2)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 西汉刘向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章西周策(2)

楚军在伊阙山南驻扎,楚将吾得想要替楚王去与周君结怨(也就是与周交战)。有人对周君说:“不妨让太子同军正在边境上迎接吾得,而您亲自到郊外去迎接,让天下人都晓得大王是敬重楚将吾得的。再故意地向楚国透露说:‘周君所用来事奉吾得的物件,必定是一件叫什么的宝物。’楚王必然想得到这件宝物,可是吾得没有宝物可以拿出来给楚王,这样楚王一定会怪罪他的。”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原文]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1,以临韩、魏2,周君患之。苏秦谓周君曰:“除道属之于河3,韩、魏必恶之。齐、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韩、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之外4,安能道二周之间。若四国弗恶5,君虽不欲与也,楚必将自取之矣。”

[注释]

1请道:请求借道。2临:进攻。3除道:清理道路。4方城之外:方城以北。5四国;指韩、魏、齐、秦四国。

[译文]

楚军向东、西两周之间的边境借行军的道路,以便攻打韩、魏,周君为此而担忧。苏秦对周君说:“如若我们把通道一直清理到黄河边上,韩、魏两国一定会厌恶痛恨这件事。齐国和秦国双方也都怕楚军去夺取周室的九鼎,必定会联手去援助韩、魏共同去攻打楚军。楚军连方城以北的地方都不能守住,那还怎么能向二周之间借道进军。假使韩、魏、齐、秦四国对楚国都没有什么憎恨之意,你即使不愿意把九鼎给楚国,楚军也必然要亲自来夺取九鼎的了。”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原文]

司寇布1为周最2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3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谓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

[注释]

1司寇,主管刑狱的官职。布,人名。2周最,西周公子。3责:索要,求取。契:契约。

[译文]

司寇布作为周最说客对西周国君说:“您派人告诉齐王周最不愿做太子,我认为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函冶氏为齐太公购得一把好剑,但太公并不知道这是一把好剑,于是就把那把剑退还给了函冶氏,而且还要求退钱。越国有人请求用千金购买这把剑,函冶氏觉得他出的价钱太少而不愿卖。函冶氏临死之前,嘱咐他的后代子孙说:‘一定不要固执的只懂得自己的剑好。’现在您让周最做太子,只是您自己知道事情的缘由,天下没有人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我担心齐王会觉得您实际上是要策立周果为太子却借口说周最自己不愿意做太子,以此来欺骗齐国。您的态度并不明确,而周最工于心计,您为什么不买大家都认可的好货呢?供养周最的财物千万不要吝啬,以便让天下的人都看到您的心意。”

秦召周君

[原文]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1。或为周君谓魏王曰2:“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3。王何不出于河南4?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阳。”

[注释]

1难往:不想去。2魏王:即魏安釐王。3南阳:魏邑,在今河南修武县。4出:指出兵。

[译文]

秦王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想去。有人作为西周君的说客对魏王说:“秦王召见西周君,其真实的意图是想胁迫西周去攻打魏国的南阳。大王为何不向河南出兵呢?西周君听到魏出兵河南,就会以此为托辞拒绝去秦国。西周君不去秦国,秦国必然不敢横渡黄河攻打南阳了。”

犀武败于伊阙

[原文]

犀武1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2之急辞之。周君反3,见梁囿而乐4之也。綦母恢5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为君取之。”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周君谋主也,而设以国为王捍秦,而王无之捍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

[注释]

1犀武:魏国大将。2上党:魏地。3反:通“返”,返回。4乐:喜爱。5綦毋恢:周国大臣。

[译文]

秦国在伊阙击败了魏将犀武,接着又开始讨伐西周。周赧王到魏国请求援助,魏王却以上党情势危急为借口拒绝了周赧王的请求。周赧王在返回国的途中,看见了魏国的梁囿,心里很喜爱。赧王的大臣綦毋恢于是对赧王说:“魏国的温囿并不比梁囿差,而且位置又离周国很近,我可以替大王您把它要过来。”于是,綦毋恢便返回魏国去见魏王。魏王问道:“周君怨恨我吗?”綦毋恢回答说:“他不怨恨您又能怨恨谁呢?我觉得大王您祸患将至了。周君毕竟是天下诸侯的首领,而且西周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魏国的屏障,能够抵御秦国的进犯,魏国的地理位置却无法为西周防御秦国,以我之见,西周必然会去事奉秦国,秦国如果动用伊阙塞外的兵力,再联合西周的兵力,大肆用来攻打魏国的南阳,韩、魏两国之间上党要道就全都会被阻断了。”

[原文]

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1不小利2事秦,而好3小利。今王许戍4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周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每5患而赢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6致温囿于周君,而许之戍也。

[注释]

1形:形式。2不小利:应为“不利”。3好:贪图。4戍:这里是指包围边防的人。5每:应为“没”,没有。6孟卯:齐人,即芒卯。

[译文]

魏王又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呢?”綦母恢说:“周君是在不利的形势之下才事奉强秦,并且他又贪图小利。现在大王如果派三万人去为他戍边,再把温邑之囿割让给他,周君可以此为说辞面对父兄百姓,他们会认为得到温囿是幸事,必定不会与秦国联合。我曾听说温囿的年收入,是八十金,周君得到温囿,他每年事奉大王的钱财是一百二十金,这样上党不但免除了祸患而且净赚四十金。”魏王于是派孟卯把温囿出让给了周君,并且答应为他戍边。

韩魏易地

[原文]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樊余1谓楚王2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3以上危。故易成之日,楚赵皆轻。”楚王恐,因4赵以止易也。

[注释]

1樊余:周臣。2楚王:宣王。3羊肠:即羊肠坂道,曲折如羊肠,因此得名。4因:由。

[译文]

韩、魏打算互换土地,这对西周来说很不利。西周的大臣樊余对楚王说:“周必定要灭亡了。韩、魏要互换土地,韩将得到两个县,魏损失两个县。魏国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打算包围东、西两周,这样魏国所得的土地远远比两个县大得多,九鼎又保存在那里。再说魏拥有南阳、郑地、三川,又把两周包围在其中,那么楚国方城以北的土地就危险,韩国兼管两个上党正对着赵国,也就是说赵国羊肠一带也危险了。因此互换土地成功之日,楚、赵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楚王害怕起来,由赵国出面去制止了这场交易。

秦欲攻周

[原文]

秦欲攻周1,周最2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3,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注释]

1周:此指西周国。2周最:西周武公之子。3罢秦:使秦罢。

[译文]

秦国打算攻打西周,周最对秦昭王说:“如果从大王的国家的角度考虑的话,就不要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际上对秦国来说无利可图,还会招致天下人畏惧的名声。天下人因为这名声惧怕秦国,必定向东与齐国结盟。秦军在攻打西周时疲乏了,又促使诸侯各国与齐国联手那么秦国必定孤立无援而不能称霸天下了。因为天下都想使秦国势力变弱,所以怂恿大王去攻打西周。如果秦国被天下人搞得疲乏了,那么你的号令就不能在西周横行无阻了。”

宫他谓周君合赵以备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