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太后干政
“大人既然如此说,便是认为官员做奸犯科比惩治官员更容易动摇国本了,既然如此,丞相为何要避重就轻呢?难道这就是丞相所谓的,目光长远,顾全大局吗?”宋慈道,逻辑清晰,距理力争。
一番话说的刘元哑口无言,沉默片刻,刘元方才气急败坏的开口:“把所有官员都投入大牢,谁来保卫大宋的江山社稷,那大宋不就乱套了吗?!”
“丞相,您可不要断章取义啊,下官可不敢把所有的官员都投进大牢,”从容不迫地笑了笑,宋慈道,“诸位又没有合谋抢宋慈的家眷。”
闻言,殿上几个年纪比较轻的官员不禁笑出了声。
“本官即使有了这个权利,也只会明察秋毫,惩恶扬善,不放过一个贪官绝的同时,也不会冤枉一个好官。”
“皇上,老臣觉得宋提刑和刘丞相二人所言,皆有道理。”马吉从队列里走出来,一字一局,一本正经的开口,打断了二人,“臣有一个两全之策。”
“什么策略?”赵风道,一副看好戏的表情。
他倒要看看这个在自己心里,狡诈卑鄙、猴精猴精的右丞相,怎么演这场扭曲黑白,立足于谄媚的戏。
现在对于马吉这个人,赵风是有喜欢有鄙夷。
喜欢的是,他总能帮助自己解决那些看似棘手、他难以解决的的问题,鄙夷的是,他就是个没有原则,两边倒的墙头草:
要不是因为他的那个顽劣女儿在自己手里,他怎么会如此帮自己?
可见琉璃那枚棋子,他没留错。
所以这两种感情一中合,他现在就是一个纯纯的看戏姿态——事不关己,无悲无喜。
“皇上赐给给他证据确凿后,惩治朝廷命官的权利,但给大理寺审查核实之任,一旦宋大人有错判误判,则由大理寺依法严惩。”
既然大理寺只是审查核实,则说明提刑府与大理寺属于同级,彼此的存在不过是互相牵制平衡,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归在皇上手里。
所以,这个办法虽然听上去两全其美,其实是换汤不换药,间接成全了宋慈的同时,又堵住了悠悠众臣之口,十分精妙。
闻言,赵风不得不在心里欢喜又鄙夷的来上一句:“不愧是马吉。”
“好,丞相这个主意出得甚好,就按马丞相说的办吧!”赵风高声道,做了最后的定夺。
“皇上,臣还有……”上前一步,宋慈再次一脸肃然地开口。
见状,赵风便知道,宋慈要说的,肯定又是一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事,忙打断,“咳咳,朕知道宋爱卿所言何事,这是朝堂,私事私下再议。”
赵风一边说一边怕宋慈听不懂的,用眼神疯狂暗示。
类似于晴天霹雳式的改革,一定要分着来,否则即使他能再用话圆过去,百官也受不了啊。
宋慈这个人太过耿直倔强,他怕一时拦不住他。
“喏。”收到赵风的暗示,宋慈低下头,有些失落地开口。
他当然能收到某人的暗示了,某人为了暗示他,五官都快被自己从脸上挤掉了,他要是再看不出来,就是个傻子。
一件事尘埃落定,还有另一件事。
从母后手中,逐步夺回自己实权这件事,赵风可是一刻也没敢松懈。
毕竟权力是一切的根本,没有权利维持的政治,一切都是水月镜花,不堪一击。
“李将军守卫边疆,为大宋的安危浴血沙场,舍生忘死,朕十分敬佩,却不想,因他日夜操劳,如今竟感染了风寒,身体抱恙,朕十分担心,于是决定让李将军回京休养,让通过今年科举选拔出的武状元史誉,暂替将军管理军中事务,众爱卿一下如何?”想到今天的主要任务,坐在龙椅上赵风在脑海里整理了一下言辞,一本正经地开口。
李将军手下,精兵十万,他掌握的,可是大宋的命脉所在,不交出兵权,身为太后一党的他,就会成为自己日后成功夺权的,最大威胁。
说是让史誉“暂代”,其实就是“永久取代”,一旦交接成功,他不发话,谁敢让史誉再回来?所以,赵风这一招叫,移花接木。
“不行,哀家不许!”一声厉喝从太和殿门口传来,竟是许久都未曾上朝的太后。
只见她身着凤衣,大步走进皇上上早朝的太和殿:“李将军经验丰富,多谋善断,光凭他的名字,就足以震慑四方蛮夷,让他们不敢侵犯我大宋国土半分,岂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小儿可以取代的?!除了李将军,哀家谁也不信!”
本想心平气和的来劝阻赵风,奈何自己心性高傲,知道这个和自己一样倔强又死要面子的皇上是绝不可能当着众臣的面跟自己妥协,所以干脆直接命令赵风,将传言中的“垂帘听政”,意外付诸了个实践。
“圣旨已经下好了是吗?”不待赵风反应过来,太后已走到女娇娥扮的太监面前,伸出每根手指都带了一个镶金嵌玉的护指,象征着太后至高权威的手,“给我!”
毕竟是女扮男装的小娇娥,何况面对的不仅是太后不容置喙的咄咄逼人,还有恨不得用眼光将自己这个假太监彻底灭了的怒火。
“太监”闻言,立即不假思索且争先恐后地把手中的圣旨交给了太后。
见状,赵风额角垂下一排黑线:
女的是真不行啊,这到底是谁的太监……
接过圣旨,太后怒气冲冲的把圣旨举过头顶,一副要凭自己的洪荒之力,把这圣旨搓扁揉圆的样子。
此时的她,真的是十分生气,一气的是皇上的身边还留着一堆“红颜祸水”的女人,二气他竟为了一时的权利之争,做出这种不顾大局、任意更换边关守将的事。
当然,这两件事中,最让她生气的,还是换将领这件事。
边关可是一个国家的安全屏障,边关不安稳,国家就会陷入危难,而赵风,竟然为了一时的权力之争,将此等重任交到一个毫无治兵经验的毛头小子手里,身为身负大宋江山的一国之君,他怎能如此目光狭隘,不知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