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聪明人
李长安明显是在扯淡,前身李肃要是有“入品文集,”还会来三河书院?
可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睁眼说瞎话的本事,绝不是重生后的李长安所独有。
只见钱伯长先是不停点头,后又插话道:“先贤文集不可轻传,更不可丢弃,此乃我辈读书人之操守。更何况,还是祖传之物,定要追回。”
嘴里是这样说,可心里想的却是:“小滑头。”
只是李长安这不要脸的劲头,睁眼说瞎话的本事,却颇让钱伯长欣赏,也很对他的脾气。
暗叹:“此子,颇有老夫当年之风采啊!罢了,既然是聪明人,那就帮他一把,给他留点好处,也算结个善缘。”
不过欣赏归欣赏,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呢。有些话,还是先讲明了比较好。
毕竟,他原本只是想敲诈河阳赵家点钱,指责他们护送不力,致使书院弟子遇难。
后来,却是出人又出力,跟着跑了一趟苍山。虽然没什么损失,但也耽误了赚钱不是?
真以为一个“借读生”有多重要?三河书院要是真觉得丢了面子,书院的“五品文宗掌院”是干啥的?早出山一巴掌呼死山贼了。
就李长安这样,没跟脚,没背景,没天资的“三无人员。”也就他这个“下院戒律先生”会关注。
而且关注的重点也不是他本身,而是“钱。”原本钱伯长只想捞一笔“出场费,”没想给李长安留啥好处。可随着交谈的深入,他却意外发现,自己遇见了知音。
就比如接下来这段对话。
钱伯长正色道:“身为先生,当秉持正道。追讨学生财物书籍,理所应当,酬劳大可不必!”
李长安接:“要的!先生秉持公义,对肃有救命之恩,授业之惠,追书尽孝之节,当赠重金,否则,岂非寒了天下正道之心?”
“不必~!”
“要的~!”
........
少顷,两人相视,皆无声而笑。
啥是“英雄相惜?”钱伯长觉得,这就是。
原本是他厚着脸皮要好处。可最后,却被李长安给整成了,有理,有据,有节。
好家伙,说到最后,李长安又引经据典,将他夸的简直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教育界的良心,正道现成的魁首。要不是脑子清醒,知道自己是来干啥的,钱伯长自己都信了。
暗道:“人才啊!比我还不要脸。”
钱伯长决定了,这单“买卖”要是成了,绝不能少了李长安的好处。而且这种“人才,”以后一定要常常见面。
嗯,就这么办!
对好了说辞,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操作细节。
有心考校李长安的钱伯长,现在是一点都不急,说道:“只是此事颇为麻烦,必要书写成文,标柱丢失之物,并签字画押,还需人证。”
这能难倒李长安?只见他风轻云淡的脸上,瞬间面有悲色,叹道:“家祖今秋过世,怕引族内纠纷,皆为私授,这可如何是好!”
“妥了。”
钱伯长心说:“这下真是死无对证。”
后又瞟了李长安一眼,心道:“这小滑头,不会一开始就想好了吧?”
不过就为了区区一百五十文武钱,就要劳动关系,费这么大劲去跟镇抚司扯皮周旋,钱伯长还是觉得有点不值当。
于是沉思片刻后,又道:“或可用春秋笔法,稍微夸大?”
好吧~!
李长安算是知道,什么叫只有更无耻,没有最无耻了。感情人家是嫌钱少,想要多捞点。
不过话说回来,剿灭的山寨里,究竟搜出了多少好东西?
这个问题,李长安要是想知道答案,就只能去问五品镇抚司校尉。就连贪财如命的钱先生,也就只知道一个大概。
最终,在钱伯长的“指导下,”李长安写了一份清单文书。
这份文书写的很正式,下面有留白,是让钱伯长和他的后台签字用的。
其上,不仅有文币二百四十三,武币三百零七,“疏神级文稿,”《丹青书》一册。还有“九品阵书,”《伍之道》。更绝的是,为了凸显李长安祖家的身份,还特意加了一本武道功法《玄阳劲》。
“大件”有零有整,小件也不能少。五贯钱在明处,就连几本杂书,几件衣服,都写的清清楚楚。
有人“指导”就是不一样,这文书写的,李长安都拍案叫绝。
《丹青书》和《伍之道》,都是“低品文士”的必备。乡里不好找,但在“上层贵族”中却流传甚广,并不珍贵,可以算得上是大路货。
不过这样,也基本符合李长安的身份。至于文武币的数量?那也是经过钱先生指导的,能不能拿到,也全看他自己的本事。
写完后,两人又将说辞,“委婉”的对了一遍。钱先生,这才满意的微笑出门而去。
他离开后,李长安看着窗外的大湖,心中直呼“学到了。”
至于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拿着文书,一路笑的合不拢嘴的钱先生,直接去找了他的本家侄子。
话说他本家侄子谁啊?敢跟三河府镇抚司校尉掰手腕。
也就是李长安没来过府城,更不了解钱先生的为人和背景。否则,他真的会被吓住。绝对想不到有这样身份背景的人,会干出这么不要脸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