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把脉健康:做自己最好的医生(2) - 心态好身体就好 - 周传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心态好身体就好 >

第3章把脉健康:做自己最好的医生(2)

心情是一种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状态,心境能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和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能有“人逢喜事精神爽”之感,有助于工作和学习;而消极的心境,如悲哀、焦虑、愤怒或倦怠,则使人感到厌烦、消沉和食欲不振,凡事皆枯燥无味。研究证明情绪还具有影响生理反应的能力,这就直接关系到心身的健康。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心身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部分。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支配下进行的,行为是情绪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因而情绪可以说是联系心和身的纽带。因此,我们要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

3.增强强心理应对能力

应对是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心理应对则是为了解决各种外在或自身事件对心理的不良影响,使心理平衡,从容度过各种困难期。因此,提高心理应对能力,不仅使意志更加坚定,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格更趋成熟。

心灵维他命:拒绝快节奏综合征

现代生活中,忙碌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整日都与繁忙的工作打交道,偶尔闲下来反而感到内心不安。不少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因为应接不暇的工作,身心难以得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从而常常产生种种快节奏综合征的症状,使心理上产生紧张、沉重、不安和忧虑。

然而身处现代社会,快节奏又是不能避免的,正处于打拼时期的人,更是无法摆脱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不过,想办法让自己忙里偷闲一下,消除快节奏综合征,是人们应该学会的一种调节心理紧张的良方。

(1)拥有快乐无忧的心态:即使感到工作很累,生活很苦,也要拥有“苦中作乐”的心态,平时不要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放开胸怀,一定能拥有快乐的心态。

(2)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忙而不乱:日常生活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身体状况,安排好每天的生活内容,明确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并做到不随意更改。这样就能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长期落实下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3)工作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工作之外的时间给自己安排一些有益的活动,让自己的精神和体力都能得到恢复。

珍爱健康,远离“过劳死”

在很多发达国家,“过劳死”被称为职业病,通常都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以及心理压力过大有一定联系。“过劳死”简单地说,就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当人体在一种持续状态下体内不断累积疲劳,这种延期疲劳渐渐造成对身体不利的慢性疲劳,最终就会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进入危险状态。最后由于积重难返,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

当周围的一些人先后离开时,有的还给人一点思想准备,但更多人的离开事先都毫无征兆。这些人平时风风火火,精力充沛,导致他们早逝的原因都是劳累过度。很多疾病都是在慢慢侵蚀、消耗身体的机能,他们的生命在“高期望值”的工作目标中,慢慢消逝,最终早逝。那么,对于工作压力过大的人而言,在震惊、悲痛、遗憾、反思之后,或许最想知道的就是如何远离“过劳死”。

1.适度休息

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会导致体内毒素增加,一些毒素会随血液进入大脑,引起中枢系统“中毒”。疲劳,是一种特殊的信号,它在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不能承载这些负荷了。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还会诱发疾病。过劳死往往有一些较严重的基础病因,过度疲劳可以使这些疾病加重或是导致发病,造成严重后果。所以,避免过度疲劳可以预防和减少由此导致的严重危害。

2.消除疲劳的“自助餐”

(1)针对两手酸累:将两手掌相合,来回快速搓动10~12秒,使掌心产生强烈的热感,再将双手摇动8~10次。

(2)针对困乏欲睡:坐正,双肩后弓,下颌微收,双肩下垂放于躯干两侧,手心向后,用力收缩背部、臂部、肩部、颈部的肌肉,坚持12秒,然后全身放松10~15秒,如此重复数次。

(3)针对头昏脑胀:坐直后头使劲向后仰,用力挤压斜方肌,坚持8~10秒。然后把头低垂在胸前静坐10~15秒,如此重复数次。

(4)针对两眼酸胀:合上双眼5秒,然后睁开眼自视鼻梁5秒,如此重复数次。

3.消除心理疲劳的措施

(1)发泄法:如果心里已经积压了许多抑郁之情,如悲伤、委屈、苦闷、烦恼、愤愤不平等,最好让它们合理地发泄出来,不要长期积压在心里,可以找自己最信得过的朋友谈一谈,把内心的冲突与忧伤清理出来,保持心理平衡。

(2)转移法:设法让正在忍受精神痛苦折磨的自己离开眼前的困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淡化悲伤或愤怒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境。

(3)发展一些兴趣爱好:业余爱好可以作为转移大脑“兴奋灶”的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能有效调节改善大脑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使你从紧张、乏味、无聊的工作中走出来。兴趣爱好的内容是广泛的,诸如琴棋书画、养鸟养鱼、写作、旅游、垂钓等等。

(4)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对每天、每星期的工作和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合理地安排。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不随意更改。这样,对自己大致的工作、生活情况能做到心中有数,长期坚持下来,能有效地预防“慢性疲劳症”。

4.坚持体育锻炼

许多人出门依赖交通工具,上下楼靠电梯,而且许多人从来没有主动运动的习惯,每天能量的消耗都集中在工作上,体能每况愈下。运动可舒缓压力和减轻疲劳,同时可活动筋骨,使平时较少活动的肌肉得以松弛,消除局部疲劳。

健康小贴士:“过劳死”的27个危险信号

要想防止“过劳死”,就必须了解身体为我们发出的“过劳死”信号。日本公众卫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曾对日本“过劳死”高发现象做过详细研究,从预防角度,他们列举了以下27种过劳症状和因素:

(1)经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饮酒也不感到有滋味。

(3)突然觉得有衰老感。

(4)肩部和颈部发木发僵。

(5)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

(6)有一点小事也烦躁和生气。

(7)经常头痛和胸闷。

(8)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测试结果不正常。

(9)体重突然变化大,出现“将军肚”。

(10)几乎每天晚上聚餐饮酒。

(11)一天喝5杯以上咖啡。

(12)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

(13)喜欢吃油炸食品。

(14)一天吸烟30支以上。

(15)晚上10时也不回家或者12时以后回家占一半以上。

(16)上下班单程占2小时以上。

(17)最近几年运动也不流汗。

(18)自我感觉身体良好而不看病。

(19)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

(20)星期天也上班。

(21)经常出差,每周只在家住两三天。

(22)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