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完美搭配唱双簧 - 重生炮灰女:帝少独宠平民妻 - 白鹤凌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3章完美搭配唱双簧

这场架,从路上一直吵到了家里,赵菲下课后回到家都听到了。当然,由于赵民生沉闷的性子,再加上要让刘桂珍几分的惯性,所以这场架并没有象别家父母那样弄得惊天动地的。

但是赵菲姐弟仨人下课一回到家,就能感觉家里有股硝烟弥漫的味道。父亲和母亲两个,谁也不和谁说话,虽然都在弄土坯,但一个需要什么工具,却要通过舅舅刘桂东来传达。而外公刘裕至,则装着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若无其事地去坡道的取土点上挑黄土。

当明确父母是为了加盖厨房要多花一百多元闹矛盾的时候,赵菲忽然想起了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

不论是如今这个崇尚精神修养高于物质享受的年代,还是后来经济发展飞速的改革时代,没钱寸步难行都细微地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虽然这个时代,没钱并不会遭人嘲笑,因为大部份人的生活都一样清贫,但是赵菲却深切地感受到,自已的赚钱计划迫在眉睫。

如果没有钱,她能想像得出来,就算自已考上高中,母亲也会强力阻止自已去读书的。

因为如果要住宿的话,一天最低以一元的伙食费来计算,一个月在她一个人身上,就要多花快30元,更别说还有周末往来的车票钱了。

这场大人之间无声的战争,作为儿女,并不适合加入。倒是赵国智有些急智,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很狗腿灿烂地拿出早上单元考的试卷,递给刘桂兰道:

“妈,老师要家长签名!”

“哟,115分?国智,你就阅读理解和作语文共扣了五分,不错呀!”刘桂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儿子每次上交的试卷,她都会认真看一遍。

大儿子赵国强是没指望了,辛苦巴咧地读了个高中,成绩很差不说,去年让他复读一年再考,说是读得脑壳发疼,打死他也不读书了,只能步他爸的后尘,做个临时工。

还好,赵国智的学习成绩一向都是班里的上流,还都很稳定,刘桂珍如今把指望的重心转移到了小儿子赵国智的身上。

看了赵国智今天的语文单元考卷,刘桂珍十分满意。

“妈,何止不错,这可是第一名噢!年段第三。不过妈,我会努力的,下次争取考年段第一。”

“小弟,你是昨晚上偷跑到邻居邱叔家看《西游记》耽误的吧?如果昨晚有认真复习,肯定是年段第一。”

赵菲领会小弟的意思,故意揭他的底。

赵国智大眼睛忽闪忽闪,他可没想到,姐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机灵了,懂得和他唱双簧了?相比姐姐,妹妹赵兰就差多了,现在她还两个人脸上这看看,那看看,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

“国智,你也是的,要考试了,看什么《西游记》啊,考试重要还是看《西游记》重要?”

刘桂珍听到赵菲这么揭赵国智的底,当下就不满了。

“哎,我看不看不都一样嘛,反正就算在家里复习,你把电视机开得山响,我也读不下去啊!”

赵国智精神一抖擞,把自已想甩的包袱甩了出来。

赵菲抿嘴一笑!赵兰一脸懵懂!

“好啊,你这小兔崽了,原来是拐着弯批评你妈呀?”

刘桂珍这才恍然大悟。

刘桂东吃了妹妹家两顿饭,没帮上啥忙,此时好歹也说了句有用的话:

“所以妹妹啊,你还是赶紧把厨房加盖起来吧!妹夫不是说要给孩子弄间读书的书房吗?”

刘桂珍因为赵国智考好了,心情一片大好,而且她心里也不是不明白,孩子如果能念好书,对家里有多么重要,尤其是小儿子,现在这么争气,是该给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了。于是那一百块钱的心痛也慢慢消失了,这一百多块钱,如果能给国智买个好前途,花得绝对值。

“你们啊,就当我是傻瓜,拐弯抹角的,不如直说就好!”

刘桂珍笑了,笑得还挺舒心的。

刘桂珍的气消了,赵民生本来也没有置气,只是怕说服不了刘桂珍,才着的急,见老婆已经完全同意加盖计划,他也笑笑,不再挑起话头。

一直坐壁上观的赵兰,这才恍然大悟。她越琢磨,越觉得大姐和二哥配合得真好,两个人可以去合演相声了,看着哥哥姐姐的目光,不由多了几分崇拜。

晚上的菜,就是多了个丝瓜,其余的,便是下午剩的鱼和肉。别看赵国智馋肉,但是外公这样长辈级的人物在此,他还是挺能克制的,眼巴巴地看着大块的五花肉,都被外公挟着落到了他自已的碗里。

吃晚饭的时候,刘裕至说好了,明天再来帮忙。大舅舅由于村里有个一户人家要做娶媳妇的新家俱,时间催得挺紧的,明天就不来了。但是他会在家里帮着弄一个窗框,弄好后再拿来,给新加盖的后半截当窗户用。至于木材,他会用东家没用的下脚料凑一凑,也算省了笔小钱。

刘桂珍这时候心疼一百多块钱的心理刚刚放下,又听哥哥说能省个窗户钱,就更高兴了,不时殷勤地叫大哥要多吃点菜。

吃完饭,大约估摸了下需要窗户的长宽,刘桂东就和刘裕至走回家了。刘桂珍的娘家,在距农场场部5公里外的后格头村,沿着公路走不到20分钟就到了。

第二天一早,赵菲他们刚起床,外公刘裕至早早就来了,还带了好几斤的小笋,他对刘桂珍说:

“这是你妈叫我带给你的。她没空来帮忙,这几天都上山折小笋呢!”

“哎,妈也真是的,天才放晴不久,山上滑得很,她一个人上山吗?”

刘桂珍想着娘家那边的山上又湿又滑,老娘吴秀莲50多岁了,个子瘦小,一双小脚也是解放前绑的,后来又放的,走路一向不太利落。

她妈这样子一个人上山,挺让人担心的。不过农村人的命就是这样了,一年四季,不是田间地头伺候庄稼,就是上山割茅草摘笋什么的,辛苦劳碌的命。

她心疼的同时,对自已现在的生活倒是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虽然日子并不宽裕,但至少不用下田上山,比起小时候在家里的生活,那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你妈那个人,你又不是不知道,哪里闲得住。这几天春雨一下,山上的小笋就疯长,不赶紧多折一些,那就过季了。”

外公说的小笋,只有拇指头粗细,不管是炒着吃还是泡汤吃,都十分鲜嫩可口,如果放到后来,那可是百分百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不过,这时候由于农药、生长激素的使用没那么泛滥,大家还没有这种意识,只是小笋是山上天生地长的,不去折了当菜,着实可惜。

至于拿到市场上去卖个好价钱,那就别想了。笋是最刮油的,现在大部份人肚子里油水都不多,笋吃多了还肚子疼呢,谁买呀?

所以小笋折多了,除了用盐腌起来做咸笋,还有一部份就是拿来送亲戚朋友。

刘桂珍高兴有了这小笋,两天的菜又省起来了,她赶紧叫仨个孩子来帮忙撕笋皮。小笋的笋皮如果不赶紧撕了,用开水把笋肉煮一遍,放久了水份流失,很快就纤维化,影响口感。

连上赵民生,一家五口人七手八脚地,很快就把十来斤的小笋皮都处理干净,刘桂珍也把笋坐到煤炉的锅里,放上水,让赵民生看着,煮开了就要捞出来,然后就去上工地了。

赵民生由于想在今天把加盖的事情大体搞定了,所以就和吴平凡请了一天的假,在家里帮忙。

一家人吃了早饭,各自散开,上学的上学,做工的做工,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如此周而复始,感觉最新鲜的,恐怕就是已经如此活过一遍的赵菲了。

“快点走,要迟到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