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内篇谏上第一(1)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原文]
庄公奋乎勇力1,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2。故晏子见公。
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3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4,任之,以力凌轹5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注释]
1庄公:齐庄公,春秋末期齐国国君。奋:骄夸,崇尚。2逼迩:近臣。引过:指出过失。3替:灭,废。4兕(si四)虎:兕,雌性犀牛;虎,此指乳虎,在哺乳中的雌虎。此二者均极凶猛。5凌轹(li力):欺压。
[译文]
齐庄公崇尚勇猛有力之人,却不想去推行礼义。于是勇猛有力的人,对国家的法令制度毫无顾忌,王室亲族不敢进忠言,亲近的臣子也不敢进谏,所以晏子见庄公。
庄公问晏子说:“古时候也有凭借勇力在世上立身的人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为了使自己的行为遵行礼义而把生死看得很轻的人才叫勇,诛灭凶暴而不畏强悍的人才叫力。所以勇力的树立,是为了推行礼义这样的原则。商汤、周武王兴兵伐罪不被看作忤逆的行为,吞并了暴君的国土不是贪婪,因为这符合仁义的原则。诛灭恶人不畏惧强暴,消灭罪恶不害怕势众,这就是勇力的行为。古代勇力的人,遵循的是礼义。如今国君没有推行仁义的美德,没有消灭罪恶诛灭凶暴的行为,而仅仅凭勇力立身于世上,那么,诸侯这样做国家就会危险,大夫这样做就会破家。”
“从前夏朝衰落的时候,出现了推侈、大戏这样的人物;商朝衰落的时候,出现了费仲、恶来这样的人物,他们步行千里,徒手撕裂猛兽,因为有勇力的得到重用,于是就欺压百姓,乱施淫威,杀戮无辜的人。崇尚勇力,不重视仁义的道理,所以桀、纣因此遭到灭亡,殷、商因此而衰败。如今国君只崇尚勇力,不重视礼义。勇力的人,在国内横行肆虐,毫不顾忌。依仗威猛强悍在朝廷上肆无忌惮,恣意暴虐,这样一来,王族不敢进忠言,近臣不敢谏过失。违背圣王的仁德,而重蹈亡国之君的覆辙,因此而能国家万代不朽的,我没有听说过呢。”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原文]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1。”
晏子蹴然2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使3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
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4’礼不可无也。”公湎而不听。
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5则先饮。公怒色变,抑6手疾视,曰:“向者7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8,再拜稽首9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10,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注释]
1无为礼:不要拘执于礼节。2蹴然:心神不安的样子。3使:当作“便”,形近而讹,利于。4胡:何,为何。遄:快,迅速。5交举:相互举杯敬酒。6抑:按。7向者:刚才。8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或敬意。9稽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九拜中最为恭敬者。10觞三行:举杯三次。
[译文]
齐景公喝酒喝得高兴了,说:“今天我想和诸位大夫喝个痛快,请你们不要为礼法所拘束。”晏子神色不安地说:“君王的话不对。群臣本来就希望君王不遵守礼法。力量大的人是完全能够欺负长官的,勇猛的人是完全能够杀死国君的,但鉴于礼法制约着他们的行为。禽兽凭借力气做了头领,于是强的欺凌弱的,它们的头领每天都在更换。如今君王丢弃礼法,就和那禽兽的情况一样了。
“现在君王把摈弃了礼法,所有的臣子都靠着勇力来处理国事,强大的侵凌弱小的,天天更换君主,那么将君王放在什么位置呢?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是因为有礼仪的约束,所以《诗经》说:‘人假如没有礼仪,何不快快死去。’礼仪不可以没有呀。”
景公背过身子不听晏子的劝谏。
过一会儿,景公出去了,晏子并没有起身恭候;景公进来的时候,晏子又没有站起来;大家一起举杯时,晏子竟然自己先喝了下去。景公为此感到很气愤,变了脸色,手向下按,怒视着晏子说:“刚才先生教训我不可不讲求礼法,我出入你都不起身致意,大家一同举杯你却自己先喝了,这是难道符合礼法吗?”晏子离开座席,拜了两拜,叩头谢罪说:“我哪敢忘记和君王说的那些话呢?我只是向您展示一下不讲求礼法,有什么样的后果。”
景公说:“如此说来,这是我的过错了。先生请入座吧,我采纳你的劝告了。”君臣举杯三次之后,就结束了酒宴。从此以后,景公便整顿法度,修明礼治,凭借这里来治理国家政事,因此百姓们也恭敬有礼了。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原文]
景公饮酒,酲1,三日而后发。
晏子见曰:“君病酒乎?”
公曰:“然。”
[注释]
1酲(chéng):即下文所说的“病酒”,因喝醉了酒而神志不清。
[译文]
景公喝酒喝得大醉,三天后,才酒醒起身。晏子拜见景公说:“君主喝醉了吗?”景公回答说:“是的。”
[原文]
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1。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2,过之者诛3。君身服之,故外无怨4治,内无乱行。”
“今一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怨乎外,左右乱乎内。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尊。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愿君节之也!”
[注释]
1而已矣:等于说“罢了”。2周觞五献:轮番往酒杯里斟酒五次。3诛:责备。4怨:通“蕴”,积聚。
[译文]
晏子说:“古时候的人喝酒,觉得只要达到能够疏通气脉调和精神就足够了。因此男子从不聚会饮酒作乐,妨碍干正事,妇女从不聚会饮酒作乐,妨碍做女工。男子、妇女聚会饮酒作乐,只需要轮番敬五杯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受到责备。君主应该身体力行,所以朝上没有积压下来的政事,宫内没有祸乱朝纲的行为。”
“如今君主一天到晚都在饮酒,三天了才酒醒起身,国家的政事都因此积压下来,君主身边的人不敢在宫内作乱。这些人的指责原本是以刑罚来防止别人干坏事的人,现在却监守自盗;这些人原本以赏赐、荣誉作为勉励做好事的人,自己却疏于职守。君主违背道德,百姓不重视赏罚,这就丧失国之根本了。希望君主节制饮酒。”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原文]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
弦章1谏曰:“君欲饮酒2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