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外篇第七(4)
“及庄公陈武夫,尚武力,欲辟胜于邪,而婴不能禁,故退而野处5。婴闻之,言不用者,不受其禄;不治其事者,不与其难。吾于庄公行之矣6。今之君,轻国而重乐,薄于民而厚于养,藉敛过量,使令过任,而婴不能禁,庸知其能全身以事君乎?”
[注释]
1按“景公”是齐君杵臼死后的谥号,其时杵臼尚在,不得称谥。此或为作者之疏失,或为后人妄改。2这是“问事君善哉”的倒装句,意思是,您问侍奉君主问得好啊。3尽复而不能立之政:把主张全都向君主讲了,但不能在政治上加以实行。4支:同“肢”。5野处:居住在乡间,指东耕于海滨。6吾于庄公行之矣:我对于庄公就是这样做的,指庄公为崔杼所杀而自己不殉死事。
[译文]
高子问晏子说:“先生侍奉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他们都敬重您,三个国君的心是一样的呢,还是先生有三个心呢?”晏子回答说:“好啊!问我侍奉国君的事,问得好啊。我听说一心可以侍奉好一百个国君,三个心不可以侍奉好一个国君。因此三个国君的心并非一样,而我也没有三个心。我辅佐灵公的时候,只能尽力回答询问而不能在治国方面有所建树,因此只能保全自己的四肢以听候国君的使唤罢了。
“我辅佐庄公的时候,朝堂上都是武夫,庄公崇尚勇力,想用违背道德的行为去战胜不道德的行为,而我却不能禁止,因此引退到偏僻的地方居住。我听说,自己的建议不被国君采纳,就不能接受国君的俸禄,不能为国君处理国事的,就不和他一起受难,我在庄公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如今的国君,轻视治国而重视享乐,对百姓刻薄而厚待自己,横征暴敛,役使百姓超过他们所能承受,而我不能禁止,还不知道我是否能保全自已,来侍奉国君呢!”
晏子再治东阿上计景公迎贺晏子辞第二十
[原文]
晏子治东阿1,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2。”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3,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4,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宗。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5,避贤者之路6。”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注释]
1东阿:古邑名,在今山东省西部。2加大诛于子:加罪处罚您。3上计:送上记载赋税收入的帐簿。4属托不行:谓没有人敢来嘱付托情。5乞骸骨:旧时大臣辞职为乞骸骨。言得使骸骨能归葬乡土。6避贤者之路:让出进贤之路。
[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过了三年,景公将晏子召回,训斥他说:“我觉得先生很有才干,因此派先生前去治理东阿,如今你将那里治理得一片混乱,您还是罢官好好反省吧,我要加倍处罚你。”晏子回答说:“我希望改变方法治理东阿,如果三年治理不好,将我处死也可以。”景公同意了。于是第二年送上赋税帐薄,景公亲自迎接他,并祝贺说:“太好了,先生对东阿治理得很好啊。”
晏子回答说:“过去,我治理东阿,从不接受私人请托、贿赂之事,山上水里的利益都拿来接济贫民。那时候,百姓不挨饿,而君王却降罪于我。后来,我治理东阿,请托关系大行,贿赂之事常有,并横征暴敛,并拿出很少的一部分充入宫府,逢迎君王左右的人,山林池塘里的收益都收入有权势的人家。这时,挨饿的人已经超过了一半,君王反而迎接并祝贺我。我很无能,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告老还乡,给贤能的人让路。”拜了两拜,便离去了。景公于是离开座位而谢罪说:“先生勉力再去治理东阿,东阿是先生您的东阿,我再也不干预了。”
太卜绐景公能动地晏子知其妄使卜自晓公第二十一
[原文]
景公问太卜1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2。”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
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3,地其动乎!”太卜曰:“然。”
晏子曰:“吾言之,恐子死之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4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
陈子阳5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可谓忠上而惠下也。”
[注释]
1太卜:官名,掌占卜。2动地:使地震动。3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昔,夕,夜里。钩星,客星,四,指房宿,房宿四星,故称“四”。心,心宿。古人认为客星运行于房宿心宿之间,将发生地震。4惶:惑。5陈子阳:又作田子阳,齐臣。
[译文]
景公问太卜说:“你的道术有什么能耐?”太卜说:“我能使地震动。”景公召见晏子并把这事事告诉了他,说:“我问太卜说:‘你有什么能耐?他回答说:‘他能使地震动。’可以使地震动吗?”
晏子默不作声,走出来,前去拜见太卜说:“夜里我看见钩星出现在房星和心宿的中间,地恐怕要震动吧?”太卜说:“是。”
晏子说:“我一旦把这事说出去,恐怕你就必死无疑了吧;我沉默没有回答君王,又怕国君受到你的蛊惑。你去说明白这件事,对国君与臣子都有好处。忠于国君的人,难道一定要伤害他人吗!”晏子出来之后,太卜跑进宫中拜见景公,说:“我不能使地震动,地本来就要发生震动了。”陈子阳听说这事后,说:“晏子沉默不语,是不想给太卜引来杀身之祸;去见太卜,是怕国君受太卜蛊惑。晏子,是个仁人,可以说他是个忠于国君而又施惠下属的人。”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
[原文]
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有纳书1者曰:“废置不周2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专易之行存,则君臣之道废矣。吾不知晏子之为忠臣也。”公以为然。晏子入朝,公色不说。故晏子归,备载3,使人辞曰:“婴故老悖无能4,毋敢服壮者事。”
辞而不为臣,退而穷处,东耕海滨,堂下生藜藿,门外生荆棘。七年,燕、鲁分争,百姓惛乱,而家无积。公自治国,权轻诸侯,身弱高、国。公恐,复召晏子,晏子至,公一归七年之禄,而家无藏5。
晏子立,诸侯忌其威,高、国服其政,燕、鲁贡职,小国时朝。晏子没而后衰。
[注释]
1纳书:献上书信。2不周:不和谐。3备载:套上车马。备,通“犕”,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4故:通“固”,本来。悖:惑,胡涂。5家无藏:家里没有积藏的财物。意思是全都分给了贫困的人。
[译文]
晏子做了景公的相国,他用人的准则,只要发现贤才就提拔他,不苟同君王的看法;发现不好的官吏就免职,不避忌是君王宠爱的人。行为处事大公无私,说话也直言不讳。有个上谏的人说:“免职任用不和君王协调一致,就叫作专权;说话在君王面前也不忌讳,叫作傲慢。专权傲慢的行为存在,那么君臣之间的道义就没了。我真不知道晏子怎么能成为忠臣。”景公觉得他言之有理。晏子入朝,景公言辞和脸色都带着不满。因此,晏子回到家,将东西装上车,派人告辞说:“我年老无能,不能再从事年轻人做的事了。”
于是晏子告辞,不再做景公的臣子,退隐到偏僻的地放居住,亲自在东边的海滨耕地,堂下长了藜藿,门外生满了荆棘。七年后,燕国与鲁国发生战事,百姓动荡不安,家中一贫如洗。景公亲自管理国家,不再受到诸侯的尊重,王室的势力甚至弱于高氏、国氏。景公很害怕,于是又召回晏子。晏子返回,景公把七年的俸禄一并归还了晏子,晏子全部分给贫穷的人,没有藏在自家。
晏子复位,诸侯惧怕他的威严,高氏、国氏顺从他的行事,燕国、鲁国来朝贡,小国也按时来朝见。晏子死后齐国就衰落了。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第二十三
[原文]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辞焉。傧者1谏曰:“高纠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2而逐之,敢请其罪?”
晏子曰:“若夫方立之人3,维圣人而已。如婴者,仄陋4之人也。若夫左婴右婴之人5不举,四维6将不正。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7吾过也,吾是以辞之。”
[注释]
1傧者:傧相,迎接客人的人。这里指身边的人。2曾无以爵位:连爵位都没有得到。3方立之人:立身于道的人。意思是能依道行事的人。4仄陋:浅陋。仄,陋。5左婴右婴之人:左和右都是辅佐、帮助的意思。婴是晏子自称。6四维:四种纲纪,指礼、义、廉、耻。7弼:纠正。
[译文]
晏子让高纠管理自己的家事,但是干了三年就辞退了他。侍从劝说道:“高纠为您服务了三年,您连爵禄都没有给他,反而辞退了他,请问他犯了什么罪过?”
晏子说:“以道义立身而毫不动摇的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是偏离道义的浅陋之人。如果我身边辅佐我的人不能指出我的过失,礼义廉耻的原则在我身上将会发生偏差。如今高纠这个人为我服务了三年,从未矫正过我的过失,我所以才将他辞退。”
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第二十四
[原文]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榖,其县十七,著之于帛1,申之以策2,通3之诸侯,以为其子孙赏邑。寡人不足以辱而先君4,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