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血压控制在什么水平才理想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首位原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通过综合治疗,血压控制在什么水平才理想?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应降至<140/90毫米汞柱,≤138/83毫米汞柱更为理想。轻度患者以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为好。中青年应降至<130/85毫米汞柱,老年患者以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为宜,单纯收缩压高者也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心、脑、肾等脏器损害时,应尽量将血压降至<130/85毫米汞柱或达到理想水平。注意:降血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所以,有专家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如果要预防脑出血、脑血栓、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应该将血压控制到多少才理想,现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和报道,简介如下:
1.预防脑出血,血压控制在120/80最理想
学者王氏认为:脑出血又叫出血性卒中,俗称脑溢血,是指脑内血管突然发生破裂,迅速形成局部血肿,挤压周围脑组织,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全国每年发生脑出血约50万人。脑出血的病因有多种,但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整个脑出血的70%以上。长期的高血压易导致脑的小动脉硬化,血管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过度用力或情绪变化时可引起血压骤然升高,即可造成脑内小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
血压越高,患脑出血的风险越大。要减少脑出血的发生,控制高血压很关键。
那么,在脑出血的预防中,血压应控制在多少才合适呢?一般情况下,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若能把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则最理想。
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小,血压易波动。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刻,血压可能不一样。这就要求高血压患者需要勤测血压,使24小时内血压的波峰和波谷接近。尤其在刚开始服用降血压药,或者更换降压药时,更应该加强血压的监测。有的老年人每天一次口服硝苯地平(心痛定)等短效降压药,服药半小时测血压都在120/80毫米汞柱,认为血压就控制好了。殊不知,这种药物的作用时间短,药效降低后血压可能已超过120/80毫米汞柱,但如果患者选用长效降压药物,并加强血压监测,保证血压在不同时刻都相对平稳,则可有效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2.新发脑血栓,勿过度降压
学者张氏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或脑血栓。我国是脑卒中发病大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病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很好地控制血压是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关键。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控制标准,在不同情况下是不一样的。
(1)未发生脑血栓:在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当然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最理想。大量的研究和经验证明,把血压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或再发。
(2)脑血栓急性期:刚发生脑血栓的1~2周,血压应如何控制,目前尚有争议。但多数专家认为,过度降压是有害的。此时应将血压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如180~200/100~110毫米汞柱,这样对缺血性脑卒中周边部位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能有帮助,进而减少脑梗死范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过后仍需要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3.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降压要缓慢
学者温氏认为:冠心病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发现,当患者的血压水平在115~185/75~115毫米汞柱时,收缩压每增加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每增加10毫米汞柱),严重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可增加1倍。因此,高血压患者进行适当的抗高血压治疗十分必要,这可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大大降低。
当高血压患者还未发生冠心病时的预防称为冠心病一级预防。既有高血压又发生过冠心病,为了预防再次发生急性冠脉事件,而采取的预防措施称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对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选择降压药物的种类和降压目标是不一样的。
(1)有高血压但未发生冠心病:这类患者一般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最好将血压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任何一种有效的降压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钙拮抗药、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滞药(arb)。如果患者的收缩压高于16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高于110毫米汞柱,常需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
(2)有高血压且发生过冠心病:这类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猝死、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和脑卒中,以及减少心肌缺血发生的次数,最好能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对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将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要注意缓慢降低血压水平,且舒张压最好不要低于60毫米汞柱。通常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一般推荐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药和acei或arb类药物,但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由专业医生来指导用药。
4.预防心律失常,降压应达标
学者杨氏认为: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5%~15%,高于同年龄的正常血压者。心律失常类型多种多样,轻的是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严重者可发生各种心动过速,甚至心源性猝死。血压快速升高可诱发心律失常,这种心律失常可随着血压降低而减少或消除。高血压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血压持续时间、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年龄、心肌肥厚程度、左心室舒张末容积、血钾水平以及合并心力衰竭等。高血压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在白天较晚上多,尤其在上午6~12时最多。
在高血压早期或轻、中度高血压时,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的。如果高血压治疗不及时或控制不理想,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组织纤维化、左心房扩大,使心肌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心肌的舒张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到高血压晚期,心脏逐渐增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加重,可产生各种心律失常。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控制血压、降压达标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疗,血压的有效控制可预防心律失常。对于没有并发症及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逐步降低血压;对较高危的患者或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较迅速地控制血压,使血压达标。普通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严格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和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患者的血压则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对高血压患者应在出现明显的心血管及其他脏器损害之前予以降压治疗。此时降压达标更容易,并且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存在心血管损害的患者尽管采用了联合药物治疗,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通常很困难,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强化降压治疗。
5.防治心衰,血压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
学者丁氏认为: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到主动脉并分布到全身脏器,需要克服遇到的血管阻力(即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收缩时把血液泵到主动脉,要比血压正常者受到的阻力大,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因此,在长期高血压的情况下,左心室肌就会逐渐肥大。日积月累,肥大的心肌不但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且可引起心肌纤维化,使得左心室壁僵硬度增加,严重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高血压可加重血管硬化、狭窄,加上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冠心病,更可加重冠状动脉狭窄,使心肌缺血缺氧更为明显,导致早期发生左心室肥厚、舒张性心力衰竭,进而心脏扩大,出现收缩性心力衰竭,这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有专家提出,高血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的升高)是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积极治疗高血压,对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由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关键。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损害心脏的主要早期表现。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利于心衰的早期诊治。
血压降到多少才能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呢?对于一般高血压病患者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应更为严格,应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高血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或左心室射血分数异常但无心力衰竭症状的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应降得更低些,以减轻心脏收缩所受到的阻力负荷,但收缩压(高压)不应低于115~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不应低于70~75毫米汞柱。适当的舒张压决定有效的心肌供血,如果血压过低,特别是舒张压过低,就会影响心肌血液灌注,导致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