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溃逃
获准撤退的隆美尔率领着“非洲军团”幸存的那些残兵败将踏上了一条漫长的撤退之路,在这以后的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他开始尽情施展那动若脱兔的“沙漠之狐”的风采。
至此,历时12天的阿拉曼战役最终以同盟国军队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场战役是德意法西斯在非洲末日的开始,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此役,德意军队共阵亡1万多人,伤1.5万多人,被俘8万多人。从此,一度纵横大漠的“非洲军团”一蹶不振,而英国第8集团军则赢得了全面的胜利。
阿拉曼一战得手,使得一直渴望打败隆美尔的蒙哥马利梦想成真,一夜之间他成了大英帝国的英雄和救星。因为一直急切地盼望一场久违的胜利,面对大获全胜的蒙哥马利将军,丘吉尔首相的声音竟有些颤抖,他握着蒙哥马利的手动情地说:“蒙蒂,大英帝国的全体臣民感谢你和你英勇的军队。”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品尝了胜利的果实之后,更主要的是能够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在这方面蒙哥马利堪称典范。他并未因为自己的一场胜利就忘乎所以,相反,他很清楚,不可一世的隆美尔是被他击败了,但那只狡猾的狐狸还远没有被击垮,更没有被消灭。此时,他正率领着他的残兵败将一路狂奔,妄图挣脱死神的阴影,一旦假以时日,他完全有可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绝不是蒙哥马利所希望看到的。
为了不给隆美尔以喘息之机,蒙哥马利决定立即率领士气正盛的第8集团军对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展开持续而猛烈的追杀。
与士气高昂的英军相反,阿拉曼之战的创伤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非洲军团”官兵的心头。这对于一支习惯了胜利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它极大地动摇了士兵们对自身和对他们指挥官的信任。
随着一系列防御战斗的失败,他们从阿拉曼到卜雷加,从卜雷加到布厄艾特,一个个本属于自己的阵地不得不放弃了。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和港口不得不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刹那间变成了每一个士兵痛心疾首的回忆,而就在他们还未从回忆中醒来时,现实又不得不逼着他们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撤退之路。
如果说,隆美尔此前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一位“极擅进攻,同时防御也很在行”的将领的话,那么此次“非洲军团”长达上千里的大撤退,则集中体现了他“沙漠之狐”的风采。每次蒙哥马利觉得“非洲军团”已成为他的囊中之物时,每次隆美尔都能奇迹般地得以逃脱,并且还能在撤退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追击中的英军反戈一击。因此,后来的军史家们很形象地给隆美尔戴上了一顶颇为受用的桂冠——“逐次抵抗大师”。
应该说,很少有哪种环境竟然能在一支军队撤退时,还如此恶毒地消耗着它的能量和精髓。然而,隆美尔却依旧表现出了他身处逆境时那种惊人的狡诈。虽然疾病缠身,头晕目眩,但他率领着7万德意联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穿过了北非海岸线几百公里荒无人烟的沙漠。
这支首尾长达100公里,由坦克、大炮以及各种载人车辆拼凑起来的队伍,一路上忍受着热带白昼酷热的煎熬,经受着黑夜疾风暴雨的吹打,同时还经常遭到同盟国军队无情的空袭。有好些日子,由于缺乏燃料,整个撤退行动不得不瘫痪下来。但是,隆美尔那些身经百战、忠诚不渝的士兵们却仍然在为掩护撤退做着殊死顽强的抵抗。
在竭尽全力地应付蒙哥马利一次次“欲置‘非洲军团’于死地”的侧翼包围行动的同时,疲于奔命的隆美尔还不得不应付来自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要他死守到底的荒谬命令。在他的心目中,待在后方指挥部里的大人物们根本无视“非洲军团”和第8集团军之间实力对比近于1比10这一令人寒心的数字,而是一味地从政治甚至面子的角度来盲目地命令他死守到底。
连年苦苦征战却得不到有力支持的隆美尔再也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愤懑,他不禁仰天长啸:“到底什么叫‘到底’?难道说让‘非洲军团’在这场毫无希望的厮杀中全死光了才叫‘到底’?难道在敌人迂回包抄的情况下也不考虑后撤,宁可坐以待毙也要抵抗,这才叫‘到底’?”
无人理解的隆美尔,只有在给妻子露西的信中才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舞台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老实说,我已经鞠躬尽瘁,做出了非凡的努力,结果却落得了这种凄惨的下场。”
面对来自敌人和自己上司的双重压力,隆美尔陷入到一种极其复杂的矛盾之中,经过反复的斟酌和思谋,一个职业军人的良知让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宁可抗上,也要尽量挽救每一个“非洲军团”士兵的生命!墨索里尼听到这个消息时,肺都快气炸了,他声嘶力竭地叫嚷:“不许撤退!非洲是属于我们的!”
然而,早已立下横心的隆美尔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他对参谋长德·甘冈说:“不能再犹豫了,多一分犹豫就多一分全军覆灭的危险!你把我的命令传下去,让大部队迅速撤退,一切后果由我隆美尔一人承担。”
11月4日黄昏过后,隆美尔的司令部已安全撤离。在右面海岸线的公路上,燃烧的车辆喷着烈焰,火光冲天,大部队仍然在穿越无垠的沙漠。蒙哥马利依仗其雄厚的兵力和充足的后勤供应,对隆美尔的残兵败将展开了无所顾忌的步步紧逼式追杀。他费尽心机地为已成惊弓之鸟的德国人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但每一次都在他认为大功即将告成时,被隆美尔这只狡猾的狐狸奇迹般地逃脱。
6日凌晨,隆美尔的部队终于穿过黑暗,开始向梅沙马特鲁进发,那些依稀可见的阿拉伯村庄没过多久就深深地沉睡在了后面的夜幕中。在出人意料地挨了隆美尔的几次回身一脚之后,蒙哥马利的行动变得谨慎和小心起来。天亮的时候,蒙哥马利集中兵力在梅沙马特鲁正东方向收紧罗网,他暗下决心:“这次决不能再让隆美尔跑掉了!”然而,隆美尔的表现再一次让他失望了。这次隆美尔要感谢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它使沙漠变成一片泽乡,从而成功阻止了英军迂回的企图。蒙哥马利气得脸色苍白:“这只狡猾的狐狸!”
得以逃脱的隆美尔利用两天时间对他的部队进行了调整。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无疑是个烂摊子——装甲军团的战斗力已经微乎其微,仅剩下了10多辆坦克,部队有1000多人阵亡、近4000人负伤、近8000人失踪,意大利第10军被留在阿拉曼防线,没有车辆,没有燃料和淡水;第21军特兰托的半师人马于10月24日被英军赶上,而另一半则和博洛尼亚步兵师一起遭到了噩运——听候命运之神的处置;最悲惨的是第20军,他们于11月4日全军覆没;第19轻装甲师只有1个营的兵力;虎口脱险的第164轻装甲师也只留下了1/3的兵员。原本庞大的“非洲军团”此时仅剩下了一个团的架子。
唯一令隆美尔感到欣慰的是,11月7日,兰克将军和他属下的800多名空降部队奇迹般地出现在他的指挥车旁。隆美尔兴奋地问:“你们怎么赶到这里来的?”
兰克将军对隆美尔意见很大,因为11月4日隆美尔下达撤退命令时,并没有及时通知到他的部队。
听到元帅的问话后,他很冷漠地行了个军礼,尖酸刻薄地回答道:“我们当然是指望不上别人的,只是运气稍好些,依靠自己的力量伏击了一支英军运输队,偷到了汽油,这才能追上您的部队呀。看样子,你们跑得还是不够快!”
隆美尔知道他心里不顺,便没说什么,毕竟在这个关键时刻,能搞到些汽油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从这点来讲,兰克将军也算是立了一功。
对于隆美尔来说,这种脑袋屡屡被别人套进绳索,每一次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能幸运地挣脱出来的遭遇,让他感到沮丧万分。他很清楚,假如哪一天不走运的话,他和他的这支曾经能征善战的队伍,就有可能和他过去取得的所有辉煌一起,被深深埋葬在这残阳如血的茫茫大漠中。
由于失去了制空权,讨厌的英国轰炸机像影子一般追踪着这支仓皇奔逃的疲惫之师,它们肆无忌惮地把*倾泻到“非洲军团”的头上,使隆美尔的逃跑之路逐渐转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之途。
看到道路两旁那熊熊燃烧的车辆和士兵们血肉模糊的尸体,一向意志坚定的隆美尔不禁悲从中来。他站在布满灰尘的敞篷车上,大声地向士气低落的士兵们喊话:“抬起头来,勇敢的‘非洲军团’的士兵们,蒙哥马利那个浑蛋是追不上我们的,一旦元首给我们送来了援兵和汽油,我们就会像从前那样狠狠地教训一下可恶的英国人。”
然而,元首真的会派兵来救援吗?隆美尔没有把握让官兵们相信,事实上,连他本人也不相信。
11月8日,雨后初霁,隆美尔决定再次转移。他不得不放弃梅沙马特鲁,进一步撤退。在部队向西移动之前,隆美尔与几位装甲师指挥官碰了一下头,最后他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必须让部队按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沿公路开拔,这样才不至于被敌人一网打尽。
这一招果然奏效,隆美尔和他的部队很快就撤退到边境上去了。在去往利比亚边境的途中,隆美尔与伯尔恩德意外地相遇了。
伯尔恩德曾于11月4日晚些时候晋见过希特勒,他把希特勒的重要命令原原本本地转达给了隆美尔:“元首指示,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在非洲某个地方重新建立起新的战线,而且要选择在不太重要的地方。元首答应要让你的装甲军团恢复元气,重整旗鼓。你们很快就能得到最近生产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具有大杀伤力的88毫米大炮以及41型高射炮,还有新出厂的10多辆巨型坦克、新式4型坦克和‘虎’式坦克,要知道,它们每一辆都有60多吨重。”
然而,刚刚因为受到点鼓舞而增添了一点信心的隆美尔被接下来的消息惊呆了。战场指挥官威斯特法尔打来电话:“元帅,大事不好,一支庞大的、拥有10万人的美军部队已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登陆了,他们会从另一方向向我们逼近。”
隆美尔拿着电话愣在那里,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好,我知道了。”
此时的隆美尔已经对留在非洲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很清楚,如果没有轴心国的其他部队作掩护,要想建立一个新的立足点是不可能的,看来的确是该撤出非洲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