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品藻第九(1)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1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2之下。元礼居“八俊”3之上。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4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5,览倚伏6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诸葛谨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司马文王问武陔7:“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8,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注释]
1陈仲举:即陈蕃,字仲举。李元礼:即李膺,字元礼,东汉人。2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个当时受人景仰的人。3八俊:指李膺、王畅、荀昱、朱寓、魏朗、刘佑、杜密、赵典八个才能出众的人。4目:评价。5王霸之余策:王道和霸业的策略。6倚伏:互相依存、制约。7武陔:字元夏。8通雅博畅:通达正直,学识渊博。
[译文]
汝南郡陈仲举、颍川郡李元礼两人,人们一块谈论他们的成绩和德行,判断不了谁先谁后。蔡伯喈评价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管理下属。冒犯上司难,整饬下属容易。”这样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末,李元礼位于“八俊”之首。
庞统到达吴中,当地人纷纷与他交朋友。他看到陆绩、顾劭、全琮,就评价他们道:“陆绩是人们常说的驽马,不过有代步的用处;顾劭是人们所说的驽牛,但能够负重到很远。”有人说:“照您这么说,应当是陆绩胜出些?”庞统说:“驽马即使比驽牛跑得快些,不过它所运载的只不过是一个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一百里,所运载的又何止一人?”吴中人士没法驳倒他。他又接着说:“全琮看重声名,就像汝南的樊子昭。”
顾劭曾经和庞士元夜里说话,他对庞士元说:“据说您因非常善于鉴别人才而出名,我和您比较,谁更好些?”庞士元说:“移风易俗,赶时代潮流,这点我没法与您相比;对于谈论国家的策略,掌握事物因果变化的规律,我好像比你要强一些。”顾劭也赞成他的话。
诸葛瑾、弟弟诸葛亮还有堂弟诸葛诞,都有很高的名望,各自在一个国家任职。那时人们觉得蜀国得到了他们家的龙,吴国获得了他们家的虎,魏国获得了他们家的狗。诸葛诞在魏国,与夏侯玄齐名;诸葛瑾在吴国,吴国朝廷里都赞叹他宽宏的器量。
司马昭问武陔:“陈玄伯跟他父亲比如何?”武陔说:“在明达雅正、渊博通畅,能把天下的威望教化当作自己的责任方面,不如他父亲;但在精明练达、简要周全、建功立业方面,胜过他父亲。”
正始中,人士比论1,以五荀方2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顾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冀州刺史杨准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淮与裴、乐广友善,遣见之。性弘方3,爱乔之有高韵,谓准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4,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准笑曰:“我二儿之忧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然并为后出之俊。
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5。”
王夷甫云:“闾丘沖6优于满奋、郝隆7。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故王中郎8作碑云:“当时标榜,为乐广之俪9。”
庾中郎与王平子雁行。
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叹曰:“不知我进,伯仁退?”
[注释]
1比论:并列起来评论。2方:比拟,相比。3弘方:宽宏正直。4神检:高贵的品德修养。5解明:精明。拙:不擅长。长:长处,优点。6闾丘冲:字宾卿,西晋高平人。7满奋:晋高平人。郝隆:当作郗隆,西晋高平人。8王中郞:王坦之,王承之孙。9俪:比并。雁行:雁阵,指如大雁一样排列有序。
[译文]
正始时期,人们把名流们互相比对评论,用五位荀门中的人物和五位陈门中的人物比较:荀淑比陈寔,荀靖比陈谌,荀彧比陈纪,荀彧或比陈群,荀比陈泰。此后又用八位裴门中的人物和八位王门中的人物比较:裴徽比王祥,裴楷比王夷甫,裴康比王绥,裴绰比王澄,裴瓒比王敦,裴遐比王导,裴比王戎,裴邈比王玄。
冀州刺史杨准的两个小儿杨乔和杨髦,全是童年时就已成才。杨准和裴、乐广的感情不错,就让两个儿子和他们见面。裴大度正直,喜爱杨乔的高雅气质,对杨准说:“杨乔的成绩将会与你相当,杨髦稍微差一点。”乐广清正质朴,他喜爱杨髦非凡的品格,对杨准说:“杨乔当然赶得上你,但是杨髦更优秀。”杨准笑着说:“我这两个儿子的好坏,便是你们裴、乐二人的好坏。”此后有人评论他们,认为杨乔即使高雅有气质,但操守不是很完美,证明乐广的评价是正确的。不过二人都是晚辈中的精英。
刘纳刚来洛阳,同当时的一些名士见面后,赞叹道:“王衍精明过人,乐彦辅真的让我敬佩,张华这个人我不是很了解,周恢非常善于巧用自己的不足之处,杜育却不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
王衍评价说:“闾丘冲比满奋、郝隆好。这三人全是高才,而闾丘冲最优秀显达。”
王衍以王承比乐广,故而王中郎在为王承所撰的《碑文》中写道:“当时的品评,认为王承能够和乐广相匹敌。”
从事中郎庾子嵩和王平子并列。
大将军王敦在西晋时期,每次和武城侯周伯仁相遇,总是马上拿扇子遮住脸。此后来到了江南,就不再如此了。王敦叹道:“不知是我有了长进了,抑或是周伯仁退步了?”
会稽虞1,元皇时与桓宣武同侠,其人有才理胜望。王丞相尝谓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未达2而丧。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3。”复问郗,郗曰:“周比臣,有国士门风。”
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阿平故当最劣。”庾曰:“似未肯劣。”庾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左右蹑公,公乃止。
人问丞相:“周侯何如和峤?”答曰:“长舆嵯4。”
明帝问谢鲲5:“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6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注释]
1虞:字思行。2达:显贵。3功夫:功力;修养。4嵯: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5谢鲲:字幼舆,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6端委,严整宽长的礼服。
[译文]
会稽郡虞,晋元帝时与宣城太守桓彝是同僚,这个人有才能,善义理,名望高。丞相王导有次对他说:“孔愉有您的才能,却没有您的名望;丁潭有您的名声,却没有您的才干;这两方面兼而有之的,大概便是你了吧!”可惜虞还没有登上高位就去世了。
晋明帝司马绍问周:“你自认为和郗鉴比较怎么样?”周说:“郗鉴和我比较,好像更有造诣。”明帝又问郗鉴,郗鉴答复说:“周和我相比,更有国士的风度。”
大将军王敦东下京城,庾亮问他:“据说你有四位朋友,是些什么人啊?”王敦答复说:“您家的中郎、我家的太尉、阿平还有胡毋彦国。其中阿平该是最差的。”庾亮说:“似乎他还不肯甘心居后。”跟着又问:“谁又在他们之上呢?”王敦答复说:“自然有人。”庾亮又继续问:“是谁呢?”王敦说道:“嗐!自有公论吧。”手下的人用脚踩庾亮暗示,庾亮才没有再问。
有人询问丞相王导:“周与和峤比较怎么样?”王导答复说:“长舆像高山一样挺拔。”
晋明帝司马绍询问谢鲲:“你自认为和庾亮比较怎么样呢?”谢鲲答复:“身穿朝服端坐在朝中,成为百官的模范,这方面我不如庾亮;但纵情于山水之间,我自认为超愈庾亮。”
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颖,曰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议郎、祭酒者也1。
明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周曰:“陛下不须牵比。”
王丞相云:“顷下2论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唯共推太尉3,此君特秀。”
宋祎4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镇西问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5耳!”镇西妖冶故也。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6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
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7,不减父祖,然旷澹处8,故当不如尔。”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