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农场唱诗
第十章??农场唱诗
转眼已到了七月,油茶村的风里充满农民丰收的喜悦。田里的稻子已经熟透了,黄灿灿的一片接着一片,油茶村的稻谷今年结的异常多,稻杆全被稻谷压弯腰,李景平的脸上整天都洋溢着笑容,出门一遇上人,就热情地打着招呼。
今年的生产指标一定会超额完成的,李景平心里想着。
他想起去年的惨淡,脸色有些变化。去年闹蝗灾,整个镇的收成都不好。他和大队支书去镇里开会,他们油茶村被镇上点名批评,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他知道其他的村的产量上报有猫腻,但又能怎么样,尽管有人早就和他打过招呼,但是他是个务实的人,从不弄虚作假,也不会弄虚作假。他在会上发誓说:“今年他们村再完成不了产量,他这个生产队长就不干了。”
今年一开春,他就组织人把队里的鸭子鸡全放田里去,又叫孩子们没事就去抓蚂蚱,还计工分,可把孩子们和大人们高兴坏了。
旭日小学放了假,周子先闲着也无事,一块跟着油茶村的人抢收!
田里的打谷机声音,人们喊号子的声音,还有一大早老张打铜锣的声音,宣告着抢收的开始。
稻谷熟了之后,李景平又安排老张一新差事——打铜锣。打铜锣主要是为了赶村民们的鸡鸭,防止鸡鸭去田里糟蹋粮食,同时,也防止个别人家耍心眼,往自己家里偷拿谷子。老张边打铜锣还会学起戏里的话:“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
一早一晚,老张的铜锣声从不缺席,像人们上工下工的号令一般。
孩子们在这个季节也是又乐又愁。乐的是不用每天去爬黄泥坳去学校,愁的是要下田割稻谷,也是要起得早的,而且割稻谷可比读书辛苦多了!
秋奶奶的腿伤已经好多了,不再依靠拐杖走路,她也要下田割稻谷挣工分。大家伙都劝她再多休息些时间,她不肯,说是看着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的,自己不好好意思躲在家里。
周子先没有上课后,一直住在小乐家里。他本来是不用下田里干活的,但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秋奶奶的腿脚虽然不便,但是手却是极为灵活,比村里的其他年轻妇女们干起活来都快!女人们都劝她慢些干,不要累着。她说累不着,看着这么好的稻子就感觉不到累了。
干的最慢的是周子先,他平日最少干活,城市里出生的他,这些农活大多做不来。他的镰刀挥的慢,而且割的稻杆散落到处都是。村民看到了都忍不住笑,说知识分子下田,干的不是活,是图个趣味。
周子先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好意思地朝着大家笑。小乐知道周子先难堪,悄悄的告诉周子先怎么拿稻杆,拿多高,怎么割,割多高,怎么放,放多少一堆。周子先暗暗记到心里,但是速度还是慢,老被人甩在后头。
不过,他看到与自己半斤八两的两个知青心里又好受了一些。
李景平过来,看到周子先一脸乏累和尴尬,笑着说:“子先啊!你是教书匠,学问高,给大家唱首诗吧,助助大家的力气吧!”。
周子先满眼感激对着李景平点头,干活不是他强项,背诗相信这里没人比他强。他将镰刀插在土里,站在田埂上,又想:念首什么呢?他抓了下脑袋,看到眼前的场景,想到了一首白居易的诗,清清嗓子,他唱了起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拢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惠,左臂悬敞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那两个知青挥着镰刀说唱得好好,村民自然听不懂,但听起来韵味十足,于是也跟着说好。李景平听了,他的脸色却不太好看,他知道这首诗要是传到某些人的耳朵里,后果难以想象。
章节结束语:请珍惜眼前的美好,可能它再也不会回来。请保持现在的激情,它会支撑你度过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难过。不要抱怨时代,他会让你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