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章秋歇寺
福源村的西北方向有个寺庙叫秋歇寺,说起来,这寺庙的来历倒还不小,又因与后文有着联系,所以有必要单独写一章节。
秋歇寺早在南齐修建成,原名叫清福寺。后宋太平兴国五年不知什么原因又改名无为寺。到了明末时期因兵变遭遇战火,片瓦无存,仅剩几堵荒墙。清朝时,泠江县一名为张善才的大官合名僧莹白募化重修,召集县城里所有瓦工木匠,历经一年零九月方才完工。完工时正是秋去冬来的时候,万事万物进入了歇息。一天,莹白和张善才在庙前商议取什么寺名好,莹白见庙前几棵树落叶纷纷,得了灵感,取寺名为秋歇寺。
秋歇寺依着无名山而修,庙里所有的房子都是砖瓦木梁结构,寺舍井然,规模较之报恩寺要宏大雄伟许多,庙里景观更不用多说。
寺内共有四进院。一进院前面是山门,后改造成了牌楼,楼牌匾上是张善才题的“清修福地”四个墨黑大字,山门后为前殿,殿楼上同有一块大匾,上面题有莹白亲写的“大雄宝殿”的金色大字。
二进院只有一座法堂,是寺内僧众诵经的地方。
三进院有彻堂、度生堂,四进院建筑最多,有一亭、二阁、三楼、四台及其他厢房。一亭是碧岩亭,二阁是华严阁、齐去阁,三楼为是钟楼、彻书楼、观景楼,四台是弥陀台、观音台、释迦牟尼台、灵殊台。除此之外,寺旁还有供僧人居住的房舍和田地。
这样一个气势非同一般的寺庙,按理说是留存不下来的,但事实上它却安然无恙地现存到现在。
这不得不说说那位大官员张善才的背景。张善才不是别人,正是泠江县四大家族张家的祖上,张善才十九岁就考起了状元,是泠江的第一位状元,后来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二品官员。有着这样的家族渊源,张家后代些也出不少了不起的人物,战争年代在部队里还有当师长的,所以说,在旧时代,张家的势力在泠江那是没得说。
那时候,不是没人想摧毁秋歇寺。
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乌泱泱的一群人,来势汹汹,一脸正气凌然的模样,喊着口号奔秋歇寺去了。
寺里住持闻声,早有防备,他偷偷派人去向张家的人传口信,又叫僧人把守着山门,千万不要将人放了进来。因寺内大多是武僧,又见他们个个展开架势,丝毫不惧他们。那群人心里有些害怕打不过,不敢硬闯,便也叫人去县里去请示,准备叫mb队来。
人群里的带头的年轻人不是本地人,摸不清这其中关系,凭着一腔“打到封建迷信”的热血,不知里面水的深浅,在他人看来不过是个十足的愣头青。秋歇寺前,双方相持不下,直至下午。
先是从人群中开了几辆车进来,一些持着枪的人员下车后,又下来几位穿戴齐整的人。那带头人本想上前打探,谁知那几位一幅趾高气扬地进了寺内,谁都没有理会他,那几个公安模样的人紧紧握着手里的枪,不让任何人靠近。
人群里有几个人见此状况,大为吃惊,纷纷来问那年轻人。可年轻人也是一头雾水,摸不清头脑。正在众人进退两难的时候,只见张家人来了一群又一群,把那人群包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这时,人群逐步骚动起来。见到这样的场面即便无人言语,人的心中也猜个七八分。可笑的是人群中那有知情的人竟趁他人不注意,悄悄溜走了。年轻人见情况不妙,也想逃,不料却被一个持枪为首者逮个正着,捂着嘴上了拷,带上车里,匆匆而去!
剩下的人胆怵,垂头丧气地傻站那里,不敢动弹。
待那几位穿戴齐整的人出了庙,上了车走后,张家人方才散去,那所剩无几的人自识无趣,也都怏怏离开。
那天以后,秋歇寺像有了护身符一般,没有一个人敢到那里撒野,有些常年来香客听说了这事,也不敢再来。至于那位不知姓名的年轻人最后怎样了,谁也不知道,想是落不了好!
这个事件到后来还常常被人说起,福源村的人说:那是他们村第一次来那么多人,也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