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川军抗战史(上)
陶苗苗注意到我语气的变化,面色略微严肃一点,好奇道:“冷大哥,想不到你如此急公好义,好啦,我不打趣你了。”
我正色道:“苗苗,你可知当年在腾县,发生过何事?”
陶苗苗歪着头,想了半晌,才肃然道:“冷大哥可是说抗战时的腾县保卫战?”
我点点头:“当年血战腾县的乃是我川军将领,所以那里埋葬的,很可能就是我巴蜀子弟。”
顿了顿,我又道:“我冷家世居青城,也是巴蜀子弟,遇到这种事情自然责无旁贷,往大一步说,我们三清子弟,乱世出山,就算那些英灵遗骨不是巴蜀子弟,也是我炎黄子孙,我要去尽绵薄之力,也是我镇妖一族的使命。”
陶苗苗肃然起敬:“冷大哥,对不起,是我不对。”
我略微平复一下心境:“苗苗,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你我内三家子弟,责任重大,更应该秉承黎太师叔遗志。”
陶苗苗听我提及她师门长辈,豁然肃立,低首道:“冷师兄教训的是。”
我拉着她坐下,缓缓向她回忆起当年这段山河破碎,浴血奋战的日子。
辛亥革命后,四川陷入军阀混战之中,巅峰之时,四川有大小军阀100多个。
人多了,就不可避免会陷入争地盘,抢人头的争斗之中。
但四川就这么大点地,各军阀之间,难免沾亲带故,而且当时当兵的不就是混口饭吃,敌对双方,彼此之间有可能是邻居,亲戚,兄弟,这边打完仗,下来还能在一起吃饭走亲戚。
这样的队伍,战斗力可想而知。
不仅士兵之间,连军阀之间,也有这层关系,当时最大的两个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就是叔侄关系。
因刘湘占据川东,可以充分接受外援,购买军火,并且截断了通往川内其他要道,这就让刘文辉特别不满,平素争斗不断。
但这种关系,丝毫不妨碍刘家老太太过大寿的时候,这两人联袂赴约,彼此敬酒。
在当时川内,军阀之间有四不打:红白喜事不打,农忙不打,收割不打,田间不打。
意思很简单,种粮食,人情世故是主业,打仗是副业。
更有甚者,当时有两个军阀打仗,一众老百姓在旁围观。
这样的奇景,估计也只有当时四川有了。
其他地方打仗都是动则死伤上万,只有川内的军阀,硬生生将这件严肃的事情弄成过家家。
而且就四川这一省之地,要养活那么多军队,其装备情况可想而知。
这样的部队,在当时全国,不仅最穷,而且最没有战斗力。
陶苗苗眨巴着眼睛,有些不解问道:“冷大哥……”
我道:“给你讲这些,是想给你说明,原来他们是什么样,后来出川之后又是什么样。”
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刘湘是第一个致电要求抗战的人。
随后,在几天之后的国防会议上,刘湘在会议上慷慨陈词:“四川愿出30万军队,500万壮丁,供给粮食若千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皆可贡献于国家。”
与会者无不动容。
回去之后,刘湘便开始总动员,当时川内派系林立,很多将领根本不愿意出川,刘湘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在报纸上发文,号召四川军民《誓复国仇》,用敌人的血,洗刷川军内战的耻辱。
正是由于他的带动和坚定,远离烽火第一线的四川,迸发出巨大的抗战激情。
随后,在9月5号成都少城公园,刘湘亲自讲话,号召大家一定要坚决抗战,洗刷耻辱,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随后,川军主要将领邓锡侯,唐式遵都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
尤其是唐式遵,因为常年内战,被四川人骂为唐瘟猪,但他那天直接念了一首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势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诗念完,当初骂他唐瘟猪的老百姓泪流满面,掌声雷动。
那一天动员大会,很多人是妻子送丈夫或者父母送子女参军,大家都明白此去九死一生,很多人都提前写好了遗书。
当时安县有个五十多岁的老者王者成,因为自己参军年龄超龄,就让自己儿子王建堂去参军,并且送出了一面死字旗。
“我不愿意你在我身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份。”
这面旗帜,至今收藏在建川博物馆,激励着后代无数。
陶苗苗听着感动不已,声音有些哽咽:“冷大哥,我只知道当年他们很悲壮,从未听闻这些详细的情况。”
我点点头,说道:“所谓匹夫不可夺志,川军一直被称为内战外行,外战内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历代以来,从元蒙开始,钓鱼城抵抗元军几十年,后来张献忠屠杀四川,都没有浇灭川人的这份热情,建国10个元帅,四川就出了四个。”
陶苗苗点头称是。
我接着道:“一个人只要大义不亏,国人便会做出公正的评价,那刘湘在四川称王的时候,鱼肉乡里,苛捐杂税,标准的旧军阀一个,但在民族大义这块,他不负国人,37年出川,已经患病在身,最终在38年1月病逝,年仅50岁。
临死之际,他还写出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不还乡,至今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
就凭这一点,大家对他的评价,就上升了一个台阶,后来建国后,四川当地人编了一首童谣:飞机飞得高,炸死刘文标,飞机飞得矮,炸死刘文彩,将刘湘排出在外,就是因为他抗战有功。”
陶苗苗默然不语。
我接着道:“苗苗,就好像苏持文,虽然他触犯门规,拘人生魂,有错在先,但他折损寿元,助当地修桥铺路,又一腔孤勇,宁愿舍弃身份也要维护心中的道义,这样的人,其心可敬,其行可佩,我还是劝你三思,给他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