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转记之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是日本陆军大将、政治家,第40任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主犯之一,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中因独断专行、凶狠残暴而有“剃刀将军”之称。
在其出任日本陆军大臣和内阁首相期间(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东条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军队策动攻击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疯狂侵略、践踏东南亚和太平洋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中国发起衡阳会战、常德会战等侵华战役,造成数以千万计的生灵涂炭。1944年因指挥无能、战事连连失利,导致众叛亲离,被迫辞去一切职务。日本战败后,他开枪自杀未遂,1948年作为法庭上日本罪行最大的战犯被远东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将门子弟学校霸王
1884年12月30日东条英机出生于岩手县的一个武士家庭。在其出生后不久,举家便迁往东京。其父东条英教中将是日本陆军大学第一期首席毕业生,德国梅克尔少校的得意门生,参加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著有兵法《战术麓之尘》。因受军队的长州阀排挤,不得志而死。少年时代的东条英机曾先后就读过东京四谷小学、学习院小学部、城北中学、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和陆军中央幼年学校。读书长进不大,打架斗殴倒是颇有名气,小学时期的老校长深井鉴一郎回忆起当时的东条英机时曾说:“东条君是属于好打架这一窝的。要论成绩,是排不到前一二名的,可是论顽强和不服输,那确实是属第一的。”
初次出阵
1904年的日俄战争,对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而言是“命悬一线”的关键一战。而恰恰在这时,东条英机由陆军中央幼年学校升入陆军士官学校。战时体制下的陆军士官学校自然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四平八稳地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与训练了。为了排遣心中郁积的蠢动,利用星期天午后的半天假,东条英机经常和一群臭味相投的同党,到士官学校后面的市谷台高谈阔论。站在市谷台的山坡上,他们迎风眺望远方,在脑海中演绎着日俄战争的炮火烽烟;坐在石台上,捧一杯苦茶,耳听萨摩琵琶苍凉的《川中岛》、《城山》乐曲,他们似乎感受到了战场上位于东京市谷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硝烟扑面而来……每每到了此时,东条英机便会跳出来向大家展示他那套并不十分专业的“神刀流剑舞”。众人的阵阵喝彩使东条英机忘乎了所以,极度的亢奋使他完全陷入对未来的狂想而不能自拔。
毕业前夕
毕业前夕,300多名身穿陆军少尉军服、腰佩长剑的第17期陆军士官生来到了日本皇宫,接受走上战场前的最后一次军国主义灌输。在振天府前,这些死心塌地要为军国主义效忠的年轻军官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发誓要为天皇而死。同学中一个名叫安井的一席话道出了东条英机的心声:“参观了振天府,世上已再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做天皇陛下的御盾,在满洲的土地上粉身碎骨也心甘。”在毕业分配上,先被分到陆军第3师团的东条英机被“幸运”地临时抽调到了新编第15师团。这是一支即将开赴日俄战争前线的部队。然而,东条英机盼望已久的这一“机会”却来得太迟了。1905年4月,日俄战争已胜负分明,日军在夺取了奉天会战的胜利后,俄国已成强弩之末。东条英机只是作为一名守备队员度过了他梦想已久的第一次出征。从日俄战场返回日本后,东条英机重又回到陆军第3师团。在那里,他度过了一段平庸而又闲散的生活,娶妻、生子……不甘寂寞的东条英机只得在平平淡淡中打发着庸常的日子,这对于像他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军国主义狂热分子来讲简直是一种“煎熬”。1915年,东条英机从陆军大学第27期毕业时,已经31岁,距离他走出陆军士官学校整整10年。
欧洲之行
毕业后,作为精英分子的一部分,东条进入了陆军省实习,接着外放任日本驻德国大使馆武官,正好碰上裕仁皇太子游历欧洲,接见驻欧洲各地日本武官,在闲院宫载仁亲王等皇族前辈名将的引见下,以永田铁山为首的青年军官向皇太子宣誓效忠,发誓铲除军内长州阀元老势力,清除政党势力对皇权的干涉。随后巴登巴登三羽乌(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和冈村宁次)拟定了计划大纲。作为在巴登巴登的第四个人,东条英机当时负责在门外放哨。
回国
回国后东条又先后当过陆军大学的教官、陆军省军务局参谋等职,在军队中秘密发展横向联络。1929年8月任步兵第1联队联队长,1931年8月任参谋本部整备局动员课大佐课长,“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各政党对军部所持放任态度不满,东条英机马上对政党发表的不利于军部的言行进行了“调查”,指控这是“挑拨军民关系”。
陆军少将
1933年3月,东条英机被任命为陆军少将,同年11月任军事调查部部长。而当时的军务局长正是永田铁山。作为东条英机的学长,他以其对日本社会的洞察力,曾说过一句影响东条一生的话:“东条是将来肩负日本陆军的人物。”当时,在日本陆军,永田铁山以其聪慧被誉为军中第一大脑,而且政治能力很强,是统治派公认的老大,是众所周知的“肩负着日本陆军未来的重头人物”,能对东条这个报名三次才考上陆大的平凡人物作出如此高的评价,足以使东条英机感激终生。然而,永田铁山却并没有成为对东条英机后来的平步青云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对于东条英机其人,日本陆军内部对其的看法可谓毁誉参半。以永田铁山为代表的一类人对其行动能力极为看重,但同时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思想能力提出过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被誉为日本第一军事家的石原莞尔。在石原莞尔的眼中,东条英机不仅无德无能,甚至连相貌都令他不能忍受。在背地里,石原说东条的坏话可谓司空见惯,什么东条只能保管十挺机枪,超过十挺就无能为力了。石原莞尔曾当面称已经晋升为陆军中将的东条英机为“东条上等兵”,引得听到此话的人无不忍俊不禁。日本陆军的元老级人物宇垣一成在日本战败投降后曾经回忆说:“提起东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动不动就拿出笔记本不停地记这记那,根本就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竟然也能当上一国的总理大臣。”看来,石原莞尔的“东条上等兵”并非没有知音。1934年3月,东条英机在军事调查部长的位置只坐了4个月,便被调到陆军士官学校,随后又先后任职于步兵第24旅团和第12师团司令部。几经异动后,东条英机最终只落了个闲职,特别是到了第12师团司令部后,他已经到了无人关心其上不上班的地步,甚至连办公桌都未给他安排。1935年9月,陆军部人事局长后宫淳,东条英机在陆军幼年学校时代的校友力荐东条出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而东条英机正是以此为跳板开始了他向日本法西斯最高权力中心的冲击。
从剃刀将军到陆军大臣
尽管关东军宪兵司令官并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对于东条英机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不鸣则已,一鸣必惊人!”51岁的年龄,东条英机也对自己发出了警告,他必须让陆军高层注意到他的存在,让天皇知道陆军还有一个名叫东条英机的“实干家”。
宪兵统治
日本以武力强占我国东北后,为了实现对伪满洲国的所谓一元化统治,于1932年便出台了所谓的《八八》决议,随后又于1934年将日本驻伪满洲国的机构进行重新整顿。自此时起,关东军实际上掌控了伪满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大权,关东军司令官也就成了太上皇。东条英机所任宪兵司令官一职,按照规定同时兼任日本驻满洲行政事务局长的要职。东条英机到任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植自己的党羽。在此之前,关东军宪兵队仅仅是一个编制只有200人左右的队伍。这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当然无法满足东条英机的需要。于是他迅速从日本本土、台湾以及朝鲜等地调集了一批得力干将,并为他们在宪兵队里安排要职,在短时间内培植了对其忠心耿耿的亲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关东军宪兵队便猛增到1000多人,并在东北各地下设了宪兵队、分队和派出所,编织了一张由他所控制的势力网。
与此同时,东条英机还通过实施警宪统一,既扩大了宪兵队的实力范围,又解决了多年的棘手问题。在当时的伪满洲国,实际上存在着三个系统的警察组织,即伪满民政部的警察、日本领事馆的警察和关东厅的警察。围绕着废除治外法权的问题,持反对观点的关东厅警察和持促进观点的领事馆警察之间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面对这一局面,东条英机不容分说,断然决定将两部分警察统一置于宪兵司令部的指挥之下。东条英机的这一“剃刀”作风,使得关东军内部许多对他持怀疑态度的人都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也通过此举大大提高了自己在关东军中的“威望”。为进一步树立威信,加强对宪兵队的控制,东条英机还向全体宪兵队员发出“要忠于职守”的训示,同时还特意将自己的肖像贴在印刷的训示上。一时间,东条英机的肖像贴遍了伪满宪兵各分驻所的墙壁。
剿义勇军
头三脚踢过后,东条英机对自己感觉还算满意,但要想实现他更大的野心,他还必须进一步实施第四步计划:抓实权。在东条英机上任前的一个月,即1935年8月,关东军为了讨伐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曾制定了一份《治安肃正计划》,以伪奉天、安东、吉林、间岛和滨江五省区为重点,企图将我方抗日力量一举扼杀。东条英机走马上任时,正值关东军实施这一计划的关键时刻。看准了时机,东条英机决定以讨伐我方抗日武装力量为突破口,为宪兵队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于是,他向关东军司令部汇报了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施政纲领:
一、在日满警务机关中建立“思想对策”专门机构,借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镇压。这一专门机构应由关东军宪兵队司令官指挥,赋予其监督“满洲国”警务机关的权力,改变以往由特高课和司法课分头负责管肃和拘捕的“两张皮”现象,以堵塞在这方面的漏洞,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
二、以滨江、三江、吉林、间岛、安东和奉天六省及哈尔滨、齐齐哈尔、新京、奉天和大连五大城市为重点,将配置在各地的临时宪兵机构建制化,充分发挥宪兵的作用,打击反满抗日力量。
三、日满各机关从事“思想对策”所需经费由关东军宪兵司令官统一管理和支配。这一“施政纲领”充分暴露了东条英机急欲独揽关东军“治安肃正”大权的野心。借此机会,他轻而易举地将监督、执行和财务三权统统把持于一手之中。
大权在握后,东条英机更加踌躇满志。他找来时任伪满军政部最高顾问的佐佐木到一,开始秘密筹划“剿匪”事宜。1936年10月1日,佐佐木到一亲率日本军事顾问团数十人,总计出动伪满11个旅,约25000人。对东边道实施大讨伐,1937年3月26日,在通化、辑安、临江交界处的老虎顶子上,王凤阁率领抗日救国军与敌人展开了15个小时的激战,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军俘虏。东边道的“独立大讨伐”使东条英机一夜成名。踩着成千上万抗日将士和无辜百姓的累累白骨,走上关东军参谋长位置的东条英机,已经再也抑制不住其勃勃野心了。
“二·二六”事变
1936年2月26日清晨,“皇道派”近1500名少壮派军人在东京发动了军事政变。他们占领了首相府、陆军省、内务省和参谋本部等重要机构,还控制了《朝日新闻》社。内务大臣斋藤实、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大藏相高桥是清等人被政变军人杀死。政变者以“尊皇讨奸”、“昭和维新”为口号,支持荒木贞夫等“皇道派”首领掌权组阁,建立法西斯体制,立即“北进”,讨伐苏联。政变使东京陷入一片混乱。政变的消息很快传到“满洲”,作为“统制派”骨干的东条英机不禁暗暗吃惊,因为关东军内部也有不少“皇道派”的同情者,他自己可能也成为“皇道派”分子刺杀的目标之一。不久,情势更加危急——驻哈尔滨的第十一特混旅团真川少将发出通电,声称支持国内的“兵谏”;驻“东满”的一六师团已自行出动,赶往“新京”;佳木斯守备营发生暴动,已占领东站、拦截火车……
东条英机面对危机情势,拿出一贯作风,根据关东军镇压命令的指示展开大搜捕,指示手下宪兵搜捕中可不与所属部队长官商量而直接行事。他向各师、旅团及分散于各地的宪警长官发出密电和密令,命令立即处决叛国乱军者。根据“黑名单”,长春的宪兵迅速行动,逮捕毙杀了长春的全部“皇道派”高级军官。另一方面,东条英机不失时机地向天皇和军部发出通电,表明立场,宣称关东军反对“兵谏”,坚决支持天皇。通电中说:“‘皇道派’逆徒戮帝国重臣,以武力逼宫,辱我皇威、乱我政纲,致举世骇怒。今全体关东军声明矢志忠于万世一系之皇统,不惜以武力歼灭任何反叛,以靖神国。今至誓师讨逆。敦请军部立即通令拘捕败类并整肃全国。‘皇道派’叛军如尽早举械以降,可免重刑。如顽抗不冥,关东军必振武奋击,代行天惩!”东条英机的果断强力行动,稳定了关东军的局势,使“统制派”牢牢控制住这个“皇军之花”,遥呼东京的“平叛”行动。28日,东京戒严司令部发布“奉敕命令”,出动军队,镇压“叛军”。次日,叛军纷纷投降。后来,为首的17名“皇道派”军官和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北一辉等被处决,其他主要“皇道派”军官被解职、降职,“皇道派”势力在军部遭到大清洗。随着“二二六”兵变的失败结局,“统制派”获得了压倒“皇道派”的优势地位。东条英机镇压中国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恢复“满洲治安”的“战果”,以及在“二·二六”事变中支持天皇的忠心表现,为他赢得了军部中央的支持和赏识。1936年12月1日,东条英机被晋升为陆军中将。1937年3月,东条英机接替板垣征四郎登上关东军参谋长的宝座。
对华一击
1937年,日本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后,在军部中央形成了强硬派与谨慎派两大派别,前者以陆军大臣杉山元、军事课长田中新一及参谋本部第3课课长武藤章等为代表,后者则以参谋本部第1部部长石原莞尔、陆军省军务课长柴山兼四郎等为代表。两派对时局的分析迥异。强硬派认为,中国已是不堪一击,只要日本一出兵,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其征服,目前正是最好的时机。而谨慎派则坚持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由于日本须全力准备对苏作战,如贸然发起对中国的大举进攻,有可能泥足深陷,这样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作战效果,同时也有可能使对苏作战处于被动地位。
在两派的论战中,一开始是谨慎派略占上风。但是,由于当时的近卫文麿内阁在大政方针上摇摆不定,因此军部很难达成协调一致。在近卫看来,两派的说法都有道理,他既想接受陆军内部的强硬论,趁势向华北增派兵力,又不想扩大事态,希望通过和平交涉解决问题。就近卫的本意来看,他的如意算盘是既想伺机进攻中国,又不想使事态过分扩大,更不愿因此而影响到对苏作战,最好是鱼和熊掌能够兼得。武藤章及陆军省军事课长田中新一等中坚军官正是看透了近卫的这一心理,遂反复向其灌输主战理由,声称进攻中国不仅不会使事态扩大,相反还会有利于日本巩固在满蒙的权益,从而使日本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苏作战当中去。
以东条英机为参谋长的关东军态度鲜明地支持强硬派的立场,他们以中国军队进入察哈尔将对满洲国构成威胁为借口,强烈要求参谋本部准予其向华北发动攻势。关东军的这一态度,对强硬派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摸清了强硬派底数的东条英机,再次发挥其“剃刀”风格,来了个先斩后奏——他在未经参谋本部许可的情况下,就预先派出了一支部队向察哈尔方向挺进,并不断制造虚假事件。到了8月中旬,中苏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使得东条英机更加找到了强硬论的根据。于是,在关东军连日召开的会议上,东条英机公然为进攻察哈尔寻找理论依据,声称:“此次进攻的主要目的,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可以改变中国的排日政策;第二,防止共产势力的进一步壮大;第三,有助于开发华北的经济。如不能达到此三点目的,帝国安全即无保障。”
与此同时,关东军独自拟定了《对时局处理纲要》,提出全面发动武力进攻以严惩南京政府,歼灭北上的中央军等五条方针,并写明“建立地方政权,以谋求与满洲接壤地区的明朗化,为了准备对苏作战,确保正前方的安全至关重要”,为此,“至少要使察哈尔、河北、山东各省彻底独立”。其用心十分明确,即利用此次中日冲突,一举在华北地区建立傀儡政权,借以分割中国,防止风起云涌的抗日力量结成统一战线,对日本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其对苏作战的准备。在此情况之下,日本参谋本部同意了关东军提出的对察哈尔作战的请求。不过,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在内阁会议上,外相广田弘毅提出不扩大事态的主张,藏相贺屋兴宣则从财政方面陈述了扩大事态后日本将可能面临的财政上的种种困难。但实际情况是,关东军已如脱缰野马,除顺从时局的发展外别无他法。
察哈尔作战计划
察哈尔作战计划从8月份正式执行。这次的作战计划由关东军作战参谋绫部桔树制定,东条英机亲自带领察哈尔兵团执行。由于东条英机担任指挥,所以这个兵团也被叫做“东条兵团”。该兵团是关东军本多旅团、筱原旅团、酒井旅团和堤支队分别抽出部分兵力组成的混成旅团。8月19日,东条英机在张北设立了混成旅团司令部,便于临近指挥。东条英机采取惯用的“闪电战术”,沿平绥线依次进攻南口、居庸关、怀来和张家口等军事要地。这一地区的中国守军约3万余人,而东条兵团则只有几千人。但由于中国守军抵抗决心不足、守备虚弱,日军凭恃机械化武器装备疯狂进攻,中国守军不得不节节退却。8月22日,张北守军国民党军刘汝明部被击溃。29日,张家口失守。张家口的失守,使得在南口一线抗击日军的中国守军汤恩伯部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于是,他只得收缩防线。随着张家口和南口阻击战的失败,察南地区再无屏障,日军轻轻松松地将察哈尔全省纳入其控制之下。此时,东条英机急不可耐。他不顾“中央的指示”,立即着手网罗汉奸,端出了察南自治政权的牌子。日军的“宣抚”工作也做得十分“及时到位”。在张家口战役结束后,他们迅速编写出了一首为东条英机歌功颂德的军歌:热河狂风卷尘砂,蒙古高原牧草芳,挥师进军下张北,夜袭长城无阻挡,堑壕凋零夜来香。八角台下水魁旁,汤浅十川两旅团,披荆斩棘直向前,神速攻占张家口。木犀郁香葡萄甜,察南自治已建立。
蒙疆兵团
此后,东条英机一发而不可收,他率领着基本改编完成的“蒙疆兵团”,继续向中国内攻占大同;24日,攻占集宁;10月14日,攻占包头。东条英机在察哈尔地区指挥的这一系列战役,成为“关东军闪击战”的典型战例,东条英机的沙漠作战路线以及神速推进,以及绵延数百里的后方联络补给线,都成为日本陆军作战史上的开先河之作。就连东条的对头石原莞尔都不得不对其表现给予了有限度地认可,陆军省次官梅津美治郎也说:“关东军的功勋,得力于东条参谋长。”察哈尔之战带给东条英机的不仅仅是声名,也是对其能力的肯定,日本大本营向东条颁发了“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第一枚二级勋章。从此以后,东条英机便在法西斯军阀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在向着顶峰冲击。
1938年5月,鼓吹三个月结束中国事变的陆相杉山元被赶出中央,由板垣征四郎取而代之,东条英机也取代梅津美治郎担任陆军次官。1938年11月初,近卫文首相提出了“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这实际就是日军独霸东亚的宣言。升任陆军省次官的东条英机“废寝忘食”地为日本对外侵略出谋划策,甚至连假日都不肯休息。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战局进入相持阶段,此时大本营的高层就结盟问题发生了分歧。在7月份召开的五相会议上,陆相板垣力主与德国保持步调一致,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而海相米内光政和外相则反对。两派斗得天昏地暗,此后不久,关东军在张鼓峰挑衅苏联,结果大败,昭和天皇大怒之下,将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骂得狗血喷头。然而,天皇真是骂错了人。事实上,更加顽固主张要“对苏中两国同时正面作战”的却是陆军次官东条英机,而这一念头,东条英机早在关东军时期就已经开始酝酿了。他心中的想法是,若想彻底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日本长期霸占中国的野心,就必须先扫清道路。而苏联正是日本的心腹之患,它使日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战场,同时又会对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因此,两线作战是即便“明知不可为也必须为之”的选择。东条英机的野心真是昭然若揭。1938年11月28日上午9点30分,在军人会馆召开的“陆军管理事业主恳谈会”上,他大放厥词,宣称日本要“对苏、中两国同时作战,同时也准备同英、美、法开战”。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日本国内巨大震动。不仅对日本经济界产生了强烈冲击,致使东京的股票市场狂泻,同时也令战争狂人云集的军部感到无法接受,纷纷指责其过于“轻率”。陆相板垣征四郎声称东条英机目的只是想鼓励日本军需生产,这只是一种宣传的手段而已。压力之下,这个上任刚刚半年的陆军次官只好灰溜溜地下了台,改任航空总监去了。
政治野心
但东条英机的野心并未因此而有半点收敛。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东条英机又开始上蹿下跳。在此次战役中,苏军和日军都动用了大批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飞机、坦克和装甲车。然而,战役的结果却让东条英机颜面全无: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日军再次遭到重创,参战的主力部队第23师团几乎全军覆没,关东军出动的兵力也死伤近1/3,重武器损失高达87%。就此,关东军妄图北进的野心只得放弃。但东条英机却并不吃亏,他将此役中陆军航空兵的战绩无限夸大,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1939年8月,希特勒为了专心征服欧洲大陆而与斯大林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的“友好”加之苏军的威力,使日本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北进”的野心。1940年7月17日,经历了平沼骐一郎、阿部信行、米内光政几任走马灯似的内阁更迭之后,近卫文麿再次出山组阁。在近卫的这次组阁中,强硬派军国主义分子东条英机被起用为陆相。
内阁执政方针
7月19日,近卫召集陆相东条、外相松冈洋右等,确立了新内阁执政方针,包括:强化日、德、意三国轴心;日、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要将“东亚新秩序”扩展到英、法、葡、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即准备“南进”;尽全力排除美国的实力干涉。27日,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军部的《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该纲要规定“关于对南方的施策,应利用形势的转变,抓住良机努力推进之”;“如果内外形势的发展特别有利,也可以使用武力”。29日,日本迫使法国维希政府驻印度支那殖民当局签订了《日法共同防卫印度支那协定》。
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展开“南进”第一步,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等国在东南亚的既得利益,美国开始向日本施压,冻结日方在美资产和要求日本放弃对中国和太平洋领土的野心。而日本暂时不想与美国起正面冲突,由于深陷中国战场,日本不敢贸然起事,因而选择了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实际上,“谈判”只是像东条这样狂热鼓吹“南进”扩大侵略的好战分子们拖延时局、进行备战的幌子而已。谈判桌上的日方根本没有“诚意”,他们要求美国承认“满洲国”,同意日本可以从东南亚获取资源。双方各不相让,矛盾分歧越来越大。8月1日,外相松冈洋右公开宣称:“我们当前外交政策的直接宗旨是,根据皇道的崇高精神,建设以日、满、华集团为链环之一的‘大东亚共荣圈’。”此时日本的侵略野心已不局限于中国,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大范围的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了。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法西斯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
内阁首相独搅大权
为了配合不断升级的侵略战争,日本政府极力在国内煽动战争狂热。首相近卫文组织起“大政翼赞运动”,而陆相东条英机则大肆鼓吹武士道精神。1941年初,东条英机以陆相身份签发了《战阵训》,鼓吹全军和全体“皇国臣民”应向天皇效忠,每个人都要有“献身奉公”的精神,以实现“大东亚新秩序”。1941年6月22日,德国偷袭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与美谈判不成的日本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7月2日,东条英机参加御前会议,在其鼓动之下,最终商讨确定了《适应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纲要》,准备为“南进”不惜与英美开战。因为东条英机认为“在中国驻军对陆军是生死攸关的问题”,绝对“不能妥协”;“如果完全屈从于美国的主张,中国事变的成果就将毁于一旦,满洲也将难保,朝鲜的统治也将陷于危机”。
此时,首相近卫文麿仍没有勇气直接与美国冲突,而要求陆相东条对重大决策应“谨慎”行事。东条英机则颇为不屑地说:“有些时候,我们也要有勇气去做点非凡的事情——像从清水寺的平台上往下跳一样,两眼一闭就行了。”东条英机还叫嚣:“关于撤军,我半点让步也不做!”如果撤军就意味着“美国把日本打败了——这是日本帝国历史上的耻辱”!
近卫文麿这个贵族临阵退缩,于10月16日宣布内阁总辞职。处在战争边缘的日本需要一个蹚*的傻瓜作招牌,日本人选择了东条英机,东条也自觉地踏上了这一步。近卫内阁总辞职的第二天,经重臣会议提名东条组阁获得通过。17日下午,天皇召见东条英机,晋升其为大将,诰命他以现役军官身份担任首相出面组阁,并身兼陆相。18日,东条内阁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发动战争的集权“内阁”,东条英机一人身兼陆相、内相,以后又兼任文部相、商工相、军需相等职,集各种大权于一身。在就职声明中,这个战争狂人叫嚣“完成支那事变,确立‘大东亚共荣圈’”是帝国之国策,要在“皇威之下,举国一致,为完成圣业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