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鹅沙门氏菌病
本病又称鹅副伤寒,副伤寒是各种家禽都发生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危害幼鹅,散发,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表现为腹泻、结膜炎和消瘦等症状,成年鹅呈慢性或隐性经过。
【病原】病原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该病病原抵抗力不强,60c15分钟失去致病性,直射日光或煮沸都能很快将其杀死,普通消毒药能很快使之灭活。但该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能生存很长时间,最多达280天之久。
【流行特点】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同时本菌又是条件致病菌,鹅可以长期甚至终生带菌而外表健康,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内源性感染。雏鹅的感染主要是种蛋带菌、在孵化器和育雏室内相互传染所致。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污染的种蛋的垂直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土壤及鹅舍环境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各种应激因素,如不良的环境、不利的天气、长途运输等都是促使本病发生的诱因。
【临床症状】经蛋垂直传染的雏鹅,在出壳后数日内很快死亡,无明显症状。出壳后感染的雏鹅,表现食欲不振、腹泻,粪便为稀粥样或水样,呈黄色或黄绿色,沾污肛门周围的羽毛。鼻流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腿软、呆立、嗜睡、缩颈闭目、翅膀下垂、羽毛蓬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多在病后2~5天内死亡。慢性者消瘦,排白色稀粪,生长不良,呼吸困难,死亡率为10%~50%,部分病禽痊愈后成为带菌者。成年鹅症状较轻或呈隐性经过,渐进性消瘦,种鹅患此病时,产蛋量减少,种蛋质量下降,孵化率下降。
【病理解剖】雏鹅的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充血、表面色泽不均,肝实质内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灶(副伤寒结节);脾肿大,质地变脆,肾脏苍白;肠道弥漫性出血、充血,淋巴滤泡肿胀;盲肠肿胀,内容物有干酪样的栓塞。种鹅的病变往往差异较大,病死鹅多见出现卵巢变性和输卵管炎症。
【诊断】本病缺乏特征性症状及病变,经临床和剖检检查可作疑似诊断,确诊只能做病原学检查。
【防治】
(1)预防预防本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保持种鹅健康,慢性病鹅必须淘汰。孵化前对种蛋和孵化器进行严格消毒。雏鹅与成年鹅分开饲养,并做好卫生消毒及饲养管理工作。引种时要进行沙门氏菌检疫,杜绝病菌进入养殖场。
(2)治疗重病禽应及时淘汰,禽舍和场地要彻底消毒,最好更换表层土。轻病禽应隔离治疗,可选用卡那霉素(30~50毫克/千克)、恩诺沙星(10~20毫克/千克)、氟苯尼考(10~20毫克/千克)肌内注射;同时全群使用诺氟沙星(200~300毫克/千克)、恩诺沙星(100~200毫克/千克)、氟苯尼考(100~150毫克/千克)等,加入饲料或饮水中,连服5~7天。磺胺类药物也可以选用,但应注意,不可盲目加大剂量和加长疗程,以免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饲料中若长期添加抗菌药物,容易导致抗药菌株的产生。因此,除平时应尽量控制不必要的用药外,还必须考虑交替使用各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