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 科学养鹅 - 陈烈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玄幻魔法 > 科学养鹅 >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多种家禽的一种传染性综合征。近年来,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亚洲、欧洲、非洲广泛流行,并出现了人的感染和死亡,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度重视。

【病原】病原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有囊膜。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各种亚型禽流感病毒均可以感染鹅等家禽。

禽流感病毒对*、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c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c)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小于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流行特点】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但近几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水禽的致病性显著提高,鸭、鹅等水禽一旦感染,发病和死亡严重,部分康复禽长期带毒。各种发病或者带毒家禽、野鸟是主要的传染源,各种日龄和各种品种的鹅均具有易感性。雏鹅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也可达80%以上,其他日龄的鹅群发病率一般为20%~90%,死亡率一般为10%~80%。成年鹅主要引起严重减蛋,死亡率10%~60%不等。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和秋冬为主要流行季节,疫病传播迅速。野鸟迁徙季节,可能出现远距离的传播。

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以至2~3天,由于鹅的种类、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和饲养环境条件的不同,表现的症状也有很大的差异。近几年,随着免疫密度的不断提高,急性感染病例大大减少,但感染带毒依然存在,常常以混合感染或开产期产蛋下降形式出现。

急性感染以20日龄至产蛋初期的青年鹅最多见,在发病群出现典型的临床经过。潜伏期很短,约数小时至1~2天,发病后2~4天出现大量死亡,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骤减以至废绝,饮水增加,粪便稀薄呈淡黄绿色,部分鹅只出现单侧或双侧眼睛失明,角膜浑浊。鹅在濒死期多数出现神经症状。

产蛋鹅发病常常出现于开产至产蛋高峰期,一旦感染,数天内,鹅群产蛋量迅速下降,1周左右,鹅群产蛋率由90%以上降至10%以下或停产,几乎不出现死亡。发病期常有小型蛋、畸形蛋出现,虽然蛋黄小,但肉眼看不出蛋黄和蛋清的变化。

【病理解剖】急性死亡的患鹅皮下特别是腹部皮下脂肪有散在性出血点。肝脏肿大,质地较脆;呈淡土黄色,有出血点。脾脏肿大,表面有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点。心脏冠状脂肪有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条状坏死灶。胰腺有灰白色坏死点或灰色的坏死灶。部分病例腺胃*出血。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在空肠、回肠黏膜有间段性环状带,环状带呈灰白色、出血性或紫色溃疡带,这种特殊的病变,从浆膜即可清楚可见。肾脏肿大,呈花斑状出血。脑膜充血,尤其是小脑。

患病产蛋鹅主要病变在卵巢,比较大的卵泡,卵泡膜严重充血、出血,有的卵泡萎缩,蛋白分泌部有凝固的蛋清,个别病例卵泡破裂于腹腔。

【诊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一旦出现可疑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行政部门,并对病鹅群采取及时的隔离措施。疑似诊断由省级兽医行政部门确定,确诊需要农业部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做出。抗体检测通常采取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

【防治】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技术,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和法律措施贯彻和执行,应该说,高致病性禽流感可防可控。目前采取扑杀、封锁、隔离和强制性免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但水禽养殖具有流动性较大、污染水源、感染带毒等特点,水禽禽流感控制要复杂得多,还必须从养殖实际出发,采取更加细化和具体的措施。作为养殖场,禽流感的近距离传播应作为采取防控措施的立足点。

(1)生物安全措施倡导新型的养殖模式,从“靠水而居”和放牧的自然养殖模式过渡到现代新型的舍饲养殖模式,使养殖场之间具有一定的物理屏障和空间隔离,如集约化养殖场、人工控水、舍饲等。强化防疫管理,严格消毒措施,尤其是进出养殖场的水和进出养殖场的笼具等,防止饲养过程中从周围环境感染病原;避免染毒活禽进场带入病原。

(2)免疫措施采取普免措施,提高免疫密度,使免疫措施起到关键的作用。水禽禽流感疫苗宜采用水禽专用疫苗(随着流行毒株的变化,国家不断调整生产疫苗的毒种),免疫时间和间隔应根据抗体监测结果确定。目前建议的免疫程序为:10~20日龄首次免疫,接种剂量为0.5毫升;间隔2~3周加强免疫1次,接种剂量1毫升;种鹅开产前免疫1次,以后每间隔5个月加强免疫1次,接种剂量为2毫升。

(3)预防细菌感染防止免疫空白期和种禽开产期细菌感染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禽群抗病力。15~40日龄是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最多发的时期,种禽开产期持续应急导致免疫能力下降,通过管理、免疫或投药措施预防育雏期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开产期应激和大肠杆菌感染,可以大大提高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