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雏鹅的特点
鹅的育雏期是指雏鹅从出壳到4周龄。雏鹅的培育是整个饲养管理的基础,不但直接影响鹅的成活率,而且对生长发育和此后的生产性能关系极大。必须了解雏鹅的生理特点,认真做好育雏工作,为今后的生产打下基础。
雏鹅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生长极快,必须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
一般中、小型鹅种出壳重100克左右,大型鹅种130克左右。长到20日龄时,小型鹅种的体重比出壳时增长6~7倍,中型鹅种增长9~10倍,大型鹅种可增长11~12倍。为保证雏鹅快速生长的营养需要,在培育中要饲喂含有较高营养水平且容易消化吸收的全价日粮。
2.体温调节能力差,要注意防寒保温
雏鹅绒毛稀薄,保温性能差,对外界温度的变化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特别是对冷和剧变温度的适应性较差。随着日龄的增长,这种自我调节能力虽有所提高,但仍较薄弱,必须采用人工保温,否则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成活率低,甚至造成大批死亡。特别需要提醒的是,20日龄内的雏鹅,当温度稍低时就易发生扎堆现象,常出现受捂压伤,甚至大批死亡。受捂小鹅即使不死,生长发育也慢,易成“小老鹅”,故民间养鹅户常说“小鹅要睡单,就怕睡成山(扎堆);小鹅受了捂,活像小老鼠(小老鹅)”。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在育雏时须精心管理,掌握好育雏的温度和密度。
3.消化道容积小,消化功能弱,不能喂品质低劣的饲料
20日龄以内的雏鹅,消化道容积小、消化能力差,而且吃下的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比雏鸡快得多(食物在雏鹅食管内平均保留1.3小时,雏鸡为4小时)。因此,喂料时要采用少喂多餐的方法,喂给易消化的全价配合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4.公母雏生长速度不同,最好分群饲养
公母雏鹅生长速度不同,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公雏比母雏增重高5%~25%,单位增重耗料也少。据国外试验,公、母雏鹅分开饲养,60日龄时的成活率要比混合饲养高1.8%,每千克增重少耗料0.26千克,母鹅活重多为251克。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育雏时应尽可能做到公、母雏鹅分群饲养,以便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