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 我是老三届:60年代的青春记忆 - 清秋子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33章

九十七、公社书记劝我从政

日子还是日子,但是有一条无形的线,把昨天和今天划开了。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以后的好长时间内,人们的心里总有一种喜感。

咒语消除,看什么都不再那么暗淡了。

校园的人工湖边,我和若兰席地而坐,没有禁忌地谈起来。那个晚上,很静。远处树丛后面有路灯,湖上波光粼粼。

“你看过《安娜?卡列尼娜》吗?”

“没有。”

“那你可要看看。”

“这书好在哪儿呢?”

“好在……安娜写得太好了,沃伦兹基也写得好。他们初见面的时候,是在火车站上,太精彩了。”

没有谁允许,但这些话题,我们忽然间就敢于放言无忌地谈了。我们认定,“十七年”那样的生活,早早晚晚要重返人间。

当话题沉寂下来时,若兰说:“你唱个歌吧。听你的嗓音,挺好的。”

唱什么呢?《小路》吧。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那迷雾的远方……

若兰听完了,长出一口气:你还会什么?”

“多了,还有……《山楂树》。”

她看看表,惊了一下:呀,太晚了,我得回寝室去,下回吧。”

起身的时候,她忽然飞快地亲了我额头一下,好像是以此酬劳我。

有希望的日子,人活起来总是津津有味。校园还是那个校园,清寒如水,但现在的感觉柔和得多了。

从省城返回工地的途中,我到公社去了一趟。在办公室走廊,恰好碰到关书记。

关书记招呼我:你来一下,我跟你谈谈。”

在书记办公室,关书记面带笑容道: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考验,党委对你的表现很满意。我有一个建议,你的性格,我看非常适合做党务工作,当工人你也不太合适,你能不能留下来?我们重点培养你。组织问题马上解决,不然你是非党员,老是列席党委会也不妥。”

我几乎没有考虑,就答道:不,我还是想上学。”

回到工地后,主任和老王聊起来,说:老关跟我谈起过这事儿,我认为不行。这孩子……将来怎么办?在农村也没个家,他得回城啊,留在这儿怎么弄?”

老王当然舍不得我走,没有言语。

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放弃走仕途的机会。在工地上,我还是跑前跑后,还搞了个油印小报,自己刻蜡纸,自己印。主任乐呵呵地读着,不时点评一下。

一切都很祥和。从年初起的那种灾难感,荡然无存了。

也许是工程进展顺利吧,指挥部里洋溢着喜气。一天中午,伙房开荤,猪肉粉条可劲儿造,还蒸了一大锅白面馒头。

老王埋怨着后勤助理:不是不让你弄吗,这不是搞特殊化吗?”

后勤助理一点儿不在乎:做都做了,就吃吧。”

我和胖翻译当仁不让,喜滋滋地蹲在门口大嚼。我那一顿,吃了4个4两的大馒头。

九十八、我要给她唱《山楂树》

深冬里,雪满原野。

我没有等到工程竣工的那一天。主任忽然跑来对我说:有机会了,你先回公社吧,这里的工作交代好,八成用不着再回来了。”

我忙问:老王呢?”

“下工地了。你甭管他了,我跟他说。你回去先找副书记。”

这事情非常奇妙:一年前,我是这工地上的逃兵,走投无路;一年后,是公社的一批干部,在齐心合力地把我从大队“捞”出来。

我见到公社副书记的时候,他正在打电话,跟我们大队干部发脾气:“你们不用说了,这是党委决定,马上给他办。”

撂下电话,他冲我一招手:麻溜回你们大队一趟,把表填好,把章盖上,没问题了。你们这大队,真成问题!”

这就是说——我可以回到我朝思暮想的城市了?

这个梦,就这样做成了吗?

回家,回家,我就要回家了!

跑了一趟大队,我立刻赶火车回家,把喜讯一分钟也不停留地带回去。

在小镇车站上等火车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刚退伍的青年军人。看样子也就二十五六岁,穿着一身军便服,意气风发。

等车无聊,他四下里看看,估摸我是个知青,就跟我攀谈开了。他大概说了这样一个意思:国家很快要发生重大变化,粉碎“四人帮”只是一个开头。今后,知识这东西,要大大受到重视,再不会像以前那样越愚昧就越“革命”了。

那位退伍兵说,他在部队挤时间读了一些科普书籍,看来今后就会有用了。说起化学知识,他居然还知道“氚、氘、氕”,也知道铀235和铀238的区别。

我对他刮目相看——这些,在当时的青年当中,大概1000个人里也没一个人能知道。

那退伍兵说:我预感,好时代就要来了。哥们儿,好好学习吧,争取大显身手。”

我们这一聊,还真是有知音感。

两人都觉得候车室地方太小,就走出门,在寒冷的站台上接着聊。从我们站着的地方,可以看到辽阔的原野,一片银白。

我被这位仁兄的情绪所感染,心潮澎湃。

一趟西行的火车来了,退伍兵要上车,我们就此分手,也没有互留地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