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咏志与咏物诗(1) - 毛泽东诗词赏析 - 王鹏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毛泽东诗词赏析 >

第25章咏志与咏物诗(1)

橘子洲头沉思录——《沁园春·长沙1》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2北去,

橘子洲3头。

看万山红遍4,

层林5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6争流。

鹰击7长空,

鱼翔浅底8,

万类霜天9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题解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而各地农民运动也风起云涌地开展着,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引起了反动派的仇恨和极大恐慌,为了维护其统治,他们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毛泽东这时正在韶山一带建立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面对韶山地区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湖南军阀赵恒惕在9月末下令逮捕毛泽东,于是毛泽东离开韶山,秘密来到长沙,准备在1926年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他重游了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他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

1长沙:湖南省省会,位于湘江东岸,风景秀丽。毛泽东青年时期,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2湘江:又名湘水,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流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3橘子洲:又名水陆洲,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4万山红遍:指岳麓山的枫树正盛。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层林:指一层层的枫林。

6舸:大船。

7击:搏击。

8浅底:并非说水浅,而是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9霜天:指秋天。

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广阔的宇宙。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百侣:形容朋友多。

峥嵘:本指山的高峻奇特,这里指不平凡、不寻常。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全句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的侯,后泛指高官显爵的人,这里指当时掌权的人。

击水:作者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赏析

古代描写秋天的诗词,大多以悲秋为主,而毛泽东这首秋景词一扫古人悲秋衰颓萧瑟之气,以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我们感受其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可以说,这首词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词的上阕从写景入手,开头三句描绘了一个卓然独立的词人站在橘子洲头的形象,以“寒秋”“橘子洲”点明季节和地点。接着词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以一个“看”字统领以下七句,向远望去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则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抬起头来看到“鹰击长空”,俯下身去可以看到“鱼翔浅底”,短短的几句话,词人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缤纷而又富有活力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词人在橘子洲头独立眺望的总印象,也是其对眼前生机勃勃的秋景的赞叹。毛泽东之所以大力讴歌、赞美秋天,并不是他对秋天情有独钟,而是他以一个革命家的眼光,采用象征的手法,用这壮观雄伟的秋景象征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