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叙事诗(3) - 毛泽东诗词赏析 - 王鹏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毛泽东诗词赏析 >

第19章叙事诗(3)

3越台:越王台,在会稽(今绍兴)境内,春秋时越王勾践为招贤士而建。

4剑南歌: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集名为《剑南诗稿》。

5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

6一例:一律,一样。

7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都富有诗味和爱国主义热情。

8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赏析

第一首作者从正面描写,赞扬鲁迅伟大的精神品格以及勇敢的斗争精神。首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写鲁迅伟大的人格、博大的胆识以及坚如磐石的意志。毛泽东曾称赞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顽强的斗志。

“刀光剑影任翔旋”则形象地描述了鲁迅战斗的英姿与卓越的胆识。“刀光剑影”喻指国民党反动派对左联作家围剿的凶狠以及所制造的白色恐怖。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鲁迅毫无畏惧,从不退缩,与敌人巧妙的周旋、斗争,最终取得辉煌的战果。一个“任”字表现了鲁迅在战斗中无往不胜,随意进止,而敌人奈何不得的情景。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这两句由虚到实,写出鲁迅的伟大人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931年2月7日夜晚,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包括“左联”作家在内的23名革命青年,鲁迅对此异常悲愤,以至于夜不能寐,写下了一首《七律·无题》,在对革命烈士表示沉痛哀悼的同时,也表明自己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尾句中的“小诗”就是指的这首七律。作者把“喋血夜”和“犹制小诗”联系在一起,说明鲁迅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吓倒,而是把这首小诗作为匕首投向敌人,从而表现出他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首七绝是从侧面描写鲁迅。开头两句“鉴湖越台名士多,忧忡为国痛断肠”,写鲁迅的故乡绍兴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名士,而且这些名士都具有“忧忡为国”的高尚情操,这是作者对绍兴名士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则是对前两句的印证。南宋绍兴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中有许多富有战斗精神的诗篇。绍兴籍的现代女革命家、诗人秋瑾的许多诗篇也都充满了浓郁的革命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绍兴名士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将被永久地载入史册。

通过前面的铺垫,作者在最后一句提到了鲁迅,“一例氤氲入诗囊”,这说明鲁迅的诗歌与陆游、秋瑾等人的诗歌一脉相承,同样富有爱国热情和诗情韵味,因此可以称为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珍品,这也是作者对鲁迅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试看天地翻覆——《念奴娇·鸟儿问答》

一九六五年秋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1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2。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3。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4。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5。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76年1月号。

题解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与前苏联共产党就国际共产主义的若干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1963年3月,苏共向我党发出一封公开信,攻击我党坚持的马列主义原则,对于苏联共公开信中的错误,中共在1963年6月到1964年7月连续发表了九篇文章,批评苏共为现代修正主义。不久之后,赫鲁晓夫下台,他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导致双方的分歧和斗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了这首词,这也是他最后一首关于中苏论战的诗词。

注释

1负:背着。

2城郭:古代内城叫城,外城叫郭,这里指城市。

3蓬间雀:在蓬草间飞行的小雀,也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斥”。

4琼阁:琼楼玉宇,仙人居住的地方。

5天地翻覆:指巨大的变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寓言诗,也是毛泽东晚年时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在诗中他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蓬间雀的委琐、渺小、卑怯,寓讽刺于嬉笑怒骂之中,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者与修正主义者对待革命、战争等问题迥然不同的看法。

词的上阕一开始,就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赋予其新的意义,以宏伟的气势塑造出扶摇直上、展翅九万里高空的鲲鹏形象,象征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无产阶级和人民斗争席卷全球的局面。

接着作者描绘鲲鹏背负着浩瀚的青天从高空中往下看,看到的是大城连小城的人间,城市中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这说明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和被压迫的民族掀起的武装斗争的烽火已经遍地燃烧,人民革命战争的炮火已经把旧世界打得千疮百孔。

鲲鹏漫卷长空,背负青天,壮志沉稳;而蓬间雀吓得要命,连喊“怎么得了”,并且逃之夭夭。在上阕后三句里,作者把赫鲁晓夫之流比做蓬间雀,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他们害怕革命、害怕战争,以至于仓皇逃命的丑态。

在下阙里,鲲鹏针对上阕蓬间雀惊呼逃跑时的表现问道:“借问君去何方?”然后它们就展开了对话。整个下半阕以问答形式贯穿始终。先是“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作者在这里以调侃的语气讽刺赫鲁晓夫鼓吹的“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就像虚幻的“仙山琼阁”一样,根本不可能存在。

为了证明“仙山琼阁”确实存在,蓬间雀竟然恬不知耻地说:“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三家条约是指1963年7月至8月赫鲁晓夫与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从表面上看是为了限制核武器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其实作者已经看到了它的本质,它就是想剥夺其他国家为抗拒少数核大国的核讹诈而进行核试验的权力,并进而维护几个核大国的核垄断地位,这是作者以及中国人民所不能接受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