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军旅诗(6) - 毛泽东诗词赏析 - 王鹏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毛泽东诗词赏析 >

第11章军旅诗(6)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阙起始两句作者并没有写红军抢关夺隘的战斗过程,而是直接书写了战斗胜利后红军战士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跨越娄山关的情景。这两句的格调与上阕的格调明显不同,苍凉、沉郁的情调已经变为雄壮、豪迈的情调。虽然以前红军由于受到错误路线的指引而遭遇过一些失败,但是战士们的意志不衰,豪情不减,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攻克了娄山关,这说明我军完全可以“从头越”。

现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已经成为名言警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从而表示我们会树立必胜的决心,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接着作者巧妙地利用格式上的重复,又用一个“从头越”来进一步丰富、加深这种昂扬的感情。然后他又以写景落笔,把连绵起伏的群山比喻成波涛翻滚的大海,把快要落山的太阳比喻成像烈士的鲜血一样鲜艳,这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奇、磅礴、壮美的画面。这与“从头越”的豪情是一致的,与红军夺关后继续勇往直前的情景是相协调的,但是这幅画面也包含了艰难、流血、牺牲的一面。因此,我们在读后既能感受到作者的万丈豪情,也能体味到里边夹杂着的一丝悲凉和无奈。

这首词以写景开篇,以写景结尾,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又夹杂着自己的情感,可谓是情景交融。毛泽东实写红军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战役,明写自然景色,暗写红军的精神气概,这体现了他的才情和独特的作词技巧。另外,这首词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非常强烈,感情对比也同样强烈,通过上下阕的强烈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初稿对照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梧桐树下黄花节。黄花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1逶迤2腾细浪,乌蒙3磅礴走泥丸。

金沙4水拍5云崖6暖,大渡桥7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8千里雪,三军9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收入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题解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

1935年红军到达遵义,在那里召开了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6月,在懋功与从川陕根据地退出的第四方面军会合,继续北上,翻越大雪山,军分两路跨过大草地,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被粉碎后,中央红军主力又继续北上。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及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会师。这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毛泽东曾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宫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天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怀着喜悦而吟咏出来的。

注释

1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所以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2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3乌蒙:山名,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

4金沙:指金沙江。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面宽阔,水流湍急。

5水拍:初稿为“浪拍”,1952年元旦,大学老师罗元贞曾指出“腾细浪”与“金沙浪拍”两个浪的重复有违诗作大忌,建议改为“水拍”,毛泽东欣然接受。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在诗旁批注:浪拍,改水拍。

6云崖:金沙江两岸除了几个渡口外,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因此说“云崖”。初稿“悬崖”,改后逼真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的地貌,并显得气势恢弘。

7大渡桥:大渡指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桥长约30丈左右,用13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

8岷山:在四川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的边界,海拔4000米左右,山顶常年积雪,所以又有“大雪山”之称。

(9)三军:作者自注:“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作者这样写是就长征的总体而言,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实际上是在1936年10月才跃过岷山,来到甘肃会宁与第一方面军会合的。

赏析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创举,毛泽东曾对长征进行过高度的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在长征已经基本上胜利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所以就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壮丽诗篇。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总纲,统领全篇,这两句写得非常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坚毅精神。“远征”写出了长征行程之远,历时之长;一个“难”字突出了长征的特点,“万水千山”则是对“远征难”的进一步说明,表明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非常多。面对这一切艰难险阻,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们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揭示了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和颈联承“万水千山”而来,是“万水千山”的典型化、形象化。颔联具体写山,作者选择了五岭和乌蒙山作为代表,五岭蜿蜒起伏,连绵数省,而乌蒙山则雄伟高大,悬崖陡峭,其中“逶迤”和“磅礴”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两座山的这一形态,但是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和“泥丸”,在这里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形象。其中“腾”和“走”两个动词,把静止的山脉写活了,显得既形象又生动。

颈联具体写水,选取了金沙江和大渡河作为代表,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波涛汹涌,两岸悬崖高耸入云,地势十分险要,并且沿岸还有敌人重兵把守,但是在1935春夏之交,红军却出奇兵偷袭了敌军,取得了巧渡金沙江的胜利,跳出了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包围圈。一个“暖”字,烘托出红军渡江时高昂的斗志和胜利后的喜悦心情。而强渡大渡河就不一样,大渡河势如奔马,水流湍急,泸定桥本来就十分险要,而且当时守敌为了阻挡我军过河,把桥上的木板全部烧掉,只剩下13根裸露的铁锁。但是红军战士们却冒着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攀索而过,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占领了泸定城,获得了长征途中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一个“寒”字,既真实地写出了泸定桥上凌空孤悬的铁锁所发出的闪闪寒光,也表现出敌人在英勇的红军面前那种胆寒的心情,从而突出了红军战士们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同时也是对首联的呼应,开篇说“不怕”,结尾言“更喜”,强化了主题,使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升华。“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而“尽欢颜”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全体红军战士在取得长征胜利后愉悦的心情,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作者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虽然只有56字,却高度概括了长征的历史,并为我们展示了五幅“长征图画”: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样壮丽的诗篇,恐怕也只有毛泽东这样身兼革命统帅的诗人才能写得出来。

初稿对照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似等闲。

五岭苍茫腾烟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最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一过尽开颜。

不到长城非好汉——《清平乐·六盘山1》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2南飞雁。

不到长城3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4。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