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军旅诗(3)
接下来作者并没有解答上句的疑问,而是告诉我们除了风雪之外,红军还要面临更大的困难,首先是“头上高山”,高耸入云的群山,战士们需要仰起头才能看到山顶,形象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山区险要陡峭的地貌。其次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和关隘。但是,面对这些困难,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以破竹之势越过了高山,冲破了要塞和关隘。“风卷红旗过大关”声容并茂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也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词的下阙点明了红军行军的目标,但作者并没先说透,而是用设问的形式点出了红军这次的行动方向,“赣江风雪迷漫处”,不仅承接了上文“雪里行军”中的“雪”,又承接了“风卷红旗”中的风。由于风雪遮住了战士们的视线,所以他们向远处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的景象,这样写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而且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朦胧的感觉,也增强了诗情画意。
接下来作者露出了底牌,“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这两句完全用的是口语,明白而有力的直陈,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下吉安”的命令昨天刚颁布,今天队伍就挺进在征途中,由此可见军情的紧急和红军雷厉风行的作风,而一个“下”字,则写出了红军战士们势不可挡的雄姿,虽然这时红军还没有到吉安,但是以这样的行军步伐和昂扬的斗志,打下吉安已经指日可待。
前面我们赏析过的《如梦令·元旦》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相隔不到一个月,内容上也互相关联,所以可以称为姊妹篇。所不同的是,前篇是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描写红军突围和战略转移,因此在气韵上稍逊,而这首词则是以横扫千军的笔力描写准备充分的进攻,在气韵上显得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初稿对照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无翠柏(情更切)。头上高山,风掣红旗冻不翻。
此行何去?赣江云雾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1·从汀州2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3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4,
偏师5借重黄公略6。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7歌一曲,
狂飙8为我从天落。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题解
1930年5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集结大量兵力进行混战,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形式的发展。但是在中共中央里,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却片面地夸大客观形式有利于革命的一面,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沙”的激进口号,主张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并指派中央特派员涂震农到闽西召开汀州会议(又称南阳会议),命令在闽西的红军立刻进攻南昌和长沙,会上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此项行动。
1930年6月,毛泽东率部队由福建省汀州(长汀)进军江西省。7月30日,打到南昌郊县新建的西山,在这里他召开军事会议,说服干部不要进攻南昌,从而保存了红军的实力。8月,毛泽东带领部队从江西向湖南进军,在浏阳的东北同彭德怀领导的红军第三军团会合,并决定共同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未果,损失严重,因此,毛泽东又说服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改变当时党中央所指示的夺取湘鄂赣三省省会的冒险方针,带领部队撤离长沙,然后分兵攻取湘东一带的茶陵、攸县、醴陵和赣西一带的萍乡、吉安等地,占领了大片地区,从而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扩大。这首词就作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江西境内进军的途中,因为毛泽东不赞成攻打南昌、长沙等大城市,所以标题用“向”而不用“攻”、“占”。
注释
1蝶恋花:词牌名,本名《鹊踏枝》,后来北宋晏殊采用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的句子改名为《蝶恋花》。
2汀州:古时州名,今福建省长汀县所在。
3长缨:长绳子。《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4赣水那边红一角:这里指赣西南革命根据地
5偏师: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
6黄公略:湖南湘乡人,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发动并参加了平江起义,1930年任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战死于江西吉安。
7国际悲歌:指《国际歌》。悲:悲壮、高昂激越之声。
8狂飙:疾风,这里比喻革命风暴。
赏析
《蝶恋花》这一词牌,在古代通常用来抒发儿女情长、离愁别绪。而毛泽东却用这个词牌来描写红军行军打仗,这就使整首词显得豪气漫卷,意象宏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词的上阕描写了红军出征的英雄气概,并赞扬了坚持正确路线,建立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黄公略同志。词一开篇,作者就用“天兵”来比喻红军,用“腐恶”来比喻敌人,充分地表现出红军是一支神勇的正义之师,而敌人是已经腐烂、没有前途的势力,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中间用一个“征”字相连,表现出红军出征的正义性。接着作者又写道“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在这里作者又用“鲲鹏”来比喻强大的敌人,尽管敌人现在很强大,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红军战士就好像那万丈长缨一样,最终会“把鲲鹏缚”。作者在这里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与“立三路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红军的武装力量还没有发展成“万丈长缨”就想去缚住“鲲鹏”,也就是去攻打有强敌把守的大城市,这无疑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开篇两句是虚写,用比喻来突出红军出征的磅礴气势,表现出红军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和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
但是,要想取得革命胜利,除了要有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正确的路线,那么正确的路线是什么呢?“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这两句告诉了我们答案。黄公略所领导的队伍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侧翼部队,但是他在赣西南所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却搞得红红火火。所以作者在对黄公略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对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进行了否定,正确的道路应该是像黄公略那样扩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词的下阕描写了当时江西等地掀起了巨大的红色风暴,颂扬了工农革命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为我们勾勒出当时广大工农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潮,“江西”、“湘”、“鄂”都是着眼于广大的区域,而不是着重进攻南昌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这再一次体现了作者“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接下来作者化用杜甫的“悲风为我从天来”,并且引入《国际歌》这个外来意象,使全诗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为什么要在《国际歌》中加上一个“悲”字呢?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国际歌》的肃穆、悲壮的情调,前面掀起的山呼海啸般高亢壮烈的气势得到升华,上升到神圣而恢弘的境界。
初稿对照
蝶恋花·进军南昌
六月红军征腐恶,欲打南昌必走汀州过。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十万工农各会合,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统治阶级馀魂落。
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1·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2。
雾满龙冈3千嶂4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5。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