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 这边风景 - 王蒙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这边风景 >

第67章

三个人走到了尼牙孜的家门前,那里已经围拢了几个早起的人,但是,在发现赛里木一行人到来以前,从那里传来的围观的人的反应却丝毫没有任何紧张的征兆,相反,赛里木听到的是一阵一阵的笑声。

“笑什么?”库图库扎尔恶狠狠地喝道。

“别走嘛,”赛里木叫住被库图库扎尔的吆喝所驱逐、准备离去的人,“一起看看吧,你们有什么意见也可以发表嘛。”

人们给赛里木让开了地方。赛里木走过去,先看到尼牙孜家门前的杨树上高高吊着一只死乌鸦,乌鸦的爪子卷曲着,翅膀垂了下来,十分难看,乌鸦下面,杨树杆上贴着一张纸头,上面是歪歪斜斜的维文字母。耐心地辨认一下,如果能把拼缀的错误改过来,把漏掉的字母补上,可以看出上面写的是:

这只乌鸦,是一个偷儿,又是一个长舌者,一个到处拉稀屎的家伙指诽谤者。。他到处乱嘎嘎,凭空造谣,诬陷好人,屡教不改,民愤极大,特处以死刑,并警告其同类,如果继续为非作歹,信口雌黄,也将遭到可耻的下场。

最后是用俄文署的名——廖尼卡。

说实在的,如果身旁没有他们这两个人,赛里木看后也会笑起来的。

“您看见了吧?书记!这是怎样的污辱呀!竟把死乌鸦挂在我的门前!难道我是一只乌鸦吗……”尼牙孜说。

库图库扎尔嫌他说得不伦不类,把话抢了过去:“这是露骨的企图谋杀,是猖狂的恫吓,现在,尼扎洪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是的是的,我受到极大的威胁,我请求派民兵给我站岗!我的老婆比我年轻得多,她才三十多岁!我还有五个孩子,最小的才一岁!我不能死啊……”

“廖尼卡为什么要搞这个呢?您们两个有什么冲突吗?他对您有什么仇恨吗?”赛里木问。

“我们……这个,没有什么,只是那天在水磨房,我说了伊力哈穆……”

“关键还在伊力哈穆身上。”库图库扎尔强调说。

“噢,那天在水磨房,您们为了伊力哈穆的什么事情而互相争吵呢?是不是争吵了?”

“这个……我们没有争吵……”

“没有争吵,没有争吵,你们互相抓住衣领,几乎动手打了起来!”一声响亮的插话从背后传来,是热依穆的老伴再娜甫,她说:

“尼扎洪那天在水磨房说伊力哈穆给社员卖死羊肉,艾来白来,骂了一通,廖尼卡不让他胡说,他们两个人就打了起来。”

“伊力哈穆卖死羊肉?”赛里木问。其实,这个情况他已经有所耳闻了。

“哇呀,最近到处都在说这个事情呢?真不知道是哪个喂狗的死家伙编造出来的下流谣言!”再娜甫愤慨地说。

“好了,好了。”库图库扎尔挥了挥手,“现在的问题是尼扎洪的安全……”

“是的是的,晚上谁来给我站岗呢?”

赛里木默默地把尼牙孜打量了一下,这个红肿的眼皮上粘满了眼屎,包脚布从破皮靴的腰子上耷拉到了地上的人,到底是个什么人,他又要干什么呢?

“你把它拿下来吧,”赛里木指着死乌鸦,对尼牙孜说,“您的安全,我保护。需要的话,我来给您站岗。”然后他转问库图库扎尔:“其余的情况,我们回去研究一下吧。”

晚上,库图库扎尔在支部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声色俱厉地要求立即对廖尼卡的图谋杀人的罪行采取严厉的措施。他说: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犹豫软弱,那就是包庇阶级敌人,包庇修正主义。”

“那尼牙孜说伊力哈穆卖死羊肉又是怎么回事呢?”赛里木问。

“群众反映嘛!群众的意见嘛!反正风不吹树枝就不会摇,总是或多或少有一些根据的嘛!人人都在说嘛!大家都在讲嘛!又不是尼牙孜的新发明……”

“不,不是尼牙孜发明的,它是您,库图库扎尔同志亲自制造出来的谎话!”

一声冷静的、清晰而有力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来的是伊力哈穆,面色红润,在养病期间长得胖一些了的伊力哈穆精神奕奕地出现在会场上了。

会议一时中断了,大家纷纷向伊力哈穆问好。“您什么时候回来的。”人们七嘴八舌地问。

“我早晨就到了庄子。”伊力哈穆说,“我沿着那条土路回来的,甚至在新生活大队我岳父那里我也听到了卖死羊肉的谣言,传得真快呀!我已经一家一家地打听了,调查了,亚森大伯家,阿西穆大伯家,我都去了。原来,这个低级的谣言出自咱们的库图库扎尔同志的口……库图库扎尔同志!对我有什么意见,为什么不摆出来大家一起谈呢?您这算是搞什么呢……”

“哪里有这样的事?”库图库扎尔抵赖着,但是,他的火力已经支持不住了,他看到了群众愤怒的目光,他更看到了公社党委书记和县委书记的愤怒的目光……

“上了那个写匿名信的小子的当了……什么重机枪!当人抓起重机枪的时候,别人却向你架起了榴弹炮!”库图库扎尔悻悻地想。

紧接着,又出现了两件使形势急转直下的事情。这天下午,包廷贵回来了,他愁眉苦脸,垂头丧气,他的背后还跟着两个汉族干部。他既没有回庄子也没有到加工厂,而是在两名干部的陪同下直接到了公社。两个干部掏出了介绍信,他们来自乌鲁木齐的配件材料厂。这个厂有一个材料员,是包廷贵的同乡和密友。在城市“五反”运动中,这个材料员由于贪污腐化,特别严重的是由于非法盗窃和转卖汽车零部件而被揪了出来。包廷贵一直与他来来往往,鬼鬼祟祟,引起了厂方的注意。最近一次包廷贵企图帮助这个材料员转移赃物,被发觉和扣留了。据材料员交代,他曾多次偷出贵重的或市场上畅销及一时缺货的汽车零部件交给包廷贵搞地下汽车修配。材料员还交代,包廷贵的真名叫郜丁和,原来是四川一个运输队的,是因为犯有贪污错误而跑出来的。包廷贵开始时百般抵赖,后来在材料员当面对质下承认了自己有一些不法活动,并交代自己是伊犁跃进公社爱国大队的社员。在包廷贵的物品中,有贵重的和田壁毯,还有一些按指标严格控制供应的生产资料,生胶、合金焊条等,来历不明。为此,这个工厂的保卫科特地派两个人把包廷贵遣送了回来,希望公社弄清包廷贵的身份并协助提供有关包廷贵与材料员狼狈为奸、从事不法活动的事实。

新闻也总是像鸟儿一样地成双成对地飞来,就在包廷贵被送回来的那天,从遥远的南疆岳普湖县洋达克公社来了一封信,信是以公社党委的名义写来的,信上说:

我社大队生产队社员惹扎特库尔班同志年老多病,生活有一些困难。他的儿子库尔班惹扎特曾随他的姨妈、贵社爱国大队的帕夏汗同志去到伊犁,后库尔班因不堪他的姨父库图库扎尔的虐待而出逃。由于碰到了好心的汽车驾驶员,历经周折,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家以后才发现,父亲数次接到自贵公社汇来的钱,前后合计共达五十元。汇款人姓名填的是库尔班,但库尔班几个月来一直在路途上当临时工和等适合的便车,根本没有给父亲汇钱。据库尔班的估计,是贵社爱国大队生产队的共产党员伊力哈穆同志汇来的……请向伊力哈穆同志表示深切的谢意,请他以后不必再汇钱来了……我公社对于某些困难户的生活问题照顾得不够周到,惹扎特库尔班父子的遭遇反映了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目前正在“四清”运动中检查和纠正这方面的缺点错误,力求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

赵志恒把信给赛里木看了。他们把伊力哈穆找了来,问起冒名汇钱的事。伊力哈穆的脸倏地变红了。一贯不会说假话的伊力哈穆这次却说了假话,他坚持他没有汇过钱。他的坚决使两位书记也疑惑了起来:“也许是别人汇的?助人为乐正在蔚然成风啊!”他们想。但是,有两点却可以肯定了:一是库图库扎尔确实虐待了库尔班;二是伊力哈穆没有也不可能有过挑拨他们父子关系的行为。

库图库扎尔不得不开始检讨了,他且战且退,阵脚并没有大乱。包廷贵的问题,他着重检查自己的“失察”,他说他缺乏阶级斗争的经验,没有过细地检查加工厂的工作。同时,过分地强调了对汉族同志的团结而忽略了思想教育与必要的斗争。总之,一个麻痹,一个官僚主义,一个过分注意团结汉族同志,便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全部错误(最后一条显然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优点)。库尔班的问题,他也作了与当时在庄子时候区别不多的所谓检讨。

最糟糕、最讨厌、最令人恨得牙龈酸痛的是关于他对伊力哈穆的诬陷,这个话他说不圆讲不清。卖死肉的事情他一赖到底,他说他也是听别人说的,他知道,亚森阿西穆之流是不会当面揭发他的。别的方面,他承认自己有严重的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甚至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含着泪说:

“我对不起党!对不起同志!我从个人成见出发,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我的思想太肮脏了,我掉在了泥坑里,请同志们拯救我……”

有人认为库图库扎尔的检讨不像样子。也有很多人基本上满意了,萨妮尔等几个女党员当库图库扎尔声音呜咽的时候她们的心也软了,农村干部嘛,作个检讨也不像知识分子那样头头是道,他服输了,这就对了,那么大的个人,还是领导,低着头说自己思想肮脏,这态度也就可以了。

也有曲折。为了弄清“要害”情节,塔列甫委托公社妇联主任帕提姑丽找乌尔汗谈了一次话。谁想到,乌尔汗又不承认了:“没听清,没记得……”她重复地老是说着这几个词,这可真把塔列甫特派员给气坏了。但是他想起了赵书记的提醒,他没有急于给乌尔汗施加什么压力……

秋收大忙季节到了,州上的“四清”工作队集训的时间也近了,赛里木同志将要暂时离开大队一段时间了。临走前,他又参加了几次七队的社员会议,还专门找穆萨队长谈了一次。穆萨的态度看来蛮不错,凡是提出来的意见他都表示接受。同时,他要求辞去队长的职务,理由之一就是他的老婆再也不允许他干下去了。“我当干部就一定会犯错误,我不会像上级文件要求的那样来工作,我只能按我的路子,还是让我抡砍土镘吧,我的力气和技巧还是管用的。”他向赛里木坦白地说。

赛里木走以前公社党委正式研究了这个大队的事情。党委决定:

一、调整大队和七队的领导干部。这放在秋收以后通过正常的民主生活来解决,不包含什么撤职、处分之类的意味。

二、加紧内查外调。除了和小麦窃案有关的人以外,还要查清包廷贵的面目。公社党委给四川某运输队发出了正式调函。同时,还要深入调查玛丽汗和依卜拉欣的破坏活动。

三、继续组织学习,学习“前十条”和毛主席的其他著作。

这年冬天,大队党支部和七队都进行了改选,说来有趣,里希提和库图库扎尔的职务再次进行了互调。而在七队,穆萨下去了,由伊力哈穆接任了队长。

作为调整领导干部的立竿见影的成效是,在雀儿沟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平整会战,《伊犁日报》的记者来采访,并且照了相登在报纸上。

小说人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