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谋反
正光十三年,四月初十
这一天,国舅张扬伙同京城守备军统领带领五千京城守备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围攻皇宫。
自正光帝登基后,这十三年来的第一次叛乱,也是唯一一次扰乱,只维持了……一刻钟。
宫中侍卫甚至还没有动手,叛乱就结束了。
至于原因,很简单,在张扬和守备军统领一路带兵抵达皇宫宫门口后,还没等发动进宫的指令,守备军副统领直接从背后把统领给杀了,同时大喊:“皇上有令,只诛首恶,投降者全部既往不咎。”
“皇上有令,只诛首恶,投降者全部既往不咎。”
与此同时,早就暗中被副统领的拉拢的人跟着大喊。
其他人见首领已死,又听到这话,连忙把手中的兵器放下。
同时把罪魁祸首张扬捉住,张扬见大势已去,心下倒是放松了。
失败,他早就有心理准备,叛乱,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成王败寇,也罢……
一场本该轰轰烈烈的叛乱,就这么结束了,有些虎头蛇尾。
一些观望的大臣,一看这个,就明白了,正光帝早就知道了张扬他们的谋划,看他早就收服守备军副统领就知道了。
不对,或许,从一开始那个副统领就是正光帝的人,毕竟守备军统领当初受过张扬的大恩,一向为张扬马首是瞻,这事大部分人都知道。
正光帝一向心思缜密,不可能不做准备,那么安排进去一个“自己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次谋反,张扬还没来得及把勇亲王的名号说出来,就失败了。
众大臣虽然心知张扬必定是想把勇亲王推上皇位,只是正光帝只字未提,上早朝时只让大臣讨论如何处置张扬及其同党。
而勇亲王也老神在在地站在哪儿,一点也没有不安。
既然正光帝不提,大臣们自然不会给自己找不自在,只说自己对张扬谋反一案的看法。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正光帝下旨,念在张扬曾经为大祁立下不少功劳,外加此次谋反没有造成一点损失的份上,正光帝决定从轻处置。
免除张扬诛九族的死罪,改为全家流放。
此种结果一出,众人都高呼“皇上仁慈”。
正光帝冷眼旁观,不做言语。
正光帝心眼不大,相反,还很小,他讲究呲牙必报。
可有一点,正光帝对待自己的手下败将很仁慈,既然敌人已经败了,他不介意施一些恩,免了他们的死罪。
当初的任中英是如此,现在的张扬也是如此。
或许,古往今来,大多数明君都是如此。
他们都有与他们拥有的国家领土相匹配的胸襟和气度。
早朝结束,正光帝离开金銮殿,脚下突然一顿,神色有些复杂。
梁城见此,小心翼翼地问道:“皇上,去清乾宫,还是永福宫?”
正光帝坐上龙撵,冷声说道:“去慈宁宫。”
梁城闻言,心里一颤,连忙喊道:“摆驾慈宁宫~”
宫里要出大事了……
慈宁宫佛堂
太后正跪在佛像前,手里拿着佛珠,嘴里念叨着什么。
突然,魏嬷嬷跑进来,颤抖地说道:“太后,失败了。”
太后手下用力一扯,佛珠应声散落一地,太后平静地点点头,“哀家知道了。”
然后,太后问道:“勇亲王如何了?”
太后没有问张扬,作为彼此谋反最直接的指挥者,他是不可能逃脱责任的,不死已经是很庆幸了。
魏嬷嬷连忙答道:“王爷没事,国舅带兵刚到宫门口,就被手下人叛变,捉起来了,勇亲王并没有参与其中,国舅爷也没有把王爷供出来,最后皇上,判国舅爷全家流放。”
太后闻言,苦涩一笑,“全家流放?皇帝已经很仁慈了。”
“皇上驾到~”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
魏嬷嬷脸色一慌,连忙说道:“太后,皇上这会来慈宁宫,他是知道了?”
太后倒是很淡定,“他能如此快得平定叛乱,自然应该知道哀家做了什么。”
“太后……”魏嬷嬷脸色苍白地看着太后,不知道说什么。
正光帝向来心狠手辣,雷厉风行,哪怕太后是他的生身母亲,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
只是她只是一个小人,什么也做不了。
太后摇头,“无事,去把皇帝请进来吧。”
“不用了,朕自己来了。”
佛堂的门被打开,正光帝穿着一身龙袍走进来,身材显得异常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