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接下来不过是打一只兔子 - 记录二战中的经典战役 - 申晋书主编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8、接下来不过是打一只兔子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军统率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军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波军首脑)的思想落后了80年。”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府当日仓皇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至9月7日,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勒的第16装甲军于9月8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6日越国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借口波兰政府不复存在,撕毁《苏波互不侵犯条约》而出兵波兰。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一级集团军级,一级集团军级相当于大将军衔,是苏军1935年首次实施军衔制时设置的,科瓦廖夫后来参加了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因指挥不当而被降级,1943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铁木辛哥(一级集团军级)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19日,波军19万人向苏军投降。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自从波兰政府出逃以后,爱国者继续与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但这只是一些孤立的抵抗基点。托马舒夫――卢贝尔斯基地区的战斗一直进行到9月26日,莫德林要塞的抵抗持续到9月30日,波兰守备部队在海尔半岛上的战斗持续到10月2日。至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

此战中,波军死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波兰居民遭到巨大牺牲。仅华沙就死近25万人,数万无辜公民受伤。在德军实行的大屠杀中有1万波兰人被枪杀。德军的损失:死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人。

在波兰战役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波战争暴露了战争初期各次战役内容及其性质的变化。德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的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国武装力量对波兰采取的军事行动证明,预先组建的陆军集团和航空兵集团出其不意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作用。在战争过程中,坦克和空军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为了冲破对方防御和扩大战果,在这次战争中,首次使用了重兵快速兵团――坦克师、坦克军和摩托化军,与航空兵密切协同作战。出现了以快速兵力在防御纵深对敌实施迂回和合围的机动条件。这样能扩大进攻战役的纵深和提高进攻战役的速度。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战役视点:波兰战役时期的德国装甲部队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时,陆军总兵力编为103个师。其中有57个师投入波兰战役,33个师部署在德国西部边界警戒英法联军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另有13个师担任国防军总司令部预备队。国防军新生力量的机械化部队编为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共计15个师。德军将当时占陆军总兵力15%的机械化部队全部投入东部的波兰战场,实质上波兰战役期间机械化部队的比率占总投入兵力的25%强。

装甲师(panzerdivision)的序列中含第1、第2、第3、第4、第5、第10和“坎普夫”等7个装甲师,其中新组建的第10装甲师在战争爆发时尚处于人员装备的磨合阶段。战役初期配属在二线阵地,其后投入波兰战役的第二阶段。“坎普夫”装甲师由驻扎在东普鲁士境内数个规模较小的国防军和党卫军(waffen-ss,以下用ss简称)装甲单位临时混编而成。其组织结构更类似战争中后期的战斗群编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装甲师编制。因此一些资料也将“坎普夫”师排除在装甲师以外(或根据编制内的实际战斗力称之为“坎普夫”装甲旅)。

根据开战前“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设想:装甲师内编制两个坦克团,每团由2个坦克营组成。每个营下辖3个装备3号坦克的轻型装备连和1个装备4号坦克的中型装备连。即1个装甲师的的装甲战斗力由12个轻装连和4个中装连,共计16个坦克连组成。让我们根据德国装甲兵各级单位的最低装备数推算一下在这种编制内3号坦克和4号坦克总数。为简化计算过程,按照每连15辆的最低装备数量为基数,旅、团、营等各级指挥部的坦克装备数量不在计算之内。

如此算来,一个装甲师最少应该拥有180辆3号坦克和60辆4号坦克,再加上4个轻装甲师,正在组建阶段的第10装甲师和“坎普夫”装甲师排除计算之外,那么陆军5个正规装甲师总共应该装备3号坦克900辆,4号坦克300辆。

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现存资料其来源或多或少存在统计差异。但就目前达成的共识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军装备的3号坦克仅有100辆左右,生产时期较早的4号坦克也只有200辆左右。仅这些新式车辆远不能满足各装甲师的编制,由此产生的空缺只能用1号和2号坦克填补。因此当时的德军装甲师实质上是由老式的1号和2号坦克所组成的集团(装备情况和1935~1939年间处于创建阶段的装甲师相比并未有太多改善)。安装20毫米机关炮的2号坦克和仅配备两挺机枪的1号坦克原来就并非为坦克战而设计,而是作为装甲兵基础课程训练用途设计的。

古德里安曾在回忆录中提及:“……想到我们的装甲师得靠这些训练坦克投入战斗,着实是大大出人意料!”但即便是由1号、2号坦克来填补空缺,各装甲师仍旧无法达到满额编制。1939年8月,装甲师内各坦克营不得不缺编一个连,有4个连下降为3个连编制。装甲师的实际编制由16个连削减为12个坦克连,各型坦克装备数量约为320辆左右。

但是也存在个别特例:第3装甲师除了原编制内的两个坦克团外还追加配属了1个由装甲兵学校教官组成的精英部队――装甲教导营。装甲教导营虽然也由3个连组成,但其中2个连全部装备3号坦克,1个连装备4号坦克。名副其实的成为古德里安当初设想的部队编制。由15个连组成的第3装甲师共装备各型坦克391辆,无论装备坦克的数量还是质量均遥遥领先于德国陆军其他装甲师。但由于这2个连集中配属了37辆3号坦克,因此能分配到其他装甲师的剩余3号坦克数量则更为稀少。

第10装甲师和“坎普夫”装甲师则可以成为正规装甲师的另一种例外情况。这两个师各仅配属了1个坦克团(辖两个营),无论坦克连编制还是坦克装备数量,均只有其他装甲师的一半规模分别为150辆和164辆。

轻装师(leichtepanzerdivision)是代表德国国防军内传统势力的骑兵派和代表新生势力的装甲兵派在二战前的30年代长期竞争的妥协产物。战争爆发时德国共拥有第1、第2、第3、第4等4个轻装师。波兰战役结束后均升格为装甲师,部队番号依次为陆军第6至第9装甲师。

轻装师编制拥有1个坦克营和2个机械化步兵团(各下辖2个营)。与正规装甲师相比较,坦克数量只是前者的25%,步兵人数是前者的两倍。先撇开步兵的战斗力不谈,各轻装师之间实质的坦克战斗力存在较大差异。

第1轻装师除原编制内的第65坦克团外,追加配属了2个营的第11坦克团,因此共拥有3个坦克营计9个连。战斗力较陆军正规编制的第10装甲师和“坎普夫”装甲师均要强一些。第2轻装师除原先的第66坦克团外,追加配属了第25坦克团(名称为坦克团实质上的编制仅为1个营),全师共拥有2个坦克营计6个连。剩下的第3、第4轻装师则和理论上的编制相同,均为1个营计3个连。

再从装备的质量进行分析,却会得到令人诧异的结论。第1轻装师的主要装备为捷克制的35t坦克,第3轻装师的主力装备同为捷克制的38t坦克。虽然在机械性能和机动力方面不及德制坦克,但仅从武器性能而言则与德军新式的3号坦克不相上下(波兰战役时进入部队服役的3号坦克均安装37毫米坦克炮,与捷克制坦克的火力基本持平。安装50毫米坦克炮的3号坦克装备部队要等到法国战役以后),因此大量采用异国装备的轻装师在战斗力方面并不比装备德制3号坦克的正规装甲师逊色,甚至要遥遥领先于以1号和2号坦克为主力装备的各师。

轻装师的坦克单位配属和装备均弱于正规装甲师。但其编制内坦克单位的空缺由机械化步兵单位填补,因此步兵战斗力要强于装甲师。

机械化步兵师是在常规步兵师的人员编制上,以大量的卡车以及摩托代替了传统的畜力输送工具。德军在开战时共编有第2、第13、第20、第29等4个师,部队番号也按照常规步兵师的序列排列。

有关波兰战役时期德军投入各型坦克因资料来源不同而众说纷纭,试举其中一例:

截至1939年8月31日德军装备坦克总数1939年9月1日德军参战坦克总数

1号坦克1445辆1号坦克1445辆1号坦克973辆

2号坦克1223辆2号坦克1127辆

3号坦克98辆3号坦克87辆

4号坦克211辆4号坦克199辆

35t坦克196辆35t坦克167辆

38t坦克78辆

各型指挥坦克215辆各型指挥坦克138辆

总计:3466辆总计:2691辆

面对德军即将发起的攻势,波军决意死守波德边界,因此将波军主力沿德国和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境线展开。这种兵力配置方式表明波军指挥机构错误地将德军的进攻判断为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传统的正面突破,且进攻方向仅为攻占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之间的“但泽走廊”,而完全没有预料到来势汹汹的德军竟然会以占领波兰全境为战略目的。

波军囤重兵于边境的部署方法却正中德军统帅部下怀:突出于波兰西部的波军身后留出一大片防守薄弱的开阔地带,为德军南北夹击包围并歼灭聚集在德波边界的波军集团提供绝佳的机会。但德军面临的另一重大威胁则来自西面的法国,必须尽快解决波兰战事,及时应对法军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精锐的装甲师承担起支撑德军快速攻势的最主要任务。

北方集团军群(冯?包克一级上将指挥)下辖:屈希勒上将指挥的第3集团军(位于东普鲁士)和由冯?克*上将指挥的第4集团军(位于德国本土东波美拉尼亚)。总兵力为21个师,其中5个为机械化快速部队。第4集团军配属古德里安指挥的第19军,下辖第3装甲师,第2、第20机械化步兵师,另有担任预备队的第10装甲师;第3集团军所属的第1军下辖坎普夫少将指挥的混编“坎普夫”装甲师。北方集团军群中由第4集团军负责主攻,第19军担任前锋,迅速突破“但泽走廊”与第3集团军汇合后,从北面发动攻击,呼应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

担任波兰战役期间主攻任务的南方集团军群(由冯?伦德斯泰特一级上将指挥)编制内各部队从北至南依次部署:

布拉斯科维茨上将指挥的第8集团军、冯?赖歇瑙上将指挥的第10集团军和李斯特上将指挥的第14集团军,总兵力为36个师,其中机械化快速部队10个师。

位于南方集团军群中央作战地域的第10集团军承担主攻,负责与北方集团军群部队协作向心攻击波军。装甲部队配置为:第2、第3轻装甲师配属霍特指挥的第15军;第1、第4装甲师配属霍普纳指挥的第16军;第1轻装师、第13、第29机械化步兵师配属担任第10集团军预备队。

位于南方集团军群南部作战地域的第14集团军内装甲部队配属情况为:第2装甲师,第4轻装师配属克莱斯特指挥的第22军,第5装甲师配属布歇指挥的第8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