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通牒,准备发动突然袭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格但斯克)被划归波兰辟为自由市,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位于“走廊”之东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他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补充军事经济资源和建立进犯苏联的前进基地。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随即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解决波兰走廊问题,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格但斯克),并有权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波兰拒绝了这些要求。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于31日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这使波兰态度更加坚决。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于9月1日前完成对波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
德军指挥部为袭击波兰,预先隐蔽地展开了军队集团。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辖第3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上将)、第4集团军(司令克卢格,辖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司令官是博克上将。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展开了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辖第14(司令李斯特上将)、第10(司令赖歇瑙上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拉斯科维兹上将),司令官是龙德施泰特上将。这两个集群分别由第1航空队(司令官是凯塞林将军)和第4航空队(司令官是勒尔将军)配合。德军投入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若将对付波兰的预备队考虑进去,则总共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
在战役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动员和展开尚未完成。波军指挥部在防御地区展开了24个步兵师,8个骑兵旅、1个装甲摩托化旅、3个山地步兵旅和56个民防营。直至战争初期波军仍在继续展开。波军总司令部计划实施战略防御,阻止敌人,为英法联军进攻准备赢得时间,进而根据形势采取行动。波军主力沿德波边境展开。在北边占领防线的是“莫德林”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司令官是普谢德齐米尔斯基?克鲁科维奇将军),“维希库夫”战役集群(3个步兵师)和“纳雷夫”战役集群(2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在“波兰走廊”是“波莫瑞”集团军(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是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在波兹南省西部是“波兹南”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司令官是库特谢巴将军)。“罗兹”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司令官是鲁梅尔将军)担任罗兹和华沙方向的掩护。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维采、克拉科夫地域集结了“克拉科夫”集团军(7个步兵师、1个装甲摩托化旅、1个山地步兵旅、1个骑兵旅,司令官是希林格将军)。保卫南部边界的任务由“喀尔巴阡”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旅和1个装甲摩托化旅,司令官是法布里奇将军)担任。“普鲁士”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是多姆布?贝尔纳茨基将军)为第2梯队,配置在凯尔采、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拉多姆地域。1939年8月31日,德国在其与波兰接壤的格莱维茨城蓄意挑衅以制造进攻波兰的借口。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统帅部计划以快速兵团和强大的空军,实施突然袭击,闪电般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继而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团,力求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回师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为此,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伦斯德指挥,下辖布拉斯科维兹上将的第8集团军、赖歇瑙上将的第10集团军和利斯特上将的第14集团军,共8个步兵军和4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方向迂回华沙;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包克指挥,下辖屈希勒尔上将的第3集团军和克*上将的第4集团军,共5个步兵军和1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歼集结在这里的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方向迂回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