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柏林上空的激烈作战 - 记录二战中的经典战役 - 申晋书主编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5、柏林上空的激烈作战

被围在柏林的德军集团由第9集团军6个师的残部和大量新编部队组成,总数约20万人。早在4月21日,柏林市区争夺战即已揭开序幕。德军进行了拼死的抵抗。在攻城战斗的头几天,苏军航空兵实施了多次强大的密集突击,以破坏德军的指挥机构,摧毁其主要防御工事。

4月20日夜间,苏空军第18集团军的529架重型轰炸机和空军第16集团军的184架飞机,对柏林东郊和东北郊的德防御枢纽部、技术兵器和部队实施了密集突击。4月24日,苏空军第2集团军的205架飞机,在攻占柏林南部的战斗中,对德军部队和射击兵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突击。尤其是4月24日夜间和25日,苏联航空兵对德军的突击特别猛烈。夜间,空军第18集团军的111架轰炸机进行了轰炸。白天,空军第16集团军按照代号为“礼炮”的计划,实施了两次密集突击,参战的飞机达1368架。4月25日夜间,空军第18集团军又以563架飞机实施了突击。

由于长时间处在苏联航空兵使用的重型爆破*进行的不断突击之下,防守柏林的德军的人员和武器都受到不少损失,许多防御工事被摧毁,市内发生了数十次强烈爆炸,整个柏林成了火海。被俘的德国将军鲍埃尔在描述苏军飞机歼灭性突击时说:“我唯一可奉告的是,我们坐在帝国办公厅的多层地下室里,连出去见一见亮光都没有可能。”

尽管如此,德军还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为争夺每幢楼房,每条街道和每片住宅区都要展开一场鏖战。从强攻柏林市中心区一开始,由于地面情况复杂,苏军航空兵就转为以小编队轮番活动。*、炮弹爆炸和大火卷起的滚滚烟尘,使能见度变得极坏,从空中很难判定目标的位置。

苏军歼击机从空中封锁了被围的柏林城,可靠地掩护战斗在城里的己方军队。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坦克兵团夺取了德军的几个机场后,空军第16集团军的歼击机立即转到了这些机场。4月28日,当歼击航空兵第193师第347团转到捷姆别利戈弗机场时,机场周围的战斗还在进行。首先出现在机场上空的是团长丹克维奇中校及其僚机,双机下降到超低空后,才避开德军炮火降落在机场上。苏军炮兵压制了德军高炮和迫击炮的火力,从而保障了其余飞机的着陆。同一天,该师第515和518团也转场到柏林的舍涅费利德机场,并开始出动作战。

于是柏林上空打起了激烈的空战。歼击航空兵第263团7架飞机遇上了企图对苏军地面部队实施突击的德机大编队,立即展开勇猛攻击。布罗德斯中尉直插德机编队,一举击落其中1架。这时,德6架战斗机向他发起攻击,只见他一个巧妙的机动就消失在云中,然后突然穿出云层,又击落1架德机。波兰空军飞行员也打得机智勇敢,他们在空战中击毁17架德军飞机。

4月30日,攻打柏林市中心的国会大厦的艰苦战斗打响了,当天下午,苏军冲入了国会大厦。5月1日凌晨,胜利的旗帜已经飘扬在国会大厦的上空。

战役视点:为什么苏军先于盟军占领柏林

二战后期,当穷途末路而又穷凶极恶的德国法西斯军队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战略态势时,对于反法西斯盟军来说,基于东西对进的有利战略态势,如何搞好后期战略协调,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总体战略服务,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历史是这样书写的:作为抗击德军的主力,苏联军队先于西方盟军成功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

对于军事研究者而言,了解里面一些鲜为人知的缘由,必然会对思维有一定的启示。

当苏军前出到奥得河――尼斯河一线和西线盟军攻入德国本土以后,希特勒德国的败亡几成定局,毫无疑问,如何攻克柏林已提到联盟各国的议事日程上。这时,苏军占据了进攻柏林的有利地位,加紧进行进攻的准备,而盟军却在攻占柏林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此前得到消息说,由于柏林受到苏军严重威胁,德国政府已准备撤出柏林,政府机关迁至南德山区的可能性极大,并且狂热的党卫军、盖世太保以及忠于希特勒的分子将集结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地区包括阿尔卑斯山、奥得河西部和意大利北部山区,重新组织力量顽抗。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柏林作为“地理目标”的军事意义就大大下降了。盟军情报人员还指出,纳粹分子一旦占领上述山区,便可利用有利地形和新发明的“秘密武器”进行坚守,构筑地下设施以制造军火和储备大量粮食,训练大批青年组织地下军,进行游击战,这样就可以把战争坚持下去,甚至可能“光复”整个德国。艾森豪威尔认为,如果德国的这一阴谋得逞,就会使盟军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不仅意味着盟军将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对于达到军事上迅速取胜、尽快结束战争的战略目的极为不利。因此,盟军在德国中部地区及早前进到易北河与苏军会师十分重要。这一方面可以切断德国政府南撤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德军分割成南北两大部分,使之失去相互联系,有利于粉碎德国继续拖延战争的企图。

事实上,联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基于此情况的军事计划遭到了英国人的反对。出于对红色共产主义的恐惧,英国政界和军界要员强调抢先占领柏林,因而对统帅部的战略计划提出了疑问。因为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在战术上,要把起先以柏林作为主要进攻方向改为通过莱比锡到德累斯顿方向,并且抽调走了美第9集团军,使21集团军群战线拉长而失去进攻力量,这就排除了英美联军进入柏林的可能。

高超的统帅自有其非同寻常的战略眼光。艾森豪威尔在阐述自己的作战思想时指出:“鲁尔之后的进攻目标当然是柏林。柏林作为德国残余力量的象征,在政治上和心理上是很重要的。然而,我认为,柏林不是西方盟军部队合乎逻辑或最合适的目标。”他认为,从政治上考虑,盟军的军事行动,不能越过美、英、苏三国规定的美、英的界线,应停留在柏林以西200公里公认的易北河分界线上。从军事上考虑,盟军渡过莱茵河以后距柏林尚有600公里之遥,而且有易北河障碍,而苏军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如果盟军硬是要去抢占柏林,可能会由于苏军先于盟军包围柏林而徒劳无益。另一方面,盟军的后勤供应能力只能勉强满足抢占柏林部队的需要。如果不顾一切去抢占柏林会使其他方向上的盟军因为后勤供应不足而失去进攻能力。不仅如此,美国还要考虑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因为在对德作战的最后阶段,美国的兵力动员情况很困难,对日作战补充兵员,需要从欧洲战场来解决。因此,在对德国作战的最后阶段,美军十分重视减少作战伤亡的问题,美军担心抢占柏林至少要死亡10万人,从而影响他向太平洋战场机动兵力的数额,在这个意义上,和苏联搞好关系协同对日作战就非常重要。此外,在美国当时的政策中,还有一个要加强对战后意大利的控制问题。为了保住战后管理意大利的有利地位,不让苏联插足亚平宁半岛,美国有意承认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权。更何况,在对德的联军远征军中,英国的军队只占四分之一,而美国占到四分之三,主力自然是美军,美国的意见终究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于是历史就这样书写了:苏联军队先于英美联军而攻占柏林。

毫无疑问,美国上述这些政略与策略原则,必然要影响它在欧战最后阶段的军事战略。美军不越过易北河,不先于苏军去攻占柏林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曾经有人批评说,美国人不懂得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没有从政治上去考虑军事行动。其实,美国正因为懂得政略决定战略的原则,才决定为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而不去进攻柏林的。

记录――二战中的经典战役

recoro――theclassicalbattlesin

worldwar2

苏联红军在76毫米自进式大炮前整装待命。红军在奥得河――尼斯河前线集中了大约6300辆坦克和自进式大炮,是德军的4倍。

摧枯拉朽――柏林会战

cuikulaxiu――bolinhuizhan

柏林第一街的战斗

最后的反扑

苏联红军在柏林附近的劳动力集中营里救出了一批苏联妇女

被俘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将制服脱下来放火焚烧,然后他们被送回各自家中与家人团聚。

这些纳粹在侵略之前恐怕没有想到这么快地就要被审判了

德国姑娘被纳粹处死的工人们吓哭了

柏林被攻陷前夕自杀在市政厅的德国军官

苏军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西线美军与德军的巷战

这些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犯会因为纳粹党的毁灭而重新获得自由

德国境内被盟军击毁的德军豹式坦克

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

摧枯拉朽――柏林会战

1945年4月16~5月8日,在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了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以多出150万的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攻克了柏林。此战加速了德国投降,并迫使希特勒自杀。彻底粉碎了纳粹德国征服欧洲的阴谋的野心。柏林战役同时也是战争史上最大的对敌军战略集团实施合围同时予以分割的一次方面军群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洋世界军事史》战士出版社

《太平洋战争史》海潮出版社

《美日海空大战》中原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决胜之役》世界知识出版社

《坦克怪杰――古德里安》世界知识出版社

《沙场斗兽――隆美尔》世界知识出版社

《闪电凶神――曼斯坦因》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戈林亲历记》国防大学出版社

《美国名将全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攻克柏林》京华出版社

《征战阿拉曼》京华出版社

《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中央编译出版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