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塑料大棚鸡舍的环境控制
通过对部分养鸡户调查发现,不少专业户不能很好地控制棚内环境。塑料大棚内环境的控制主要是调节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养鸡专业户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控制其内环境,做到有的放矢,使柴鸡生产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春、秋季节一般棚内平均温度在10c~32c,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有利于柴鸡生长。从出壳30天停止供温后,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温度为19c~23c,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除育雏期间棚内需要适当加温外,其他时间棚内不需要加温。通过调节大棚薄膜敞闭程度、方位和时间,就可使大棚内达到最佳环境。如春、秋季节每天的10~15时,外界温度常在20c以上,大棚四周薄膜可全部敞开,通风良好,利于大棚内降温和垫料水分蒸发;每天的2~4时,外界温度较低,常在5c~15c之间,可关闭部分薄膜,使大棚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2)早春、晚秋和严冬季节平均温度常在0c~10c范围内,最低可达-10c。为了使棚内温度保持在18c以上,在大棚背坡覆盖20厘米以上的麦秸或杂草,前坡露膜部分挡上草帘,利于棚内保温,待日出后打开草帘,利于棚内升温。大棚靠太阳能、鸡本身的生物能(指30日龄以上鸡)和大棚“保温效应”,完全不需要另外人工加温,即可保证柴鸡对温度的要求。经测定在最冷季节,空棚从上午9时到下午16时,晴天时棚内温度可保持15c以上,最高可达到25c。夜间露膜部分挡草帘,棚舍全封闭可保持5c~10c。所以,在寒冷的冬季,棚内温度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舍内湿度大、有害气体浓度高。这是因为鸡呼吸快、排粪多,为了保温关闭薄膜,使水蒸气和有害气体难以扩散到外界;因棚外温度低,棚内水蒸气遇冷在塑料膜上凝结为水滴落于棚内,造成恶性循环。因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可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大棚顶部设置可关闭的天窗,白天有阳光时打开前坡草帘,待温度升高时打开天窗和通气孔,排除湿气和有害气体;夜间和无太阳时棚内加温时,同样需打开天窗和通气孔。夜间加温常在22时至翌日4时进行。二是经常换铺干沙或其他干垫料,以减少大棚内湿度。
(3)夏季夏季外界温度高,大棚四周薄膜全部敞开通风,拉上防护网,不管风向如何,靠穿堂风、扫地风,棚内通风凉爽,凉亭效应明显。经测定,中午最热天气棚外温度34c,而棚内温度29c,相差5c。闷热天气大棚顶部洒水,可降温2c~3c,棚内不超过33c。酷夏大棚饲养环境控制重点应放在40日龄以上的鸡,因为40日龄以下鸡的体积小,相对比较宽敞,不会引起不良反应。40日龄以上的鸡要小心,要把大棚露膜部分或全部打开通风,棚顶要洒水降温,这样就不会引发鸡中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