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b亚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单侧或双侧性肢体不全麻痹,内脏形成淋巴瘤,鸡冠发白或变紫,体质衰竭消瘦,病程一般较长,有时死亡率较高。鸡群自然感染潜伏期较长,一般为2~3周,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无其他因素干扰,潜伏期会更长,一般可长达2个月以上。
【临床症状】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急性型多发生在肉用仔鸡,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染快,病程短。病鸡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几天后陆续死亡,死亡率高达30%。有些病鸡病程较长,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瘫软症状,但大部分病死鸡的内脏器官,有大小不等的淋巴瘤。
(2)慢性型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神经型多发生于3~4月龄的青年鸡,主要是外周神经受损害,出现神经失调的各种症状,如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受损害,表现走路不稳,呈“劈叉”姿势或卧地瘫痪;翅神经受损害,表现单侧或双侧翅下垂;颈神经受损害,表现头颈歪斜或下垂;迷走神经受损害,表现嗉囊扩张,呼吸困难,张口无声喘气等。这一类型马立克氏病,发病死亡率较低。
2内脏肿瘤型多发生于肉鸡和开产前后的蛋鸡,主要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松乱,鸡冠萎缩,极度消瘦,走路迟缓,脸色苍白、贫血,排绿色稀便。触诊腹部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发病率为5%~10%,病鸡死亡率为100%。
3皮肤型病鸡营养不良,羽毛松乱,脱毛严重,在颈部、背部或腿部毛囊呈结节性肿胀,有小米粒至蚕豆大的瘤状物,破溃后皮肤及羽毛有血污。病鸡逐渐消瘦、贫血,鸡冠萎缩,发病率很低,一般无死亡。
4眼型单侧或两侧眼感染,病初虹膜颜色消退,逐渐呈同心环或点状褪色,以后发展为弥散性浑浊呈灰白色,患眼瞳孔缩小,边缘不整齐,直至眼球如“鱼眼状”,视力逐渐消退,转归失明。该病俗称“鱼眼病”、“灰眼症”。
【病理变化】
(1)神经型病毒侵害外周神经后,可出现神经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甚至会出现淋巴样细胞大量增生,形成肿瘤性病变。神经肿粗2~3倍,外观呈灰白色或黄白色。经常侵害坐骨神经、腰荐神经、臂神经、迷走神经等处。
(2)内脏型表现内脏器官发生淋巴瘤样增生病变。瘤组织中的细胞成分是由弥散性增生的中、小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和马立克氏病细胞所组成。不同内脏器官上的肿瘤形式往往不同,如肝脏上的肿瘤多呈圆形,小如米粒,大如鸽卵,肝脏肿大3~5倍;卵巢上的肿瘤,开始如菜花或脑回样。肿瘤多呈灰白色,油脂样,位于内脏器官的实质中或突出于表面。
(3)皮肤型主要是毛囊部位小淋巴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瘤性病变。病变部毛囊肿胀,形成小结节。肿瘤破溃形成结痂,若有细菌感染则形成溃疡。
(4)眼型虹膜及眼肌淋巴细胞浸润。另外,在眼前方也可能有颗粒性或无定形的物质存在。
【防治措施】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根据病原生物学特性和发生的一些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会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防疫卫生消毒制度要有严格的防疫卫生消毒制度,防止马立克氏病毒对鸡场的污染。
(2)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雏鸡和成年鸡要分群隔离饲养,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孵化室和育雏鸡舍要远离成年鸡舍,要逐渐培育抗马立克氏病的种鸡品系。
(3)接种疫苗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现用的疫苗有3种。一种是火鸡疱疹病毒疫苗,火鸡疱疹病毒与马立克氏病毒有交叉免疫作用,对火鸡和鸡无致病力。该苗应用时间较早,而且应用广泛,对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曾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种是马立克氏病毒2号毒株致弱后的弱毒疫苗。第三种是马立克氏病毒超强毒株致弱后的疫苗。为预防本病发生可在雏鸡出壳24小时内进行接种。若在2~3日龄内接种,免疫效果较差。连续使用火鸡疱疹病毒疫苗的鸡场,必须加大免疫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