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体体质,增强鸡群抗病力
1.满足鸡群营养需要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鸡群体质的强弱有关。而鸡群体质的强弱除与品种有关外,还与鸡的营养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按科学方法配制饲料,鸡体缺乏某种或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就会使机体所需的营养失去平衡,新陈代谢失调,从而影响生长发育,体质减弱,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根据鸡的品种,分群饲养,按其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饲养密度、植被情况,供给相应的配合饲料,以保证鸡体的营养需要。同时,还要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合理安排放牧时间,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御多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防止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2.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饲养环境条件差,往往影响鸡的生长发育,也是诱发疫病的重要因素。要按照鸡群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控制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饲养密度,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反应,防止惊群的发生。
3.实行全进全出制
科学的养鸡是把成年鸡和育成鸡、雏鸡分开饲养,孵化场一定要远离鸡场。要绝对禁止把不同日龄的鸡放在一栋鸡舍里饲养。最好做到全场的全进全出,即同一栋鸡舍和放牧地块在同一时期内只饲养同一日龄的鸡,又在同一时期出栏。养完了这批鸡全部淘汰,全场进行彻底清扫、清洗、消毒,空舍2~4周,再进新鸡。这种饲养方式简单易行,优点很多,既便于在饲养期内调整日粮,控制适宜的舍温,进行合理的免疫,又便于鸡出栏后对舍内地面、墙壁、房顶、门窗及各种设备彻底打扫、清洗和消毒以及放牧地的自然净化。这样,可以彻底切断各种病原体循环感染的途径,有利于消灭舍内的病原体。
4.要重视鸡场的环境卫生
鸡舍的环境包括鸡群的小环境(鸡舍)和大环境(生产区)卫生两方面。养鸡场应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位置。鸡舍的小环境包括鸡舍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粉尘、有害气体的含量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等,这些条件指数都对鸡群的生长发育以及抗病能力有很大影响。养鸡者要采取一切措施为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保证鸡群的健康。
定期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可以降低鸡舍空气中的粉尘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对保证鸡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夏季带鸡喷雾消毒还可起到给鸡群降温的作用。
鸡场内应分设净道和污道。净道是专门运输饲料和产品(蛋、鸡等)的通道;污道是专门运送鸡粪、死鸡和垃圾的通道。
场区内要定期清扫消毒,每周至少1次,必要时进行深翻土地。死鸡不能乱扔,要及时收集,进行蒸煮、焚烧或深埋。从鸡舍清出的鸡粪要及时运走,可进行发酵或烘干处理。鸡舍排出的废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5.做好日常观察工作,随时掌握鸡群健康状况
逐日观察记录鸡群的采食量、饮水表现、粪便、精神活动、呼吸等基本情况,统计发病和死亡情况,对鸡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淘汰”,以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