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雏鸡的生物学特性
1.调节体温的功能较弱,既怕冷,又怕热
刚出壳的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2c左右,4日龄开始增高,10日龄后才能接近成年鸡的正常体温。因此,在育雏开始时必须供给较高的温度。这种调节体温的功能要到出壳3周后,绒毛脱落,长上新羽时才较完善。所以,在育雏期间,要求温度适宜、平稳,不能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在育雏初期,必须给予较高的温度。从第二周起,可以逐步降温,每周降低2c。夏季4周龄脱温,冬季则5~6周龄脱温。
2.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
雏鸡2周龄的体重约为初生时体重的2倍,6周龄为10倍,8周龄为15倍。前期生长快,以后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雏鸡阶段代谢旺盛,心跳快,脉搏每分钟可达250~350次,安静时单位体重耗氧量与排出二氧化碳的量比家畜高1倍以上。所以,在饲养上要求有高能量、高蛋白质的饲料来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
3.胃肠容积小,消化能力差
雏鸡消化道短而容积小,采食量有限;缺乏某些消化酶,肌胃磨碎能力弱,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消化能力差。因此,雏鸡应供给粗纤维含量低、容易消化的日粮,并注意少喂多餐和供足饮水。
4.群居性强,胆小易惊慌
具有很强的群居性,离群独处的雏鸡会鸣叫不止,归群后才安静。胆小,自卫能力差,外界强烈的声音刺激可引起鸡群惊恐不安,横冲直撞。所以,育雏期鸡舍内外要避免惊动,保持安静,门窗严密,防止兽害。
5.抗病力差
雏鸡体小而弱,机体的防御功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因素敏感,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抵抗力差。若饲养管理不善,容易暴发传染病。因此,在育雏期间必须保持垫料干燥,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和接种疫苗的工作,防止疫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