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势如破竹
明月高悬,群星璀璨。
众多降兵借着月光不断将城内的死尸搬到车上,待装满之后,将一辆辆大车推至城外。
多邦城外,三里远的一片开阔地上,数千名降兵正挥舞着铁铲挖掘巨坑。
降兵将车上的死尸抛至坑内,待坑满之后再埋上泥土。
一名老兵边挥舞铁铲边轻声自语:“兄弟们,我只能做到如此了,还望你们来世不再生于乱世。”语罢,转头望向多邦城西面,只见团团火光好似一条火龙一般盘踞于多邦城外,在黑夜中格外耀眼。
多邦城西面大明的一个士兵眼含热泪。将怀中死去的兄弟平放在木柴堆上。嘴唇微动,轻声道:“三弟,多邦城被我们攻破了,你可以安心上路了。”语罢。手持火把点燃了木柴堆。
木柴堆上沾有火油遇火迅速燃烧,没过多久,火焰便将战死的士兵吞噬。
立于一旁点火的士兵再也忍不住,眼泪顺着脸庞流淌下来。
火焰中的士兵正是他的弟弟。二人因家中贫苦一同参军,可没想到多邦城一役兄弟二人生死相隔。此刻,哥哥亲手火葬弟弟,难免悲伤不已。
大火熄灭之后,士兵双膝跪地,双手扒开尚有余温的灰烬。在灰烬之中寻到数块较大的骨头,双手捧着骨头放进一个陶罐之中。直到将灰烬中的骨头捡干净,士兵才盖上陶罐,站立而起,将陶罐紧紧抱在胸前。眺望着北方,喃喃道:“三弟,我一定会带你回家的!”
不远处,多邦城城墙上,未安眼望城下众多将士和远处的降军,心中也觉得有些不忍。不由得暗想:战争自古有之,每一次战事均会有死伤。今日虽然攻破多邦城,可大明仍是折损了不少将士。或许,从某一方面来说,战争从来就没有胜利者。
忽然,未安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传来,转头看去,只见张辅正向他走来。
未安拱手道:“大将军。”
张辅摆了摆手,道:“不必多礼,早在大殿议事之时我便见你面色有异,刚才面对降军你也一直沉默不语,是否因今日战事有些许触动?”
“大将军目光如炬,确实如此。今日攻城我斩杀敌军近百人,不禁想到这些人与我并无仇怨,却以生死相搏。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若知其战死也会悲痛万分。今日是胜了,可日后大明的百姓可能仍会有不少人为战死的士兵所悲伤,战事是否从来就没有胜利者?”
张辅目光灼灼看向未安,认真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古来战事皆是如此,一个将军的功勋皆是用将士们的性命堆积而来。不过从军者就是如此,兵者,乃帝王之刀。我起初从军时也是如此,可战场无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只得劝说自己硬下心肠,奋勇杀敌,亦不计将士死伤。可人非草木,怎能无情。待无人之时,我也会哀痛死去的将士们!亦会念经超度我刀下的亡魂!”
未安长揖到地,感激道:“多谢大将军劝慰。”
张辅拍了拍未安的肩膀,说:“你有大将之风,若能悟通其中的道理,日后必会成为千古流芳的将军。”
“大将军谬赞了,比起诸位将军。我相距甚远。”
张辅闻言微微一笑:“我看人一向颇准,今日你损耗不小,早些下城去休息吧。但愿降军也如你所言宣扬大明之威,让安南一些城池能投降于大明。避免生灵涂炭。”
未安点了点头,随张辅迈步走下城墙。
一日之后,多邦城内外的死尸都被掩埋,大明战死的将士们也均被火葬。骸骨装入陶罐之中由专人看管,以便返乡之时让大明战死的众将士魂归故里。
多邦城一万余降军被遣散,一小部分为多邦城原住民得已回到城中与家人团聚。大多数降军向南而行,欲返回故土。
此时。距多邦城数百里外的大虞帝国升龙城也得到了多邦城被攻陷的消息。
升龙城为陈朝旧都,城内建筑风格与大明十分相似,乃是安南李朝的开国君主李公蕴集全国之资产而建。天德府升龙京内起朝殿,左置集贤殿。右置讲武殿。左启飞龙门,右启丹凤门。正阳启高殿,皆曰龙墀,墀内翼以回廊。周匝四面。乾元殿后置龙安、龙瑞二殿。左建日光殿,右建月明殿,后有翠华宫。城之四面启四门,东曰祥符。西曰广福,南曰大兴,北曰曜德。又于城内起兴天寺、五凤星楼等。胡季犛建立大虞帝国之后方将都城迁至清化,升龙城遂称为东都。
升龙城集贤殿内。主位上坐着一位身着华贵衣袍之人,他看向左边座位上一袭黑袍的影子,面露忧愁之色,长叹了一口气。道:“没想到多邦城这么快就被攻破了!”
影子妖异的脸上呈现一抹怒色,厉声道:“黄晦卿那个庸将!我本交代他待敌军大营火光冲天再以象军和骑兵偷袭,可他非但没有等敌军大营大火就派遣象兵和骑兵还带了两万步兵。敌军袭来他只顾着自己逃命,以至于军心大乱,折损了我大虞两万士兵。若非如此,多邦城不至于一日便被敌军攻破。只需待我一日后伤愈,便可刺杀敌军主帅,那时便可守住多邦城。”
主位之人看向影子。开口道:“我深知影子忠心于大虞,不过听闻敌军阵中也有一位武林高手,刺杀敌军主帅怕不是那么容易。”
“哼!”影子冷哼一声,妖异的脸上有些狰狞。愤愤不平道:“左相国不必忧心,当日我行刺主帅之时有些轻敌。待我寻得良机,非将敌军主帅和那位武林高手先手诛杀于剑下。”
“我知道影子本领过人,不过万军之中行刺主帅并非易事。影子乃我大虞帝国武圣。切要以自身安危为重,若你有些许闪失会折损我大虞将士们的士气。”左相国关切道。
影子看向左相国,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之色,说:“我自小承蒙太上皇搭救性命。即便是拼了这条命也要将敌军阻在清化之外!”
左相国听闻此言也颇为动容,出言道:“若是众多将士均如影子这般忠心,那么大虞帝国不至于如今这样风雨飘摇。”
“难道刺杀主帅也不能使敌军退兵?”
“难啊!”左相国面露忧愁之色,“大明地大物博,资源丰盛非我大虞可比。且又有先进火器,恐怕即便是刺杀了敌军主帅,大明仍会派兵南下。当日,我曾劝诫父皇不要与大明开战。可是父皇一心立二弟为皇,哪里听得进去我的劝诫。”
影子看向左相国,见他满目愁容,心中暗道:胡元澄贵为胡季犛的长子,又曾任陈朝司徒。可谓是才华绝代。却不知胡季犛为何立幼子胡汉苍为皇?若是立胡元澄为皇,说不定可避免战事。不过,皇家之事,哪容得自己多言。现如今也只有刺杀大明主帅方可解大虞之危。想到这。劝道:“左相国放心,我必寻得良机刺杀敌军主帅,给大虞带来喘息之机。”
胡元澄站立而起,长揖到地,道:“多谢影子为大虞不惜性命所做的一切!”
影子起身上前一步托起胡元澄,回道:“我哪里担得起左相国如此大礼?”
胡元澄被搀扶而起,目光望向殿外,轻声道:“但愿大虞其他众将能坚守寸土,为大虞赢来喘息之机。如此以来,我便可研制出火器,以火器来破大明火炮和火铳。”
不过,世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大虞众将并没有像胡元澄所希望的那样坚守寸土。
多邦城降军返回故土之后,果真如未安所言一般宣扬大明火器之威,将士之勇。再加上胡季犛乃是以辅臣上位,名不正言不顺,又苛政于民,不得百姓之心。百姓又听闻大明军队如此厉害,一时间人心惶惶,罔有战心。
安南远征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一般连克数城。甚至,有的将领带着手下士兵一起投降于大明。
远在大虞帝国都城清化的胡季犛听到此讯气得口喷鲜血,却也毫无办法,喃喃自语道:“愿长子元澄能守住东都升龙啊!”
此时,安南远征军已经逼近升龙城。
影子也一直没有寻觅到刺杀的良机,带着满心不甘来到集贤殿上,欲和胡元澄商议守城之计。
片刻之后,只见胡元澄满脸笑容,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集贤殿。
影子见此,出言问道:“左相国何事如此高兴?莫非有了守城良计?”
胡元澄目光灼灼看向影子,笑道:“我已造出火器,大抵可以抗击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