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
清泉的声音将气氛暧昧中的二人拉回现实,一时间脸上神色都有些不太自然。
陆炳主动将圆帽拿在手中,吴青岚将头发盘好,从他手中接过圆帽后戴上。
“走吧,我送你到门口。”陆炳说。
两人并肩而行,清风和清泉提着灯笼分别走在前边和后边。吴青岚微微低着头,皎洁的月光照着平整的石板路面,平平凡凡的一条小路变得仿佛反光似的,让她生出一种“步步生辉”的错觉。
陆炳见她一直低着头,便从清泉手中接过灯笼,提在左手,让那一圈小小的、昏黄的灯光刚好照在吴青岚前方一步远的地方。
清泉眨了眨眼,落后两步与清风走在后面。
杨氏屋中的掌事大丫鬟春熙站在正门前,手里托着一件鹅黄色的带兜帽的斗篷,见到吴青岚后附身行礼,口中说着“请大小姐回府”,将斗篷替吴青岚披上。
上车前,吴青岚回头望着陆炳,想为杨锐求情的话几次三番要脱口而出,硬生生被理智拦住。
陆炳站在门口,一只手背在身后,抬起另一只手,手背朝外轻轻弹了弹,示意她只管离去。
吴青岚无声地叹了口气,低头上车,放下车帘,车夫挥了挥鞭子,木制的车轮在石板路上留下吱呀吱呀的声音,声渐不闻影渐消。
陆炳回到清晖园,站在凉亭外静静地看着清泉清风撤走杯盘,他的视线罕见地朦胧起来,西斜的月光温柔的照着他英俊的脸,将他欣长的身影投在地上,拉得很长很长。
吴青岚回到吴府,不出意外地在客厅见到了哥哥嫂子,她实在头疼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就假意装作身体不舒服,无视兄嫂一脸的好奇,逃一样的回到自己屋中。
坐在镜前,望着镜中脸颊微酡的人,她用手捧住脸,掌心感受到了异乎寻常的热度。
没办法从吴青岚口中得到答案,杨氏和吴鹏回到上方,杨氏叫来春熙,问:“大小姐喝酒了?”
春熙道:“奴婢不知,奴婢只是在陆府大门处等大小姐。”
杨氏和吴鹏互相看了一眼,杨氏问:“那你见到陆公子了吗?”
春熙:“见到了,陆公子亲自送大小姐出门。”
杨氏又看了吴鹏一眼,问:“他们二人都说什么了?”
春熙:“什么也没说。”
杨氏一脸不可置信:“一句都没说,还是你没听见?”
春熙:“奴婢见到大小姐之后,陆公子和大小姐一句话都没说。”
杨氏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吴鹏道:“行了,你下去吧。”
春熙前脚刚走,杨氏就忍不住了对吴鹏说:“怎么会一句话都没说?小姑可没少喝,我都闻到她身上的酒气了。陆家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还想和大小姐议亲?”
吴鹏无意识地将《诗经》拿起来又放下,一连好几次,杨氏将书本夺了过去他也没发觉,他皱着眉思忖半晌,终是摇摇头:“不好说。”
他也着实纳闷。管家说吴青岚一直在庄子上布置新居,怎么忽然出现在陆府,还喝了酒。如果不是陆府来人说请他们派车去接人,他们这当兄嫂的都不知道自己妹妹回城了。
杨氏的猜测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只是不太敢想而已。上次议亲不成对吴家是个不小的打击,幸好知道的人少,否则吴青岚以后都不好再在京城找婆家了,为此他不得不更加谨慎。
眼下不管陆炳到底想干什么,为了稳妥起见,他们最好还是静观其变,不要再弄巧成拙。
陆府内院上房,陆松和陆炜对弈,陆炜已经了七子优势。陆松一边小心应对一边却是满脸老怀欣慰的模样。
丫鬟前来回话,在中屋门口站住。
陈姨娘问:“走了?”
丫鬟道:“刚走,吴府来车接的,二少爷亲自送到门口。”
陈姨娘想了想,说:“二少爷吃了酒仔细他夜里口渴,吩咐厨房做醒酒汤,用温鼎送到二少爷房里去。”
丫鬟应声走了。陈姨娘在陆松身边半侧着身体坐下:“老爷,您看炳哥儿这是......”
陆松手里摩挲着光润的棋子,说:“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陈姨娘纳闷:“当初不是炳哥儿自己……”
陆松立刻打断她的话:“你看看你……”
陈姨娘莞尔一笑:“是,是我不对,不说了、不说了。我就静静地看着老爷和炜儿下棋。”
文渊阁内,烛火通明。
当朝首辅张璁、主考官兵部尚书王宪、副主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李默、副主考官吏部文选司郎中吕希周,依次复阅前一百名的考生文章。
所有考生的名字都被封住,但是吕希周一眼就认出了熟悉的字体——陆炳的字。他的视线若无其事地扫了周围一眼,见众人都在忙碌,于是放心地看下去,看着看着,眉毛却皱了起来。
陆炳的文风他是知道的,眼前的字是陆炳的字,文采一如既往,对仗工整,大气磅礴,能看出有着极深厚的诗词底蕴。论起武事也是如数家珍,字字珠玑。
他在《安国全军之道》一文中提到兵部改革一事,对兵部的弊端了解深刻,见解独到、措施稳妥,可又点到即止,个别地方还有所保留,想来是为了兵部的面子才这么处理的。
陆炳这份答卷哪怕是放在文科举子中也绝对让人眼前一亮,在此次武举考生中绝对稳占前三名,可兵部的阅卷意见是九十九名。
兵部下手太黑了。哪怕是在一甲里面吕希周也觉得过得去,可是这九十九名和落榜也没什么区别了,以陆炳的真实才情来说这个名次不是荣誉而是羞辱。
不就是在文章中指出兵部弊端了么,他们就受不了了,将人打击至此等地步。兵部那些猫腻谁不知道呢,只不过是边疆最近无事大家隐而不发罢了。
吕希周放下卷子,端起茶喝了一口。想想陆炳的身份,想想皇帝的用意,再低头看看让人爱不释手的文章,放下茶杯,心中已有决断。提笔将自己的意见写上:建议一甲三名,然后起身去找李默。
李默反复看完文章,又沉默片刻,远远瞥了一眼正在闭目养神的兵部尚书王宪,拿起笔在吕希周的建议后面写上“同复议”。
吕希周悄悄指了指王宪:“要不要......”
李默明白他的意思,正色道:“为朝廷选良材是武选司的职责,尚书大人肯定也希望兵部多一个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