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九点发现
1.症状=现象=属性=判点=1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事物的质是内在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事物的属性来表现的。人感到的是事物的属性,并通过属性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质。所谓属性,就是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属性从某一方面表现事物,而质则给予我们整个事物的观念。比如,黄色、延性、展性和金的其他属性,均是金的属性而不是金的质;而金的质则是由这些属性的总和规定的。
疾病是本质,症状是现象。疾病=疾病名称=症状属性之和。多年认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病理变化是本质,实际是不对的。
上边引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但是在没有电脑之前,引文中标注下划线的“某一”与“总和”,绝对与数学、与数字、与“1”联系不起来。因此,也就不能用数学、电脑或智能卡计算事物,计算疾病。现在用“1”、用数字将它们联系起来了,就能计算了。
引入了“1”就引入数学。这个“1”特别重要:既表示定性,又表示定量。
“1”表示定性。点名时,点到张三,答:到。到=有=在=1;若未到,则:未到=无=不在=0(二值逻辑)。
症状的有无也是同理。如动物发热,发热=有=1。定性的“1”表示有。
发热=有=1,“1”表示定量。但发热还有程度的差异,发烧=0.7;或发热=7。因为有了定性的“1”,才可以进一步定量,变成0.7或7。“1”是定性和定量两者的媒介。
每一种疾病(事物)都要顽强地表现它自己,因此它的属性个数(症状数,即判点数),就必然要多于类似疾病(事物)的属性个数。统计判点数的根据就在于此。在统计判点时,1个分值的位置算作1个判点。
统计判点数是定性,求判点的分值和是定量。定性定量结合诊病,才是真正的综合分析,当然更准。
这一点发现非同凡响。它可使临床诊断的初诊由经验升华为数学诊断。同理,有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尚没有量化的理论都可以借鉴,从而就能走向数学化。须知,不能数学化的理论是难以服人的。
2.发现临时信宿宇宙有三大属性:物质、能量和信息。任何信息都有信源、信道和信宿(三信),而且相通。
症状作为疾病信息,也有信源、信道和信宿,且相通。信源是患者,收集症状手段是信道,人脑是(最终的)信宿。浩如烟海、错综复杂的诊病知识,仅凭“记不多、错位、遗忘”的人脑分析,难免误诊。
用电脑和智卡做诊断时,矩阵上的症状和分值是信道,矩阵的上表头病名是信宿。因为三信相通,故结论正确。不这样做,而将患者的症状,直接交给人脑信宿去分析,因为1人1脑(装的知识不同),必将导致诊断错误。
3.发现用智卡矩阵是表达病组内病—症的最好形式用矩阵表达病组内的病—症信息,不但病全、症全,而且具有追溯和预测症状的功能;还能实现正向(由症开始)和逆向(由病开始)的双向推理诊病。
4.收集症状必须用“携检表”将智卡左侧的症状单独打印出来叫“携检表”。秦伯益院士说:“将来凭证据,就不会你诊断出来,他诊断不出来。”用“携检表”收集症状,其症状是证据性的症状。
5.症状面前病病平等不少人主张采用高信息量分值,即1个症状出现在多种疾病上,他们主张给各个疾病打不同的分,而且分值差距越大越好。但是,在老年人185个病502个症状的特大矩阵上,回顾性验证发生24例错误。本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采取“在症状面前病病平等”的原则,即每个症状都作为1个判点,就纠正了24例错误,达到100%正确。
6.发现诊病的数学模型传统诊断误诊的根本原因是未用数学。我们用公式y=f(x)的多元函数作为数学模型,解决了误诊问题。用数学处理事物,做到了由笼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系统的量化分析。
7.发现把关方法以往诊断没有定量的把关方法。用数学诊病,必然要设定量的把关方法。16个字用法中“找大”就是定量的把关方法。即,在“统计”的基础上,依据判点多少,做出1~5诊断的病名,判点数最多的病(尤其当第一诊断比第二诊断多2个以上的判点时)就应该是患者所患的疾病。
8.发现回顾验证症状呈常态分布如果不是故意搞错(如,诊甲病,却故意说乙病的症状),那么,正确的症状在诊断中,充分发挥作用,表现坐标轴上的判点数或分值和的柱子就高——正态分布;而不正确症状却呈离散分布,即,不正确症状,分散到其他几个病上。
9.发现传统诊断法收集症状缺少近半内容尤其是医患的初次接触,患者凭“主观”、“感觉”诉说症状,认识论上缺少了一半——“客观”、“未觉”的症状;医生凭“直观”、“直觉”收集症状,缺少“间观”、“间觉”才能收集到的症状。法律断案时1个证据不实就可能导致错案。诊病时,缺症近半,后果肯定有很大出入。故初步确诊病名后,我们强调用“逆诊法”收集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