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禽沙门氏菌病
是由禽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雏鸡常呈急性全身性感染,成鸡以慢性或局部感染为常见。经卵传播为主,造成死胚、死雏和弱雏。世界性分布,先进国家发病已经很低或接近于零。我国已建立一批无或基本无白痢的种鸡群。对未严格执行检疫和淘汰阳性鸡制度的鸡群,该病往往造成严重损失。
【治疗】
药物治疗可减少死亡,但愈后仍带菌,也易产生抗药性和增加成本。
(1)磺胺类磺胺二甲基嘧啶与磺胺增效剂(tmp)5∶1并用,混料,浓度0.02%。磺胺类药物仅有短期价值,因为它抑制鸡生长、干扰饲料饮水的摄入和产蛋。
(2)土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土霉素为200~500毫克/千克饲料。
为防止耐药菌株出现,各类药物应交叉使用。
【预防】
(1)消灭带菌鸡因本病是经蛋传播,故严格清除种鸡群的带菌鸡是关键。检测种鸡群,淘汰阳性鸡。因凝集素产生与感染有时差(迟几天),故应隔2~4周再检测1次,直至连续两次均为阴性,而且间隔不少于21天。重检2~3次足以检出所有感染鸡。
(2)综合措施能防止病原的一般方法也可用于防止白痢。从确知无白痢鸡群引进种蛋和雏鸡,至少也要从已知阳性率较低的种鸡群引鸡。种蛋孵化时也不应与有白痢的蛋混孵;孵化器与出雏器用福尔马林熏蒸可减少白痢散播,还可防止孵化批次间残留的感染。任何时候都不应将无白痢鸡与未确知无白痢鸡混养。这一原则,以鸡场为单位。因为一鸡场中的感染鸡,即使是隔离饲养,也对该场所有鸡只都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