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知青下乡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七日,上海市虹口区一千多名知识青年在二十多万群众的夹道欢送下前往贵州省下乡插队,开启了上海知青赴贵州的序幕。
在虹口广场上,红旗招展、迎风飘扬。鞭炮锣鼓喧天,成千上万的群众包围了广场,这正是市革委会组织的万人大会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场面。
领导人在广场中央的台上轮番地讲了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后,成百上千的知识青年们振奋高呼着口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声势浩大,场面颇为震撼。
随后这些小青年们带着水桶脸盆,棉被衣物等行李,怀里揣着人人必备的红宝书——【***语录】浩浩荡荡的奔赴我国的西南地区——贵州。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歌声随着解放牌的汽车飞奔。大家坐在车里欢快的唱着歌,人人胸前戴着大红花,脸上洋溢着青春自信的笑。
这些知识青年们都是城里的学生,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甚至还有大学生,年纪大一点的左右不过二十多岁,年纪小的也才只有十四五岁。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去过农村,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艰苦生活,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好奇迷茫还有对建设祖国的激情与抱负。
与此同时,贵州省革委会、省军区专门召开全省电话会议,希望农村干部和贫下中农做好知青下乡的安置工作。
同年的四月十一日,三百零四名上海知青赴贵州省关岭县插队落户。在白水镇新寨村村口的马路上,站满了欢迎知青进村的村民。社长朱贵头一天就开始组织迎欢会了,一大早全村的人都守在村口的马路上等着大城市里来的知青们。
村里下来了八个知青,都是大城市里的学生们。这对这个大山里的小村庄来说,无疑是一件轰动的大事。所以在村里显得尤为隆重,特别是对社长朱贵来说,简直就像是在古代,皇帝要亲自下民间来视察一样的让他紧张激动。
社长朱贵让社员们连夜用红布做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热闹欢迎知识青年来我大队安家落户”的标语。此时正由刘二黑和王二狗俩人站在欢迎队伍的前面拉着横幅。
大家各说各话,讨论着这城里来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时候。
王二狗突然喊了起来:“来了来了……来了!”
喧闹声渐渐小了下去,众人纷纷把视线移向远处的马路上。
果然看见有一群人背着大包提着小包的朝村子走来,社长朱贵立即招呼一群人跑过去帮忙拿行李。镇上的指导员钟爱国是负责送这一批知青进村安置的,现下看到这个村里的群众们态度如此积极,不免露出满意的神色。还连着表扬了社长朱贵几句。
知青们排着队从欢迎队伍的人群中间走进村子里,四男四女,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小青年,个个都生得俊俏白净,这让这些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村民们不禁看呆了眼,怎么这城里的人都长得这么俊俏呀!这大城市里的人和乡下山里的人还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乡下的人都长得又黑又瘦的,原本不觉得丑的人,现下和这些城里的人比起来,竟变得丑陋了许多。
社长朱贵领着众人进了合作社的会议室开欢迎大会,众人挤在会议室的四周,指导员站在台上发言,社长朱贵站在一旁,八个知青站在指导员的身后,几个女知青看众人站在下面直勾勾的盯着自己几个看,不禁有些脸红的低下了头。
指导员洋洋洒洒啰里啰嗦的讲了一大堆,说来说去都是些欢迎的说辞。然后到社长朱贵发言,不外乎也是和指导员一样的话。最后让知青们自己上台发言,因为人数少,只有八个人,所以让每个人都上台发言介绍一下自己,要是换成别的地方人数多的就是选一个知青代表发言。
几个知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推让了几下,然后由一个二十来岁的男知青先上台发言:
“各位同志,父老乡亲们,你们好!我叫陆焉时,今年二十岁。北京人,在上海读大学,为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我告别父母、亲人、同学,还有自己的家乡,来到了白水镇新寨村奋斗。以后,我将要和各位乡亲们一起干农活、吃农饭、同舟共济,冒酷暑、战严寒。为新寨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陆焉时一身青年装,脸上戴着金丝框边眼镜,清秀俊雅,五官轮廓分明。慷慨激扬的一番表态后,随后而来的是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尤其是朱贵,俩只手掌都快拍断了,这可是大城市里来的大学生呀,这是朱贵也是村民们第一次接触见到大学生,叫他怎么能不激动。
陆焉时向众人鞠了一躬便退后站定,另一个少年便站向前介绍自己道:
“同志们好,我叫杨彪,今年十九岁。我家也是北京的,我在上海读军校。我力气大,以后有什么重活直接叫我去干就好了。”杨彪一身绿军装,一米八几的个头再加上阳刚的面容,健康的小麦色皮肤,说完话还向众人敬了一个军礼,众人顿时肃然起敬,掌声响亮。
“同志们好,我叫林天,今年十八岁,上海人……”
“同志们好,我叫胡华平,今年二十一岁,上海人……”
“同志们好,我叫张静,今年十七岁,上海人……”
“同志们好,我叫罗红,今年十八岁,上海人……”
“同志们好,我叫孙月娥,今年十九岁,上海人……”
“同志们好,我叫刘青梅,今年十五岁,上海人……”
八个知青一一介绍完自己,众人的手掌也拍得火辣辣的疼了,不过大家依然激动不已。
欢迎大会开完了,然后是知青们的安置问题。由社长和社员们讨论决定,知青们暂时先每人轮流在每家住十天,等村里合力盖个四间房,然后安排知青们统一住在一起组成一个知青户。因为眼下村里实在是腾不出多余的房舍,虽然有几间空牛棚,但是万万不能委屈知青们住在牛棚里的。
过了一会儿,社长朱贵拟好了一个名单,便拿着名单站在台上念道:
“下面我宣布,知青同志们暂时住宿的分配情况,孙月娥同志住在我家。刘青梅同志,住在李大勇家。罗红同志,住在田顺家。张静同志,住在刘二黑家。胡华平同志,住在王二狗家。林天同志,住在李宝贵家。杨彪同志,住在李志平家。陆焉时同志,住在刘四房家。等十天后,我再安排分配下一轮住宿社员家的名单。下面请被分配到知青入住的社员来把住在自家的知青领回家,从明天开始,知青们就参加劳动,先建房子,等把房子建好把家安好后,再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社长说完,被分配到知青入住的社员把要在自家住的知青领回家安置了,没分配到的社员则是回家了。
见知青们都被领走了,寿南从人群里窜出来,歪着脑袋看了一眼走远了的知青,然后往自家方向走去,跟着大家搞了一天的欢迎,寿南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现在热闹也看够了,心下只想飞奔回家去吃饭。
“姐,我回来啦!”刚走到自家院子门口,寿南便朝屋里大叫道。见没人应自己,又叫了几声:“姐……姐姐……”
“嗯!”李善坐在门口,一手抱着一个研钵,一手拿着杵臼,正细细的捣着钵里的药,嘴里淡淡的应着。
“姐姐,我回来了。”
“嗯!”
“咕咕咕……”寿南摸了摸自己饿得咕咕叫的肚子,站在李善旁边眼巴巴的看着自家的亲姐姐。
“去洗手,吃饭。”李善头也不抬,淡淡的说道。
“是。”寿南一听这话,顿时撒开了脚丫子朝水缸边跑去打水洗手。
李善把研钵放下,进厨房把早就做好放在锅里热着的饭菜端出来摆好。
“姐,大学生很厉害吗?”寿南嘴里塞满了饭菜含糊不清的问道。
“......”
“刘大爷说大学生是最厉害的,最有出息的人,姐,是真的吗?”
“你说的是今天村里来的知青?”
“嗯,是呀,姐,城里来的知青长得可好看了,比李芳芳长得好看一百倍。”
李芳芳是李善的大伯李大勇的大女儿,今年十六岁,长得尖嘴猴腮的像极了她妈那副尖酸刻薄的样子,确实是不怎么好看,现在居然还被李寿南拿来和城里的女知青做比较。
“不过,城里来的知青再怎么好看也没有姐姐你好看,嘿嘿……”
李寿南又补了这一句,李善顿时有些愕然。
“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