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风起
余杭,临安城,楼外楼。
楼畔,烟雨朦胧,西湖美景尽收眼底。雨中的西湖恰似罩上一层薄薄的面纱的美人,欲语还羞,无限风情;掩映在水中的远山若隐若现,好比盛在玉盘中的碧螺;白堤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花草的芬芳,如若暮春三月来此,方可尽得其中美景,莺歌燕舞,杨柳依依,浅草方没马蹄,美不胜收。湖面的荷花成片成片的,总与堤岸相依相偎,一簇拥着一簇不留丝毫缝隙,鱼儿在荷叶间探头探脑的吐着泡,别有一番情趣。雨水敲打着湖面,奏出一首动人的乐章。
楼上近窗的位子正倚坐着一个白衣少年,这少年眉目如画,白衣胜雪,恍若天人临世,谪仙降凡,让人生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感,一身素白,好似羊脂美玉雕成,真可谓美人如玉。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坛酒,四碟佐酒的菜肴;酒是绍兴的花雕,菜是这楼外楼的招牌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东坡肉、叫化鸡。
花雕又称女儿红,据说绍兴人家生了女儿,等孩子满月时,就会选酒数坛,泥封坛口,埋于地下或藏于地窖内,待到女儿出嫁时取出招待亲朋客人,由此得名“女儿红”,最是醇香温和,雨日天阴时可在花雕中加入切成细丝的姜、枸杞子,然后用滚水温烫,倒入杯中酒香扑鼻,暖人心肠,细品慢酌、其乐融融,具有养身健体的功效。
一只白玉般的手提起了白瓷的酒壶,远远望去竟似一体。微微倾倒,琥珀色的酒液似线般注入洁白的酒杯,俄而杯中已盛满美酒,端起酒杯慢啜一口,挟一口菜肴细嚼慢咽,倾着头赏着窗外的美景,实是美不胜收,人美,景美,情也美。在这吵吵嚷嚷的酒楼中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离世之感。
一阵咯吱声从木制楼梯处传来,只见一个穿着玄色衣裳的男子身影从楼梯口冒出来,擎着一柄油纸伞,伞上的雨珠汇在一起,顺着伞脊流了下来,湿润了一方地板。此人若论容貌稍逊楼上那位自斟自饮的美少年一筹,不过那美人如谪仙般清冷不可接近,而这人却自有一种温和的气质,使人想要与其亲近,两人算是交相辉映,不分伯仲。
男子将伞收起立在廊柱下,四下扫视了一番,眼见座无虚席,无处安座,只有邻近窗边的那个美少年所坐的那张桌子旁还有座位。
他走了过去然后向美少年问道:“这位兄台,在下可否在此就坐?”
美少年并不答话,只是自顾自地啜饮着杯中的酒。男子也不气恼,不再多问,随即在少年对首处坐下。
唤来小二点了酒菜,一时无言,男子主动挑起了话头“在下秦宗,兄台如何称呼?”
回应他的仍是无言,少年饮完了最后一杯酒,然后便起身离去,只是走时看了秦宗一眼,只当是对秦宗的回复了。
此等情形下若是常人此时纵使不大发雷霆,也会自觉丢了面子,面色终究不会好看,而秦宗却始终微微的笑着,没有一丝难堪的感觉,仿佛清风拂过不值一提。
微风穿堂而过带来了窗外清新的气息,也带来了楼中的喧嚣。
“听说了吗,韩家的公子要成亲了。”
“哪个韩家?”
“咱余杭城里还有哪个韩家,茶行的韩半城韩老爷家”
秦宗饮了一口酒,夹了一箸菜,慢慢的品尝着,权当把这些八卦当作下酒的佐料,倾耳仔细的听着。
“哦,是哪家的小姐”
“李同知的小女李清婉,咱余杭有名的才女,韩家这厢算是高攀,韩家虽然有钱,但也就是个商户,换作以前怎么可能娶得到李家小姐这官家女,也是因缘际会,韩家那个草包公子突然开了窍,得了李小姐倾慕才成就了这段佳话。”
有个人突然低声道:“我听说这韩公子是在山中游玩避暑时被精怪附了身,现在的韩公子其实是山里修行多年的老妖,否则之前那般蠢笨不堪的一个人,怎么突然转了性子变得文采斐然,才情出众?”
秦宗笑着摇了摇头,只当是乡野愚民以讹传讹胡思乱想编出的谣言,这样的话最不足为信。
果不其然有人反驳了回来:“怪力乱神之说,怎能相信,或是韩公子之前一直藏拙呢?”
“哼,狗屁藏拙,有这般不要面皮藏拙的法子?嫦娥仙子爱出楼,惹得人间看不休。雪白兔儿天上遛,银色蛤蟆水里游。这般打油诗平日里写着自得其乐也就是了,偏要拿到诗会上丢人现眼,要是我准一头撞死在那儿。我看呐去山里避暑是假,避风头是真,要不然天天被那些文人士子嘲笑取乐就是铁打的面皮也承受不住。”
“那大概是买来的诗文吧,韩家旁的没有但有的是银子,落魄文人多的是,有的是人不顾风骨,出卖文字,作韩公子的代笔。”
“之前这般想的人比比皆是,但韩公子中秋一首水调歌头,元宵一首青玉案让这些人没了话说,余杭才子中还有谁能作出更好的?有这般才情的人会做代笔?只能说韩公子知耻后勇,在离开余杭的几月里苦研音律词赋,才有如今的一鸣惊人。”
秦宗听的来了兴致,向说话的男子问道:“敢问这韩公子是作了怎样的两首词,竟能压服人才济济的余杭士子?”
男子也不推脱当即答道:“这两首词当时轰动全城,谁人不知?我也曾细细揣摩过,所以现在记忆犹新,我可以诵来给诸君品鉴,其一便是那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的词文在楼上的厅堂中响起,上半阙尚未念完,原本喧嚣吵闹的大厅已经鸦雀无声,这个男子应该也是有些学识的,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念的虽不快却切合词的韵律,有一种莫名的意境悄然生出。
秦宗一边听着,一边在桌子上用手指敲着拍子,仔细品评着词中的韵味,刚听开篇第一句时还有些不以为意,老调重弹罢了,咏月诗应是连一个月字都不出现才为上佳,然而这词句一开始便是明月几时有这样的提问,无疑是落了下成。但到了下一句便让秦宗开始认真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将意境展开,再到得天上宫阙时,那诗词意境便自然、毫不突兀地从人间升到天上幻化作天上的明月。听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秦宗停下了手上的拍子,只是倾听。
男子顿了一顿,抬头望了望众人方才继续读出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宗喃喃道。“美哉,此词一出中秋无词了。”
男子笑答道:“公子明鉴,有大家品评此词道:中秋词,自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还有一首呢?”秦宗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他想知道能与此词相媲美的词作该是何等气象。
男子缓缓的念了起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秦宗此时别无言语,只有讶然的表情能看出他内心的不平静,若说水调歌头的是循序渐进,从平淡起手,以高超手法的拓开清逸隽永的大气象,那么这首青玉案却是从一开始就用最瑰丽的笔调展开气象,犹如泼墨山水,狂草疾书,写尽繁华,只此一阙便已将整个上元夜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绝无仅有了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秦宗默然,此词上阙已然是佳作,然而到得下阂,竟又将一份意境自这最为繁华的刻画中抽离出来,前阙入世,后阙脱俗,两相对应之下,巨大的冲击力难以言喻。
坐中众人皆是赞叹韩公子的文才,唯有秦宗却一改先前风轻云淡的神态,紧紧的蹙起眉头,一言不发不知在沉思着什么。
过了,这是秦宗唯一的感受,若是只有一首倒也罢了,只当是天纵其才,妙笔偶得,偏偏却是两首,且每首都称得上是绝世佳作,若说作者是个饱经世事遍历风霜的鸿儒秦宗是信的,但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写的他是绝计不信的,单是词藻的堆砌是不难的,但词中那深邃的感悟和意境却绝不是几个月能磨砺出来的。
纨绔少年,山中奇遇,蜕变天才,莫非是…
秦宗叹了口气:“真是多事之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恐怕又要不得清闲了。”
此时窗外的风渐渐的大了起来,在湖面上掀起了阵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