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42.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5)
再次回到问题的起点,要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人生才能体验到幸福。
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培养全然无私的爱,不以物质满足为最终目标,不是要我们轻视物质,甚至唾弃、厌恶物质,嫌弃“铜臭味儿”。如果是这样,我们在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会无所依附,荡然无存。
物质之于身体,就如食物之于脾胃,没有不行,多了浪费;清淡才有健康,油腻了是负担。
物质之于人生,就如财富之于个人,贫瘠了难守自尊,富足了彰显富贵,暴发了私欲膨胀、失去自我。
全然无私的爱之于身体,就如意识之于行为,失去意识就没有行为,亢奋的意识导致疯狂的行为。
全然无私的爱之于人生,就如努力之于成功,不努力就不会有成功,意外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
形而上为道,重在认知;形而下为器,重在实用。道是精神,是灵魂,是认知。器是肉体,是器物,是知识。精湛的艺术作品是道融于器的经典案例。人是集精神、灵魂、认知和肉体、器物、知识一体的完美生命,所以说,人是上天最精湛的艺术作品。每个人都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是脚踏实地、自信自立、敬畏感恩、热情洋溢、平安快乐!
人的身体心灵都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平安、快乐。身体健康,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过多的物质财富与身体健康并不完全成正比,实际上多数时候是正反比。心灵的健康,就是全然无私的爱。全然无私的爱就是人的品德。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国人用智慧将身体和心灵融合为《易经》为代表的阴阳学说,进而演化为家国天下情怀,固化为德的标准,提供给后世诸君学习和修行。
德如器皿财如卵,器皿粗糙卵危险。所以德财相配,人就可以安享幸福;德不配位,危如累卵。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蕴含的道理。
敬宗法祖,行善积德,移情推恩,都是家国天下情怀要求的道德标准。可惜的是,当下社会更流行个人主义小资情调,把君子、圣人视为傻子,敬而远之。表面看来,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轻了、履行的社会义务少了,个人自由了、个体独立了,实际上离幸福却越来越远。
古话说:“挣钱犹如针挑刺,用钱犹如水冲沙”。小心呵护社会这个群体,恪守社会责任,为公共利益添一块砖,加一片瓦,社会才会变得温暖,我们每个人才会有归属感,认同感。